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选自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四十几年前这样过年(1)爆仗市 想想四十年前,家里刚刚通上电,连电视都没有;出门拜年驾驶的是小驴车,或者是自行车…… 那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自行车是冒烟儿的,缝纫机是锁边儿的…… 现在看来,这些都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儿科”了。电视,得看大的;汽车,得开好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各种美食放都放不开……这样的生活,那时做梦都想不到。 我老家每逢一六是大集,要说年味儿,还是二十一大集上的爆仗市最浓。 大人们对烟花爆竹的热情,比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家也是如此。但我家到爆仗市却不是为了购买,纯粹是为了看热闹——父亲有一位朋友是制作烟花爆竹的,每年都会送来一两盘两响——我家赶集,随便买点烟花爆竹就足够了。 爆仗市在小镇西南角,105国道边的一大片空地上,距离我家不到五里地。摊位据说头一天就占好了,我们到的时候,早已经是人山人海了。 扯着嗓子喊是必须的。顶着凛冽的寒风站上车顶,手持喇叭筒,把各式各样的顺口溜炒黄豆似的倾倒出来,惹得看热闹的人鼓掌叫好。越是这样,商家便越起劲儿,嗓子已经喊哑了,头上大汗淋漓,腾腾地冒着白气儿,衣服脱了一层又一层,到最后,光着膀子站在寒风中,成了爆仗市一道独特的风景。 但无论你怎么吆喝,买家是不会出手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谁不说自家的东西好?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练练。 其实商家这么卖力气也不是想马上卖东西,他们只是用这种方法把人吸引过来,然后才开始自己的“重头戏”——展示烟花爆竹——那可不是拿出来只让大家过过眼瘾,而是点上一根烟,拿出压箱底儿的东西,一样一样地点起来。 一时间,爆仗市里鞭炮齐鸣,人们也开始浪潮一般涌动——哪里的烟花窜得高,人们便往哪里拥,哪里的爆仗声音响,人们便往哪里挤。 这时我们小孩子们最遭殃了,被裹夹在人潮中,如大海里的一叶小舟,浮来荡去,不知所从。 最危险的是“炸市”——我是没有碰到过。据说有一年,某个商家的两响砰得一声爆响后便窜向高空,第二响却没有引燃,倒栽葱一般落向一个摊位,然后一声闷响,引爆了大半个爆仗市,伤人无数。 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对于这些,我们从来没有害怕过——如果真的“炸市”,头顶上被大人们遮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我们怕啥? 好在“炸市”的惨剧一直没有发生过——那次“炸市”之后,市场管理更严了,商家的防范措施也更到位了。 一般情况下,人潮要汹涌到下午一两点钟,直到商家买家都满载而归方止。 我的最爱是“钻天猴”。划着火柴,左手捏着爆仗,右手轻轻一凑,随着一声长鸣,爆仗飞向蓝天;“啪”地一声脆响,爆仗化作片片雪花,飘飘荡荡飞舞而下。我们仰着头看着,笑着,欢呼着,仿佛自己也飞上蓝天一般。 但一般情况下我这天是不买的,我要等到腊月二十六大集或者是年三十儿的“穷汉集”才买。那两个大集,也是一样的人山人海,一样的人声鼎沸,一样的充满刺激,一样的充满诱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