分享

看清一个人,用不着揭穿(深刻)

 蚂蚁空间 2021-02-12

CEO思维与智库

创业故事

老板思想

哲学君,来源:哲学人生网(ID:zxrsnet)

《所闻录》记载,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府上招纳了不少名士。
 
名士之中有位老儒曾写下一篇《不动心说》,呈曾国藩。
 
文中他自夸品行出众,对美女高官利益,绝不动心,能抵挡人间的的一切诱惑。
 
此文恰好被曾国藩的幕僚李眉生看到,觉得这人太虚伪,于是提笔在旁边写道:
 
'你对人间的一切诱惑都不动心,只想见中堂大人。'
 
曾国藩知道后对李眉生说:

我当然知道此人言行不一,而你现在将他揭穿,只会给自己积怨,甚至惹来祸端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讨厌一个人,用不着翻脸;看清一个人,也用不着揭穿。

01

看清一个人,用不着揭穿

曹操生性多疑,常担心自己遭人谋害,于是告诉身边人:

'我梦中好杀人,我睡着的时候,你们都不要靠近。'

一天曹操睡觉时,被子从床上掉了下来,侍从上前整理。

谁知曹操立刻跳起来,拔剑杀掉侍从,然后继续躺下睡觉。

第二天曹操醒来后,假装震惊地问,谁杀掉了侍从,身边人告诉他事情的经过。

曹操假装痛哭,并命人一定要厚葬侍从。

曹操的主簿杨修,学识渊博,却常常说话口无遮拦,锋芒毕露。

旁人都心知肚明曹操的用意,唯有杨修自作聪明地说:

“不是丞相在梦中,是我们在梦中啊”

此话传到曹操耳中,不仅让曹操对杨修产生了看法,也为杨修最后的死埋下了祸患。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你看不惯的人和事,如果次次较真,只会让自己的心疲惫不堪,甚至引来祸端。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聪明不需要张扬,看清一个人,也用不着揭穿。

电影《心迷宫》中有一个片段,特别耐人寻味。

面对出轨的丈夫,小凤非要他承认自己的恶行。

没想到身为过来人的母亲对年轻的女儿说道:

“你为啥非要问出来呢?

有些事儿啊,放在他心里,像个石头一样,压他一辈子,他一辈子就会对你好。

你要是问出来了,那这石头,就搬到你心里了。

记得刚看完这段时,只觉得这种做法荒谬无比。

直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费劲心思应对生活的各种难题时,我才发现其中的智慧:

人生不是答卷,有些事注定没有答案,看清一个人不揭穿,不是因为懦弱,而是成熟。

小时候我们都喜欢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勇敢的小男孩,在一群大人之中说出了真话,戳穿了皇帝的虚荣之心。

但生活不比童话故事,面对一些人和事时,我们需要的不是童言无忌的资本,而是看透不说透,看穿不说穿的智慧。

有些人有些事,终将在岁月中消逝,揭穿他们可能会有一时的痛快。

但看破不说破,换来的却是一辈子的安宁与自在。

02

看清不如看轻,看透不如看淡

作家张爱玲晚年几乎与外界断了联系,偶尔通信的也只有宋淇、邝文美夫妇,而不是她的“旷世闺蜜”炎樱。

炎樱幽默开朗,张爱玲才气逼人,两人在香港求学时一拍即合,互为知己。

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里,她们一起谈天论地,逛街,喝茶,聊彼此的心事。

关于她们的友谊,张爱玲曾动情写道:“在这个世界上,炎樱是无法替代的。”

但在四季更替之中,没有人是一成不变的。

两人曾一同拜访胡适,胡适夫妇都很喜欢炎樱,几人相谈甚欢。

拜访过后,炎樱打听出胡适不如林语堂有名,便告诉张爱玲自己以后不会去拜访胡适了。

同时在来信中,炎樱总是不断夸耀自己赚了多少钱,全然不顾张爱玲当时的落魄,对张爱玲的求助也无动于衷。
 
彻底看清炎樱的张爱玲放弃了这份友情,她没有直接指出炎樱的不对,只是炎樱之后寄来的信,她再没有回过。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的箭弩拔张和撕破脸皮,看清了,不代表非要戳穿,厌烦了,也用不着翻脸。
 
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东西。

心灵的宽度,不是你看透了多少人,而是你看淡了多少冷暖。

苏轼早年与章醇交好,后因政见和立场不同,导致两人渐行渐远。

或许是出于嫉妒,章醇三番两次撺掇圣意,让苏轼接连被贬。

看清章醇的苏轼并没有揭穿,他选择寄情山水,诗意地生活着。

在黄州,他如一个乡野村夫般下地、烹酒,还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

可以说,在被贬的日子,他没有被章醇的陷害所折磨,反而活得更自由洒脱。

如他诗中所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钱财权势不可能得尽,但一颗豁达开朗的心,却可以治愈一切烦恼。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放下别人的错,解脱自己的心。

03

看清是本事,不说才是修行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

人生一世,祸夕旦福。

多少次的翻脸和戳穿,都为急于证明自己不屑与这种人为伍,但真正的高尚,恰好是从接受差异开始的。

某天有人求访孔子,问到院内问孔子的弟子:“一年有几季?”

“四季。”弟子答复。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

两人一直争论不休,直到孔子出来说道:“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那人听到自己的观点得到验证,便欣然离去。

弟子不明白,问孔子为何不揭穿那人,反而顺着那人说。

孔子解释道:刚才那人一身绿衣,说明他是田间的蚱蜢,生于春天,亡于秋天,一生只能经历三个季节,从未见过冬天。

所以在他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冬天这个概念,你们这样是争不出结果的,如果不顺着他说,他怎么会离开呢?

这个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看不惯的人,没必要揭穿或争论,接受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比观点本身更有意义。

层次不同,注定不是一路人,看破却不说破,既能成就别人,也能保全自己。

无论我们在哪个圈子里,总会遇到看不惯的人和事。

如果总是轻易对看不惯的人和事,轻易翻脸揭穿,只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能在看破之后却不说破,看清之后却不揭穿,才是真正的修行。

 ▽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难得糊涂。

是非人心,看透就好;悲欢离合,不必强求。

一辈子不长,把时间花在值得的人和事上,才能不负人间这一趟。

与君共勉。

作者:哲学君  来源:哲学人生网(ID:zxrsnet)哲学人生网,数百万人关注的微信大号,反思人生的问题,感悟生活的哲理,追求心灵的自由,享受智慧的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