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正逐渐失去一项重要的“生存能力”

 老友手札 2021-02-12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小时候可以肆意地在泥水里翻滚玩乐,长大后衣服上的些许污垢,却让我们嫌弃懊恼,这是衣服贵了我们贱了,还是越长大越不如曾经那个小小的人儿呢?

时间不会为谁停留,这一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在刷屏与群发式的祝福中,偶尔也发现了一些诸如“有没有人一起熬年,别让我感觉今年不如去年”、“希望2021年快快变回跟2019年一样”等话语。

初听这些,也只会觉得这仅仅是人们对当下生活和自己未来的美好期待,但细细想来,这用词和语气都好像是在传递“我的生活只能越来越好,不能有低谷的时候”这样的意思。

当然,没有谁会喜欢低谷、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未来有太多的坑,但不能因为“多数的我们都不喜欢这样”,而看不到背后潜藏的含义,比如,越来越多这样的话,其实代表着我们正在失去一项重要的生存能力。

“那是什么呢?”

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到不通水电、没有任何可用工具的山区,不知道你有多少信心能在里面存活下去呢?

你可以不用告诉我答案,但我想说,我们的祖辈,可以在里面生存很久。

这样简单的描述,可能并不会引发你的共鸣,毕竟,大多数的我们都没有独自在野外生存的经历。

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的人类,既没有实用的工具,也没有先进的科技,更没有现在满是安全感的城邦,基本上每天都生活在危险中、基本上每天都有不确定和意外,并且面对野兽的追逐、疾病的肆虐、灾害的频发,除了赌运气式的逃跑与迁徙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应对手段。

那在这个时候,协助他们存活下来的力量是什么呢?

可能你会想到诸如坚持、勇气、信念等诸多因素,不过,我个人认为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主动适应”。

不想吃眼前这家餐厅的食物,我们可以去别的餐厅、不想在家里睡觉,我们可以去宾馆休息、不想吃这个品牌的感冒药,我们可以换个品牌,可在过去,我们并没有选择的余地。

而所谓的选择,其实就是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标准等,在诸多选项中选择让我们满意的那个。这就相当于我们在挑选那个能适应我们的选项。

可过去没有选择余地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只是有什么吃什么、哪儿能睡就在哪儿睡,生活给我们什么,我们就接受、现实给我们什么,我们就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适应。

虽然当时的环境确实不怎么优越,可这种无论好坏都努力适应、努力往前走的状态,不也是一种强大么?

“所以,你是希望大家都回到过去么?”

这个问题可是一个大坑呀,因为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就等于在否定现在、否定这几百几千年的发展与努力。不过,我并没有想要大家都回到过去的意思,因为无疑,当下确实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而就像维纳斯因其断臂缺憾才变得更美一样,这份美好,也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能助力我们生存的、很重要的一件东西——适应性。

稍微回过头看看自己的经历,你甚至能在上一秒发现类似“凭什么他不改,非得让我改”、“我嫁过去可以,但我是不会当保姆的”、“都这么大人了,呕什么气呀,快,给他道个歉”、“你能不能在送我礼物之前,先问问我喜欢不喜欢”、“ta是对我挺好的,可是,我就是想等符合我标准的人”、“让你先炒鸡蛋,后炒番茄,你偏要先炒番茄,你是不是诚心气我”等情况。

这所有的话语,以及未在这里提及的类似情况,其实都在重复着一句话“我不会改变自己,只能由环境、他人与现实来适应我”。

我想你也能从中听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并且,现在作为局外人的自己,也会对这些想法嗤之以鼻,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就真的没有这种情况么?

可以很确定地说,多数朋友都有。

“你这样讲就有些看不起人,加危言耸听了。”

如果我说,我们之所以会这样,其实跟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你会不会在内心中稍微好受点呢?

感谢前人的努力,我们自出生以来,便生活在一个相对安稳、周围都是便利、充斥着各种选择、环境与外界都相对利于我们的世界里,并且多数朋友的成长过程都是以“父母的宠爱”为主线,所以,在这样成长经历的支持下,我们不自觉的诞生出“外界适应我是正常的”、“所有不适应我的都是异端”的膨胀的自我效能感。

而在进入社会后,虽然我们确实要开始经历一些必须经历的苦、遭遇一些自己无能为力的意外与低谷,可当今社会具备的丰富的可能性,让我们在得不到重视的时候,可以自网络中寻获重视、在得不到对方青睐的时候,可以很轻易地再寻得一个“暧昧聊友”、在得不到快乐的时候,可以在汹涌而来的“讨好”中,如皇帝翻牌子一般,动动手就能从手机中获得愉悦。

你说,在这种经历与这种环境下,我们本身能有多强的适应性呢?

可话又说回来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可能性之上,需要我们主动去适应的场景确实变少了,但这带来的仅仅只是“缺乏必须主动适应的机会”,而不是“没有机会”或者“环境直接弱化了我们的适应能力”。

所以,这个问题又绕到了我们自己身上。

而我认为,阻碍我们提升自身适应性的第一点,是“将时代带来的便利剥离出来”。

在刚刚我们也聊到了,现在的时代本身已经十分便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但这时候,充满可能性与便利的是时代,我们所拥有的和享受的均是时代给我们的,而不是我们自己拥有的。就好比,虽然口头上、法律上都承认每个人都拥有离婚的权利,可也还有很多朋友不敢离婚、没能力离婚。

而“将时代带来的便利剥离出来”,所指的就是:

〇看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哪些是自己拥有的,以及自己的能力究竟如何;

〇适度、逐渐减少对时代便利的依赖,尝试主动去适应;

〇在减少依赖的同时,通过增加更多实践来对自我进行深度打磨。

接下来我们到了第二点“看到更多”。

在上面我们也提到了,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让我们产生了“被外界与他人适应才是正常情况”的误解。但在这里,也千万不要过度地否定自己,因为我们唯一的经历就是这样的,当然会基于这样的经历而产生如此狭隘的认知。

那么,这里的“看到更多”,就包含了:

〇不将自己的判断与标准建立在个人经历上,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他人的人生来丰富自己的标准;

〇不要直接去否定、批判不同,尝试去理解和解释他人提出的不同看法;

〇尝试在梳理自己经历的同时,去看到经历中的细节,经历背后的含义与各因素之间的联系。

然后我们就到了第三点,“步步为营”。

“步步为营”,描述的是一种稳步前进的状态。我个人认为它的重点在于“一步步来”与“前进”这两个方面。

所谓的“一步步来”,描述的就是,我在做好当下力所能及的事情后,再去寻求合适的突破,而并非一上来就对自己有特别高的要求,或者用理想化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和发展;

所谓的“前进”是与“一成不变”相反的,也就是,虽然保持某种状态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可安全感保持的时间越久,其实内心滋生的不安也就越多;同时,我们也会因为始终都在“保持”,而与社会发展的速度脱了节,所以,适度的、有计划的自我丰富与突破就是需要的了。

那么,这就对应着:

〇在不影响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学习一些新东西、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优化并养成新习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增加新尝试;

〇将“我一定要如何如何”的刻板目标,变为“尽当时的全力,去做好当时正在做的事情”;

〇将人生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减少“你改我才改”的等待与包含“他人改,自己不想改”含义的想法,去主动完成自己需要完成的调整。

“水利万物而不争”,水之所以能“利万物”,便是源于自身极强的适应性。而这里的“利万物”,也不是单方面的,因为在“利它”的同时,我们不仅会享受到这段关系的支持与协助,也会收获外界与他人的积极反馈。

那这与等着外界与他人来适应我们、活在批判与挑剔中相比,你更倾向于哪个呢?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