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种兵”太史慈:一个人就像一支部队,镇江的北固山下,有他的画像

 镇江风情 2021-02-13

太史慈还是个21岁小年轻的时候,在东莱郡担任基层的职务。

当时的东莱郡守和青州刺史上下级之间有矛盾,经常互相指责。朝廷方面有个简单粗暴的判断原则:谁的奏章先到,就算谁有理。

有一次,上下级的撕逼再次爆发,而青州刺史的奏章提前发出,一旦奏章进入朝廷,则东莱太守乌纱不保,于是太守派遣太史慈出马,试图拦截奏章,挽回局面。

太史慈接受到任务后,仗着自己年轻体力好,连夜疾驰,终于赶在了青州刺史派出的使者之前来到了首都洛阳,并且在城门口等着对方的到来,假装是朝廷公务人员,想要检查奏章。使者不辨真伪,将奏章取出,却被早已准备好的太史慈用短刀将奏章完全破坏。

使者急了,蹦起来要发作。然而太史慈很淡定,他告诉使者:我是东莱太守的人,现在我毁了奏章,自然有罪,我打算逃跑;但是你也好不到哪去,因为你丢失了奏章,等你回到青州,自然也要被青州刺史定罪。所以,我们俩干脆也一起逃跑吧。

使者被太史慈成功忽悠,和太史慈一起逃跑。中途,太史慈找了个借口离开,回到东莱郡复命。等到青州刺史得知此事,再次派人前往京城送奏章的时候,东莱郡的奏章早已经送到了朝廷之中,青州刺史因为这件事情吃了很大的亏。

太史慈因此出了名,但也招来了青州刺史的记恨,于是他跑路到了辽东。

在辽东,他经过一番训练,练就了出色的单兵作战能力,成为三国时代非常像“特种兵”的人物。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太史慈的故事:

山东省戏曲学校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演出《神岭亭》

01

为什么说他很像“特种兵”?“特种兵”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人就像一支部队。

而太史慈的作风,真是太像了。

他在辽东避祸时,协助名士刘政从辽东的军阀控制中逃脱,声名鹊起。他的名声传到大名士北海相孔融耳中,孔融很想结交他,数遣人问候其母,屡赠礼品。

黄巾之乱这时候爆发了,孔融出兵进讨黄巾军,反被黄巾军管亥团团围在都昌。

正在这时,太史慈从辽东回家了,一进家门,母亲就命他去帮孔融。

于是太史慈独自步行到都昌,趁着合围未密,半夜混进城来。

见到孔融后,他请求给他一些人马出城杀贼。孔融没同意,一心等待救援。但援兵一直没到,而黄巾军已经合围,这时孔融才知道误了最佳突围时机,只能去找离的最近的“平原相”刘备了,

太史慈自告奋勇,次日一早带上弓箭,带着两个骑兵出城。

城外的黄巾军严阵以待,可是太史慈只是停在城下的堑壕内,叫小兵竖起靶子,悠然一番射箭表演。射完一通,策马回城。

第二天还是这样。

第三天,还是这一套。

围城的黄巾众开始紧张,后来好奇,再后来有点烦了。

——就在大家开始见怪不怪、连热闹也不再看的第四天一早,太史慈与往常一样出了城门,突然快马加鞭,直向围困者冲去。黄巾军措手不及,太史慈已飞驰而过,才反应过来,连忙上马追赶。

太史慈引弓而射,连环射击,数人应弦而倒,剩下的人也吓得不敢再追了。

太史慈突围到平原见刘备,请求出兵。刘备马上派遣精兵三千人跟着太史慈前去解围。

孔融逃脱一劫,太史慈事毕回家通报母亲后,不久投奔同乡的扬州刺史刘繇。

△民国时“太史慈墓”老照片:三边各有护栏,入口最特别,采取的是一个”门”字形横梁架构,门当也极简,只是采取了一个弧形,整体造型很切合民国建筑的味道,既朴素又庄重。

02

刘繇与孙策正在交锋。有人劝刘繇用太史慈为大将,刘繇却大材小用,只让他干点侦察敌情的工作。

在一次侦察行动中,太史慈与孙策在一处叫“神亭岭“狭路相逢——当时他只有一个骑兵跟随,而孙策那边有从骑十三,而且都是韩当、宋谦、黄盖等战将。

太史慈却一点不怵,上去就“擒贼擒王”,偏孙策也是年轻气盛的“小霸王”,挺身迎战,上演了精彩的龙虎斗。

这场战斗相当凶险:“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两人从马上打到马下,天亮打到天黑,不分胜负,孙策抢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太史慈也夺了孙策头上的兜鍪,最后徒手肉搏,直到两边增援都赶到才分开。

“神亭岭”在曲阿(即现丹阳),后来这场神亭岭大战还被编成京剧《神亭岭》

刘繇被打败逃亡,太史慈逃到芜湖,领导不肯顺服的军民在山里打游击,自称丹杨太守,在泾县建立根据地,得到当地的山越族人归附,成为抵抗中心。

他一直作战多年,坚持游击战争。孙策击破割据吴地的严白虎后,见太史慈渐成气候,不去追刘繇,亲自带兵进攻泾县,太史慈终因实力不敌被擒。

孙策一直记得这个强悍的对手,亲自为他解去绑缚,拉着手问他:嘿兄弟,如果在神亭我被你抓了,你会怎么处置我?

太史慈很硬气,说:“那就不好说了。”

孙策大笑:“以后跟我混了好不?”

孙策耐心的对太史慈做了思想工作:先是赞叹他有才有义,是“天下智士也”,但是所托非人;接着表白自己不是记仇的人,甚至说了这样的话:“龙欲腾翥,先阶尺木者也。”——你是人中龙,但是腾飞总要有个起点,我这块“尺木”可以给你当个跳板。

孙策毫无胜利者的骄横,推心置腹,让太史慈非常感动,表示愿意服从孙策的领导。

孙策给太史慈提了一些工作要求:希望太史慈跑一趟豫章,探视一下刘繇的儿子,看看他还有没有一些支持者;再观察一下豫章太守华歆的虚实;刘繇留下的那一万多残余部队,孙策想太史慈招抚。并表示:带多少部队去,由你说了算。

太史慈立刻答应,只带十多人出发。

孙策的部下对太史慈很不放心,纷纷劝告孙策不要放虎归山。孙策自信满满:“子义舍我,当复与谁?”

孙策判断:太史慈这个人,有勇有胆烈,有重承诺,一旦许知己,死亡不相负。太史慈离开时,孙策亲自送别,拉着手问他:“何时能还?”

太史慈答:“不过六十日。”果然,他在两个月后约定的期限内归来,带回来很多刘繇旧部,而且三个任务都完成得很漂亮。

太史慈归附孙策后,《太史慈传》中记载了两件事:其一是孙策让他当了“建昌都尉”,治理海昏、建昌左右六县,抵御刘表侄子刘磐的袭扰,结果“磐绝迹不复为寇”。

其二是再一次展示了太史慈“神箭之技”。

太史慈跟随孙策征讨麻、保地方的割据武装,在攻打一处屯垒时,屯里有个头目手攀城楼房梁,向下面破口大骂。

太史慈仰射一箭,竟把这个家伙的手,结结实实地钉在了房梁上。

三国正史里面,善射的武将并不是那么多。三国志里明言“便弓马”的不到十个人,其中多是曹彰、糜竺、韩当、曹休这些并不显赫的将领。大家印象中百步穿杨的神箭手黄忠,正史中并没记录其弓箭本领。(正史中仅记录的吕布“辕门射戟”,距离为一百五十步)

和吕布这一箭比较,太史慈这一箭难度更大,在这个距离,仰射一箭,把人家的手反牢钉在护梁上,力度就非常不简单。

镇江的民间故事里,太史慈还有一双“猫头鹰眼”。三国武将中的第一神射手,应该是太史慈莫属。

03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管东吴事务后,委任太史慈管理南方之事。曹操久仰太史慈大名,派人给太史慈送来一包裹。

快递员翻山越岭、横渡长江、千辛万苦将包裹送到收件人手中,打开后发现里面只有一味中药——“当归”,曹操打了个哑谜,暗示太史慈回北方辅佐曹营。

太史慈收信后没有回复。

206年,41岁的太史慈病逝。

吴书记载了太史慈的遗言:“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这句话,实际上透出他一生的志向:

什么人能够“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呢?除了皇帝,只有勋臣。太史慈有匡扶天下、恢复汉室的雄心壮志,却不幸生于乱世,只能附于一个割据政权。终于,他在临终时将这种不甘心表现出来。

太史慈死后,孙权“甚悼惜之”,厚葬于“京城”北固山。

可能太史慈也是罗贯中特别喜爱的一个人物,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让太史慈在赤壁之战后在合肥与张辽交战时中伏身亡,虽与正史的描写不符,但这个结局却比正史中的记载更为悲壮,是三国故事中深入人心的场景之一。

历经千余年,北固山的太史慈墓曾一度湮灭于杂草中,清代同治9年(公元1870年),在修筑镇江城墙时太史慈墓被发现,随即加以保护。而今的太史慈墓在近年更有多次整修。

△经过多次整修的太史慈墓

△镇江北固山下太史慈墓前的画像碑,是根据史书上描写太史慈勾画出的形象:太史慈身材高大(长腿欧巴),美须髯(颜值高),猿臂善射,弦不虚发。背插双戟,手按三尺长剑。

综观三国历史,

太史慈的形象在东吴群英中鲜明突出,

某种程度上可以与“武圣”关羽相媲美,

太史慈在后人心目中,

俨然是侠肝义胆的典范。

镇江的北固山下,有”太史慈墓“,

墓前还树起太史慈画像碑刻,

让游人能瞻仰这位三国“特种兵”,

智勇忠信的三国名将。

点击分享:

老镇江           镇江女婿白岩松

陶玉玲,永远的镇江“二妹子”

印青:军旅走出的镇江籍音乐家

雷霆战将赵文豹

这,就是镇江的“辛丰镇”啊!

你好,这是我的家乡,镇江!这是我的新名片

伯先公园,多少镇江人珍贵的童年!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