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田园·家(下) 老板给书房推荐了一幅有山、有雾、有果实的画作,他说这幅画里颜色厚重,色彩虽说不上浓艳,但感觉符合我想要表达的“沧桑”感。说实话,我第一眼并没有看上,原因是我不大喜欢颜色不太明亮也不太正宗的“柿子红”;可是先生一眼看上了,觉得这幅画让他联想到他从小生长的家和他家后面的大山,每到秋天坡上朝阳面满山遍野的柿子树及柿树上的累累果实,以及柿叶红装点出的令人炫目的山乡景色。而且先生很快赋予了这幅画作的寓意,象征着“红红火火”,希望挂在家里,让以后的日子也变得“红红火火”。呵呵,有他的一番“理论”表述,我不想要都不成了,而正是这样,成了最后老板和我们讨价还价的筹码。 选画基本结束,该谈价了。老板和老板娘商量后,报出的价格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诧”,太出乎我们的预料和预算了,而且也不符合他们将画卖给“懂艺术”人的开店宗旨。一来我们按市场产品价格推算,他们的画虽然比别的店里要好些,但不至于如此高价;再者,因为我们不懂“艺术”,压根就没想过用高价来“冒充”行家,担心买亏。至此,买卖已无法成交,好在老板娘理解,说不急于定,回家都再商量商量,考虑考虑。他们一个劲地“恭维”我们是多么多么的懂画,多么多么的有“品味”,即使不成交也没关系,他们愿意和我们两口做朋友,希望我们常来店里坐坐。 先生不愧是“领导”,虽然那天没谈成,但和老板的“情谊”还在,最后他说老板,把你的“看家”画品拿来欣赏欣赏,老板倒也爽快,又拿出店里的几幅据说是“镇店名品”。先生不看则已,看到老板新拿出的几幅画作,又被其中的一幅“雪景”图吸引到“不能自已”了。 还得交待一下这幅“雪景”画:画面前方左侧是一排栅栏,正中是一条被白雪覆盖的小路,右侧是几株枯干的小树;上方是一扇推开的“栅栏门”,门后面是一座小院落和一溜红砖砌起的小平房,院内间或从雪地上钻出几株干枯小茅草;小路被画家用几缕天蓝色点缀,远看像是太阳映照在雪地上树枝的投影。 初看这幅画,我也被吸引,想起一句古诗“柴门闻犬吠,知是故人来”,所以我开玩笑地对老板说,建议画家再在画面上添一只小狗。但我同时又说,虽然心动,但这样的画不宜挂在家里,因为画面给人的感觉比较苍凉和贫瘠。可是先生又给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说,这幅画让他想到了当初孩子很小时家里住的小平房,以及当初一家人在那座小平房里度过的贫穷但快乐的日子,似乎在恳请我理解他的感受。他的感受,又何尝不是我的感受呢?他说,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而这段历史恰巧借这幅画作在生活不断向好的今天被唤醒。 唉,此时我方明白一个道理:“所谓艺术,不过是个人内心感受的不同形式的表达。”此时,画作已然脱离了“产品”的定义,更像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因而它的价值也无法用产品的模式去推算。 后来,经过和老板老板娘的多次磋商沟通,彼此做了妥协让步,最后还是把选中的七幅画作定了下来。老板一高兴,还额外送了我们一幅小画,答应帮忙挂在阳台侧墙上。 农历戊戌年端阳节,我们把薛金拥画家的大小八幅风景油画请回了家,对即将完工的新房进行了再一次的装点。风景画里有独具特色的风情小镇,有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就连挂在阳台上老板送我们的“江上小舟”,也带着一股浓浓的归隐田园的气息。真的就像先生最初期望的那样,把田园四季引到了家里。 知名音乐人高晓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活着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我们这个即将退休的年龄,可能无法用年轻人的朝气和矫健的步伐去丈量远方,那么就让我们在自己营造的田园风光和诗情画意里,去遐想那一条条通往远方的道路,嗅闻那片片田野里散发的泥土芳香,回味我们一路走来并不遥远的往事吧。(完) 写于2018年6月19日。 作者:又一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