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谐共生,让鸟儿在城市自由生活

 wenxuefeng360 2021-02-13

在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首发的《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植根于天府新区三年来公园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努力打造“和谐美丽、充满活力的永续城市”,聚焦“和谐共生、品质生活、绿色发展、文化传扬、现代治理”等5大维度。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安全永续、自然共生、环境健康”是和谐共生基石,三年来,天府新区在“和谐共生”上有哪些生动具体的呈现?

今天,天府发布推出“从首提地到先行区——天府新区的时代答卷”系列报道的第二篇,《和谐共生,让鸟儿在城市自由生活》。


初春的鹿溪河畔,在暖阳下升腾起一层柔曼的轻纱,不时有白鹭、䴙䴘在眼前一跃而过,于水面荡起涟漪,最后没入湖畔的绿植树丛之中……



天蓝、水清、地绿,这也许就是普通民众对于公园城市最直观的感受。在2020年的公园城市论坛上,重磅发布的全球首个《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细描了和谐共生的目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让城市整体成为一个安全、自然、健康的美好家园。这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最终价值诉求和目标指向。


01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促使安全永续发展

城市的万千美好,孕育于自然天成,离不开有序规划,未来城市不能凭空想象,要在城市自然生长和有序发展间寻求最大的平衡。

因而,天府新区坚持70.1%的生态控制区,超过七成的土地是丘陵、湖泊、森林、湿地、农田,人与“山水林田湖城”形成生命共同体,构建起蓝绿交织的生态本底和山水相依的城市意境。

如果从天空俯瞰,天府新区的“山水草林湖”分布错落有致,美不胜收,园中现城,城园相融。

以前的华阳街道安公路二段的小游园,每每行人路过都是匆匆而去,即使有椅子却鲜有人会选择在此稍坐。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天府新区在绿化景观慢行道改造中,栽植花卉树木、景观草坪,增设凉亭、绿道,打造成一条“花园式特色街区”。

傍晚,周边居民在步道散步,两旁种植的晚樱与垂丝海棠中夹杂着红梅、紫叶李……满园芬芳,煞是安逸舒适。

不仅仅是街区,在沈阳路、天府大道、牧华路等路段,小叶樟、栾树、银桂等组成一片彩色森林;在天府中央公园,香樟、桂花、桢楠、银杏、美国红枫、朴树等乔木在鲜花盛放的草坪旁挺立;环绕鹿溪河畔,你可以看到银杏、皂荚、黄葛树、香樟、蓝花楹、桂花、天竺桂、樱花等上百种植物……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这是天府新区恒久的坚持。公园城市指数提到,和谐共生要坚持大生态与大安全的统一。坚守底线约束,留下更多生态空间与良田;尊重自然规律,维护原生地理,合理利用资源。

天府新区严守底线,针对自然资源方面提出了系列刚性约束条件。在资源保护方面,提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林地保有量、建设用地总规模等约束条件;在资源循环方面,提出再生水利用率的刚性约束条件;在资源节约方面,提出每万元GDP地耗和每万元GDP水耗的刚性约束条件……通过对重要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促使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安全永续发展。
02

提升生物多样性

实现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荣

城市应该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它不仅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动植物。

在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中针对“自然共生”这一指标提出:城市也是本地动植物的美好家园。从生物视角,降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尊重自然生境网络,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

候鸟的冬归,即是对天府新区生态环境建设最好的反馈。

冬日的鹿溪河波光粼粼,不时有鸟儿掠过眼前,䴙䴘展翅,白鹭翩翩,连同水面的倒影,最后没入湖畔的绿植树丛之中,湖面上,几只刚刚落下的苍鹭和红嘴鸥排成一排,仿佛一队哨兵。


“随着公园城市的建设,环境越来越好了,越冬的候鸟也越来越多了,每年9月到第二年3月在这里驻留。不只是兴隆湖,鹿溪河,苏码头(锦江正兴段)也有。”摄影师邵军最喜欢拍的就是鸟类,对于来天府新区越冬的鸟儿,他如数家珍。


据成都市观鸟协会不完全统计:
最高峰时,天府新区兴隆湖周边的野生鸟类有52种,雁鸭类水鸟单次统计的最大数量超过3500只,还有全球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前来停留。

野生动植物是美丽地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种保护关系着我们的“今天”和“明天”。为降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天府新区检察院还联合各部门共同发布《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开展“守护公园城市首提地”公益保护专项行动,通过司法手段保护我们的美好家园,共建美丽和谐天府新区。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不合理占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在天府大地不断演绎。
03

守护青山绿水

做生态环境的“健康卫士”

在天府新区,山水从来不仅仅是山水,是这个城市特有的风貌,是城市母亲的面孔,是这个城市的规划建设者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2020年11月17日,天府新区10名民间河长接过聘书、走马上任,开始巡河、护河,推进天府新区河长制工作从“有名”到“有实”。

苏子艺是天府新区煎茶街道人,一直从事污水治理行业,对新区的河流湖泊更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在看到天府新区招募民间河长的公告后,她当即提交了报名申请。“我家门前有鹿溪河的支流,我亲眼见证了河长制实行以来这条河的河道清淤、河堤加固历程。”苏子艺说,看到家门口的小河重新变得清澈,她和家乡亲友的幸福指数节节升高,“老百姓是水环境提升的受益者,也应该是水环境提升的参与者”。


在天府新区,像苏子艺一样的民间河长,还有290余名。主要负责水资源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数据显示,自2017年4月全面实施河长制以来,天府新区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锦江、江安河、鹿溪河等三条主要河流水质从劣V类、V类提升到了III类。

河流水域越来越清,是天府新区全面深化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

2020年天府新区空气治理成果也成效显著,截至当年12月20日,天府新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5天,提前11天完成“十三五”和年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目标任务。

进入2021年,天府新区将进一步优化完善体系,压紧压实河长职责,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同时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不断推进“科技治气”,探索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加快建成宜居宜业的公园城市。

蓝天碧水青山是天府新区鲜明的城市“底色”,山水绿脉在这里自然延伸,在越冬飞鸟的停歇里,在河长一次次巡河的身影里,我们有理由相信,天府新区,未来可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