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不识杜子美

 生态文明层 2021-02-14

BBC最近推出了一部记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Du.Fu.China's.Greatest.Poet.2020》,在英国热播。片中,杜甫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尽管一千多年以来,杜甫的诗广为传颂,而回想少年求学时代,却少有人如追捧李白、苏轼那样喜爱杜甫。与其说不爱,更多的可能是不懂。

不懂他名门之后,满腹才华,但是颠沛流离大半生,晚年飘流荆楚、病死扁舟。不懂他与李白分别后,单方面的、一往情深的,一首又一首写诗思念李白。而李白自从分别那一次写了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赠杜甫之后,便海阔天阔结识新朋友,其诗文中再也不见杜子美。(《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诗如下:醉别复几月?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更加不懂他,在长安十年多次投诗权要,意图仕进。中晚年时期,一大家子生活起居均无着落,全仗友人接济。这样的杜甫,是不符合伟大诗人们清高、骄傲的形象设定的。

杜甫三十五岁到长安,到长安的主要目的就是求官。作为名将杜预的后代,“奉儒守官”是杜氏家族传统。而杜甫人届中年,仍不能步入仕途。在长安蹉跎多年,谋求官职也并无进展。这也就不难理解,当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时。

自感走投无路的杜甫趁机写下三篇《大礼赋》进献了。《大礼赋》一下子引起玄宗的注意和赞赏,下诏让杜甫待制集贤院,并命宰相出文章给杜甫考试。可惜的是,一生运气都不太好的杜甫遇上了奸相李林甫,考试过后再无下文。但就是这一点一闪即逝的荣耀时刻,使杜甫对入仕念念不忘。多次给一些权要投诗,希望获得援引。不幸又幸运的是,杜甫的希望最终落空。唐代被剥削、被奴役的人民开始出现在“处江湖之远”的杜甫的诗中。

而《兵车行》之后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则是杜诗划时代的杰作。不仅是杜甫自身十年长安生活的总结,更反映了安史之乱爆发前,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实况。(原诗略长,此处不摘录了)

四十岁以后的杜甫,生活贫穷,身体也渐渐衰弱,真可谓是穷且多病。然而,作为一家之主,他需要设法使一家人免于饥饿。怎么办呢?为了生计,杜甫不得不向一些友人写诗求助。比如,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的朋友高适就曾收到过这一类诗: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个中滋味,想必生活中没有容易二字的成年人能够了然于心。

公元759年,杜甫已经四十八岁了,这一年年末,他终于带领一家老小来到成都,在亲友们的帮助下,修建了成都草堂,度过了一段短暂安稳的生活。这之后,杜甫一家又不得已离开成都,飘流于荆州、公安、岳州、衡州、潭州等荆楚之地。四处碰壁,无以安身。在其死前约一年半的时光,竟然都是在船上度过。770年,五十九岁的杜甫病死在湘江的一艘小船上。

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只好把他的灵柩停在岳州(岳阳)。一直等到公元813年,也就是杜甫死后的第四十三年,他的遗体才有孙子杜嗣业从岳州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其墓在先祖杜预墓附近,祖父杜审言的墓旁边。

回望杜甫艰苦磨难的一生,也就明白他为何一再写诗表达对李白的思念了。因为他要藉此怀念的还有与李白、高适一起在梁宋之地度过的那个浪漫而放荡的秋天。而下面这一首《又呈吴郎》感人肺腑之余,真让人领悟到“最伟大的诗人”没有言过其实。

吴郎大约是杜甫的一位吴姓亲戚,公元767年秋天,杜甫从瀼西搬到东屯,把瀼西的房子让给吴某居住。根据诗中内容可知,杜甫西边的邻居有一位穷苦的老妇人。她常常在杜甫屋前的枣树旁打枣儿吃,杜甫从来不干涉和阻止她。吴姓亲戚搬来后,却插上篱笆止老妇人打枣,杜甫知道后写诗劝阻。

都说年少不知诗中意,读懂已是中年人。不识杜子美的少年人,应当也会慢慢读懂他的孤独、艰辛、无奈与伟大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