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8年之前如皋的春节

 昵称37581541 2021-02-14

60多年前(《东皋话旧》出版于2006年,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分析,本文应写于2000年前后,故60多年前应该是指1938年之前)过年比现在繁忙得多,多的是虚文浮礼和迷信活动。时入腊月,外婆就关照我们:“腊月皇天的,说话要存神,不吉利的话不要说。”各业店铺都是顾客盈门,卖门神、喜笺、春联和玩具的摊儿上市了。

“元宝拜垫——”

“元宝团儿财神糕——”

“元宝糖——”

叫卖声一片喧腾。那时街道、桥梁狭小,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西北二门吊桥上经常阻塞。腊月中旬,提着篮子、挑着担子送礼的来来往往。每天夜里,有人提着小灯笼,敲着竹柝子,走街串,高:“残年月尽,火烛小心………”母亲忙起来了,要选“好日”弹尘、配合仆妇洗被褥帐子,擦香炉烛台,还要接待送礼的。

如皋人习惯从腊月二十日后,称“日”为“夜”。二十四日叫“廿四夜”,家家煮赤豆饭、买灶糖“送灶神”。巷子里又增加了“芝麻秸儿。元宝柏枝,冬——冬青!”的叫卖声。“廿六夜”或“廿八夜”谢神。

“有的大店就只做批发,不做零市生意了,让店员各自料理年事,同时也让小同行多做点生意。这时有钱人家的年货早已办好,只有些零星生意。

“三十夜”母亲特别忙,先挂祖先像、后贴春联、喜笺。她做事极其细致,处处亲自操劳。中午敬祖先,饭后“煮陈饭”。夜饭比较丰富,桌上要多放一双筷子,因为父亲在店里吃。鱼是不能动筷的。要留着“看灯”。

夜饭后,将红纸“天灯”点亮,挂在屋檐口。室内外打扫净,等父亲回来“接灶”,打“元宝囤子”。街上的锣鼓声、鞭炮声已开始响起。一家老小换上新衣、新鞋,八仙桌子前面扣上大红缎子绣花桌帏。夜半,父亲回来“接天地”,神佛祖先像前供上糕馒茶点,燃烛焚香,屋梁上挂的四盏红木六角宫灯也点明了,室内灯火辉煌,香烟馥郁,一派祥和气象。

全家依次拜神、拜祖先。我们姐弟几人向外婆和父母“拜年”。拜年和拜祖宗不同,不用拜垫,向着神像一跪拜,说:“恭喜婆婆“恭喜父!“恭喜娘娘!”他们也说:“恭喜你!”各人给一个红纸包的“守岁钱”。

正月初一起身比较迟。这一天不到人家去。上午不动扫帚和刀剪,污水也不能倒在地上,蔬菜是隔夜洗净切好的。吃过圆子,外婆领我们到城隍庙玩。庙里庙外摆满了卖香烛、玩具、零食的摊儿;还有“测字算命、诸葛神课”摊儿;抓骰(如皋方言读“叟”)儿赌食品的;转糖的;捏面人的;放“西洋镜”的。孩子花一两个铜钞,坐在小凳上,闭着一只眼,凑在放大镜前看西湖风景,时装美人、孙行者闹同天宫、吕布戏貂蝉等画片,津津有味,不忍离开。出了城隍庙,到文峰阁登高,又到定慧寺看和尚拜忏,看100多和尚到堂吃斋。

家里的中饭是“新夹陈”煮饭时将敬灶神的赤豆饭和进去,还要先盛几小碗供神和祖先。

初二上午,父亲出去拜年,母亲在家招待来客。客人登堂先拜祖先,后和母亲互相恭喜,我们向长辈跪拜。随后客人就坐,拿烟倒茶。桌上有装满茶食糖果的什锦桌盒,母亲请客人“登登高”,客人拈几片云片糕尝尝。又端上盛着8枚煮红枣的小碗,请“端元宝”,客人只吃6枚,留两枚。临走时给我们每个一个红包儿。初二至初五,每天上午都有人来拜年。过了初五,母亲才带我到亲戚家拜年。

商店在初二早上“烧利市”,初五早上“敬财神”。仪式相同,用“三性”(猪头、雄鸡、鲤鱼各一)酒茶、糕馒等祭财神,焚香点烛,放鞭炮。初五开始营业,有的大店只卸半边闼子,要到二月初二才“大开门”。

1938年日寇进占苏北后。炮火纷飞,民不聊生,过年的气再也没有那样浓厚了。

摘自《东皋话旧》

来源:石庄大茶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