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谈天2017 2021-02-13

2018-07-28 08:02

如果你问世界上是否存在像纳博科夫一样把小说的技巧随意抛洒,捏造出无数华美的蝴蝶飞舞的幻境然后信步走开的人。答案是有,那个人就是海明威。海明威在无数重世界里不断地把外围的虚影敲掉——他在锻造一个更简约,更直接的世界。

1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你可以把我打倒,但是你永远不会把我打败。把我打倒是我身体跌倒,但你永远打败不了我的心。

2

相爱的人不该争吵。因为他们只有两人,与他们作对的是整个世界。他们一发生隔膜,世界就会将其征服。

3

爱情是一场游戏,就像打桥牌一样。不过这不是玩牌,而是叫牌。就像桥牌一样,你得假装作你是在赌钱,或是为了什么别的东西而打赌。没有人提起下的赌注是什么。

4

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5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6

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7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海明威这个大酒鬼,凭什么成为文学巨匠?

文丨德维

如果你问世界上是否存在像纳博科夫一样把小说的技巧随意抛洒,捏造出无数华美的蝴蝶飞舞的幻境然后信步走开的人。答案是有,那个人就是海明威。海明威在无数重世界里不断地把外围的虚影敲掉——他在锻造一个更简约,更直接的世界。

海明威的简约、直接的世界,非原文不可体会,尽管我们有很好的中文译本。以下我们来一同读读他的原文,我选了三段——《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

IN the late summer of that year we lived in a house in a village that looked across the river and the plain to the mountains. In the bed of the river there were pebbles and boulders, dry and white in the sun, and the water was clear and swiftly moving and blue in the channels. Troops went by the house and down the road and the dust they raised powdered the leaves of the trees. The trunks of the trees too were dusty and the leaves fell early that year and we saw the troops marching along the road and the dust rising and leaves, stirred by the breeze, falling and the soldiers marching and afterward the road bare and white except for the leaves.

——A Farewell To Arms

HE lay flat on the brown, pine-needled floor of the forest, his chin on his folded arms, and high overhead the wind blew in the tops of the pine trees. The mountainside sloped gently where he lay; but below it was steep and he could see the dark of the oiled road winding through the pass. There was a stream alongside the road and far down the pass he saw a mill beside the stream and the falling water of the dam, white in the summer sunlight.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In the first forty days a boy had been with him. But after forty days without a fish the boy’s parents had told him that the old man was now definitely and finally salao, which is the worst form of unlucky, and the boy had gone at their orders in another boat which caught three good fish the first week. It made the boy sad to see the old man come in each day with his skiff empty and he always went down to help him carry either the coiled lines or the gaff and harpoon and the sail that was furled around the mast. The sail was patched with flour sacks and, furled, it looked like the flag of permanent defeat.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无论你的英文程度有多么差,这两段文字,你一定有很多认得的词。海明威用字可以简单到这个地步。

再读几遍,你会发现这里面出现了极多的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还有连接词and,这三个字占了整段文章的很大比例。除了海明威外,没有哪位作家这么用词的,也没有人这么用词还能被认可为作家的。

另外,海明威更奇妙的是,文章里有很多重复的部分,字句的重复、意思的重复,重复到什么程度呢?连译者都不好意思帮他原样保留,一定要在译文里给点变化,这样才显得像“文学作品”。

那么为什么海明威要这么写?如果你说因为他的文字功底不好,那显然你对海明威知之甚少。我以为要探究海明威的写作风格,首先要问几个问题:他为何要用这么反复的词法、句法,这些究竟想表达什么,而他又引发了什么样的革命性变化。

我认为海明威这是一种对现代小说的反抗。

何以见得?

海明威曾经在巴黎生活过一段时间,在那里他见证并参与了欧洲现代主义的高峰。其中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乔伊斯,只要是介绍乔伊斯的,在第一段结束之前,一定会提到:其代表作《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世上最难读的两部小说。

直到如今,也没有人敢说自己读懂了这两部书,尽管注释和解读已汗牛充栋,如一页一段一句里放了多少典故、多少隐喻,又发明了多少奇妙的声音效果,但是还是无法领会这究竟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

乔伊斯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试图打造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特殊的现代经验、现代感情,为此他走入了一个极端,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用这一套“私人语言”,而这套语言就他能够读懂,他认为唯有这样的语言才能表达现代人的意识流现象。

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现象是普鲁斯特,他的《追忆逝水年华》将心理描绘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这点似乎要归功于他那可怜的巨蟹座自带的心理细腻、想象丰富的特质。另外他创造了一种以味觉为引,而回归追索庞大且细腻的记忆系统,如文章里屡次提到的“玛德莱娜小蛋糕”。

普鲁斯特之所以那么迷恋记忆,是因为他认为“记忆储藏在人的内在心理里,可比现实之感官更完整、更细密”,他认为记忆是比现实更现实的一种理性存在。

海明威的巴黎时代,现代主义文学已经发展成了这样的地步。而海明威正是要刻意反抗这样的表达方式:

一、海明威刻意用最简单的文字描述事件,与乔伊斯背道而驰。

二、海明威不延续普鲁斯特的细腻心里探究(尽管他们都是巨蟹座,同样富有细腻的情感),只写表面行为。

这种表达方式被称为“冰山理论”:冰的质量比水小,因此冰浮于水上,但并非完全浮出水面,而是八分之一在水上,八分之七在水下。因此我们所见的部分,远小于我们所不见的部分。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小说如同冰山一样。

相较于这种理论,乔伊斯与普鲁斯特便如同潜水者一般,他们在水底里潜伏数日,已将谁下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然后浮出水面,跟我们分享。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非洞察力极强者不可做到。

但海明威反其道而行,他只写浮出水面的部分。有人会问:这算什么本事,我也可以做到,只要把所见所感写下来不就是了。可是海明威并不是这么简单。他写出来的表面,让我们所有人都会在思考:似乎并不是这么简单,应该他还想说什么。

比如《老人与海》,写了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的“老人”圣地亚哥钓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被马林鱼拖到了老远的地方,僵持搏斗超过一天一夜,好不容易降服了它,却在返航过程中,被鲨鱼盯上了,马林鱼的肉被鲨鱼啃个精光,到了港口时,马林鱼已经只剩下了骨头了。而圣地亚哥回来后,就去睡觉了,因为到了睡点(这点跟我们书店的漂亮小姐姐极像),他没有对任何人说这徒劳无功的一段英勇搏斗过程,既不炫耀,也不诉苦。但我们都知道他有多了不起,又有多苦多悲剧。

这就是海明威,他通常只告诉我们这个“老人”做了什么,并不解释为什么这么做。有很多话,他不说,宁可藏着,不仅对我们读者,也对自己。这是一个对自己都有所保留的人。渐渐地,我们对他的一切都很好奇。

后来从前跟着他混的男孩出现了,他一向是同情他、爱惜他的,他对他有一种父辈般的感情,当他看到圣地亚哥手上的伤口,看到拖回来的巨大鱼骨架,他难过地哭了。原来就连他也不知道究竟“老人”在海上经历了什么?

我们不觉激动:你们怎么可能不知道发什么事呢!

但圣地亚哥就是不说,其实倘若他说了,也就不再是海明威笔下的人物了。

除了简洁的叙述,不抒情的表达方式,海明威更为人称道就是“对事物的准确描写和凝练的对话”,他的短篇大部分是由短而简单的对话搭建起来的,通过对话的进行来发展剧情。以下我们通过一篇小说来略微解析一下:

短篇小说《杀人者》The Killers,就体现了其超人的叙事艺术和强烈的戏剧效果,其中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反复、明喻和对照。

傍晚时分,亨利餐馆没有顾客,两位伙计在闲谈,突然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他们着装怪异、言语粗俗、行为反常……用完餐后,他们原形毕露,里立即行动,分工合作,一人动手绑架伙计和厨师,架好枪枝,一人胁迫伙计乔治应对前来就餐的顾客,布置了一个猎杀陷阱,专等猎物上钩——那是餐厅的常客,前拳击手安德森。正好那天安德森没来,他们只好作罢,等待下次机会。受到惊吓的伙计尼克担心安德森的安危,立即前往其寓所通风报信。然而,安德森早已得知此事,却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只是躺在床上,坐以待毙。尼克回到餐馆,告诉乔治无法理解这件事,打算离开这个城市。

I.反复 反复的句型、反复的段落,渲染了餐馆里的剑拔弩张的气氛:

"什么意思?"乔治问道。

"别管闲事,"艾尔说。"谁在厨房里头?"

"一个黑鬼。"

"黑鬼是干什么的?"

"那个黑鬼是厨子。"

"要他进来。"

"什么意思?"

"要他进来。"

"你们以为你们是在哪儿呀?"

"我们在哪儿,我们最清楚不过,"那个叫做麦克斯的人说,"我们看来像傻瓜蛋吗?"

"你说傻话,"艾尔对他说。"你干吗要同这小子争辩?听着,"他对乔治说,"要那个黑鬼出来,到这里来。"

II.明喻 海明威文风朴实,善用短句,因此他的语言削去了很多华丽的修辞,常常是以明喻的形式来描述事物。

1)他们的面孔不一样,穿得却象是一对双胞胎。

2)他象个摄影师在准备拍团体照那样。

3)我把他们捆得象修道院里一对女朋友那样。

4)他们穿着那么包紧的大衣,戴着常礼帽,样子真象两个耍杂技的。

III.对照 人物之间的对照能使人物特征更突出,个性更鲜明:

餐厅里三位目击者:

侍应乔治:镇定自若、从容应对;

厨师萨姆:顺从配合、唯恐惹祸;

尼克:心生怜悯、无法忍受。

两位杀人者:

艾尔:老谋深算、阴险歹毒;

麦克斯:脾气暴躁、蛮横凶悍。

前拳击手:

安德森:麻木无比、坐以待毙。

隐喻也是海明威的创作特点,在他的作品里屡见不鲜。就拿《老人与海》来说:

男孩说:“是爸爸不让我去的。我只个孩子,我只能听他的。”

圣地亚哥回答:“我知道……这很正常。他是没什么信仰的。”

男孩对圣地亚哥的崇拜,不仅是孩子对父辈的崇拜,更像是对一种理想的崇拜。正如门徒对于耶稣。

而圣地亚哥相信男孩,相信扬基棒球队,相信乔-迪玛奇奥,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而他“他是没神信仰的”。这种信仰体现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这是当一个人的手被钉子穿过,钉到木头上的时候,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

……

他脸朝下趴在报纸上,手臂直直地伸着,掌心朝上。

这句话懂得一些基督教文化的人,马上就会反应过来,这是耶稣的隐喻

当圣地亚哥回到家,扛着桅杆,就像耶稣基督背着十字架去卡拉里。和耶稣一样,圣地亚哥也无法承受重负,摔倒在路上。

……

当他回到小屋,躺下的时候,那就是耶稣受难时的姿势。

这几个基督教象征隐喻着一个主旨:人生就是已成孤独的战斗,对手是无法改变的命运和无法避免的痛苦。

海明威借用《老人与海》的基督教隐喻表达了自己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

也许在大海里搏斗的老人就是海明威自己,当他1961年7月在爱达荷州楷彻姆的家中自杀后,这个悲剧式的英雄也谢幕了。

阅 读 推 荐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美]海明威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得主,二十世纪最伟大作家之一海明威最好的作品,文学王国的巅峰,体现海明威的最佳状态:精确、克制、神秘、忧伤,以及完美。

一望无际的非洲草原,失意的作家行将就木,他停下脚步,回忆过往,审视自我,却惊讶地发现,所有精彩的生活,他竟没有记录。弥留之际,他在梦中搭乘飞机飞越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这是海明威最好的作品之一。除此之外,本书也收录了《印第安人营地》《大双心河》《拳击手》等十余篇海明威经典中短篇作品,是其写作风格最佳体现。

—FIN—

文丨德维

校正丨安生

排版丨书舍君

编辑丨Wey Lean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