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春节快乐! 本辑曲目: 1)春之声圆舞曲 2)艺术家生涯 3)南国玫瑰圆舞曲 4)维也纳气质圆舞曲 5)葡萄酒,美女和歌声圆舞曲 6)维也纳糖果圆舞曲 维也纳罗伯特·斯托尔兹管弦乐团 春之声圆舞曲 艺术家生涯 南国玫瑰圆舞曲 维也纳气质圆舞曲 葡萄酒,美女和歌声圆舞曲 维也纳糖果圆舞曲 春之声圆舞曲(Op.410) 春之声圆舞曲 Fruhlingsstimmen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作于1883年(一说1882年)。钢琴曲。题献给钢琴家阿尔弗雷德格林费尔德( Alfred Grunfeld,1852 - 1924)。后经其轻歌剧《蝙蝠》的脚本改编者德国指挥家、脚本作家、作曲家里查·格涅( Richard genee,1823 - 1895)填词,成为声乐曲。1883年2月由当时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比安卡·比安琪( Bianca bianchi,1858-1947)在宫廷歌剧院首次演出。同年3月1日在维也纳剧场公演。后常以管弦乐形式演奏。作者创作本曲时已年近六十,但乐曲依然充满青春活力。据说1883年2月作者来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在一次晚餐会上,与七十一岁的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李斯特相遇。作为余兴节目,李斯特和晚餐会的女主人表演了双手联弹。作者根据他们弹奏的曲子即兴编成圆舞曲,当场演奏,并于当天完成了本曲的创作. ![]() ![]() ![]() ![]() ![]() ![]() ![]() ![]() ![]() ![]() 本曲与其他维也纳圆舞曲有些不同,它不是单纯的舞蹈伴奏性乐曲,带有较纯粹的音乐表演性质。乐谱中的各个段落也没有像其他维也纳圆舞曲那样标上小圆舞曲的顺序号。其中主题A的反复出现使乐曲具有回旋曲式特点,而其中自成三段体的ABA和自成二段体的CD、EF,又分别构成了三个各自独立的小圆舞曲,使乐曲又具有若干小圆舞曲相连而成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特点。乐曲在8小节精力充沛的引子后呈示出贯穿全曲的主要主题。主题A这一华丽而敏捷的旋律犹如柔和的春风扑面而来,洋溢着生气勃勃的青春活力。随后出现的倚音式的旋法,把前半句向上旋转的音调和逐步稳定下来的后半句的半音进行音调糅合成整体。 在主题A之后出现的几个主题也同样充满青春的气息和娓娓动人的特点。主题B柔和委婉,主题C轻捷明快,主题D清敬流畅,主题E之华丽欢欣,主题E之二温存亲切,主题F柔美舒展。 最后,乐曲在尾声中再现主题A,在充满动力的欢乐气氛中结束。演奏时间约8分钟。 艺术家的生涯(Op.316) 艺术家的生涯 kunstlerleben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67年。管弦乐曲。同年2月在维也纳“黄昏的明星”艺术家协会主办的舞会上首次演出。为所作著名圆舞曲之一。 ![]() ![]() ![]() ![]() ![]() ![]() 乐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序奏以第一、第四、第三小圆舞曲的曲调构成。一开始先由双簧管在弦乐柔和的音响衬托下,用C大调,徐缓的行板,轻轻地奏出第一小圆舞曲主题A。轻盈优雅的旋律,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接着单簧管用二重奏的形式插入第四小圆舞曲起伏回荡的主题B的主要音调,开朗柔和。然后再现第一小圆舞曲主题A构成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序奏转为圆舞曲速度后,由小提琴和双簧管在A大调上先后奏出第三小圆舞曲主题B开始部分轻松活跃的音调。最后突出圆舞曲节奏,有力地结束序奏部。 紧接着出现的五个小圆舞曲都用二部曲式写成。在序奏部已经出现过的第一小圆舞曲主题A的抒情旋律再次出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出现由第一小提琴用G大调在中音区奏出的主题B,使乐曲充满了活泼轻快的青春活力。这一流畅的主题与淡雅的主题A形成了生动的对比。 第二小圆舞曲都在C大调上。主题A采用同音反复进行后落音在相邻近的上方或下方音级的旋律进行写成,平稳庄重。随后,在这支安详的旋律衬托下,主题B奏出了柔美舒畅、婉转悠扬的旋律,充满了无拘无束的轻松气氛。 第三小圆舞曲转为下属调(F大调)。总共只有三十二小节,是全曲中最短的小圆舞曲。它的两个主题一气呵成。从乐曲的节奏特点和结构看,主题B是主题A的变化重复,但比前者更加丰满和活跃。 第四小圆舞曲回到C大调,主题A以民间连德勒舞曲风格写成。连德勒舞曲中常用的向上方六度跳进的旋律进行和附点音符、休止符形成的跳跃感,使乐曲显得纯朴而欢快。在序奏中已经出现过的主题B再次出现,以附点音符构成的旋律进行柔和甜美,形成了与主题A迥然不同的对比。 第五小圆舞曲再次转为下属调(F大调),较简短,主题A采用了连绵的切分音和跳进音程,活泼轻巧。主题B与第三小圆舞曲主题B有着类似的特点,也采用带顿挫的节奏和突出七级音(si),同样具有活泼欢快的色彩。 乐曲结尾长达156小节,规模与气势都较大。依次再现第三小圆舞曲主题A和其他几个小圆舞曲。在完整地再现第一小圆舞曲主题A后结束全曲。演奏时间约12分钟。一般省去反复部分,演奏时间约8分钟。 ![]() ![]() ![]() ![]() ![]() ![]() ![]() 南国玫瑰圆舞曲(Op.388) 南国玫瑰圆舞曲 Rosen aus dem Suden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80年。管弦乐曲。根据所作轻歌剧《女王束带里的手帕》的选曲改编而成。同年10月1日在维也纳首次演出。后被改编为钢琴曲。 ![]() ![]() ![]() ![]() ![]() ![]() 第一小圆舞曲为二部曲式,F大调。主题A选自轻歌剧《女王東带里的手帕》中的《松露蘑菇二重唱》。这是剧中国王和女王言归于好的大团圆场面的音乐。跳进的音程和起伏较大的旋律线使这主题具有欢快优雅的特点,生动地表现了轻歌曼舞的场面。 接下来的主题B简短、流畅,与主题A相映成趣 第二小圆舞曲为三部曲式,降B大调。第一部分主题A采用扣人心弦的梦幻般的抒情旋律,温柔而委婉。接着出现频繁使用下行大跳音程的活泼的中间部主题,与主题A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后再现令人神往的主题A,结束第二小圆舞曲。 第三小圆舞曲为二部曲式,G大调。主题A带有较强的歌唱性,婉转柔和。主题B强调舞蹈节奏,与主题A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生动对比。 第四小圆舞曲为二部曲式,降E大调。主题A轻巧欢快。主题B舒展而热烈,在对比中形成了高潮。 结尾部别具新趣,在强烈的乐声中出现活跃的主题。 结尾主题然后依次再现第三小圆舞曲主题A,第一小圆舞曲主题A,第四小圆舞曲主题B,在热烈奔放的高潮中终曲。演奏时间约9分钟。 ![]() ![]() ![]() ![]() ![]() ![]() 维也纳的气质圆舞曲(Op.354) 维也纳的气质圆舞曲Wiener Blut约翰·施特劳斯约作于1872年。管弦乐曲。1873年5月,奥匈帝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当时,沉浸在沉闷萧条气氛中的维也纳流行着两首乐曲:一首是当时的流行音乐作曲家安东·法尔巴赫所作的《破产波尔卡》,另一首就是本曲。前者情绪较消沉,带有自暴自弃的色彩;后者情绪明明健康,同作者其他优秀作品一样,与奥地利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有密切联系,生动地表现了维也纳人乐观坚毅的气质。 1899年,作者选用所作许多圆舞曲和波尔卡编成的轻歌剧《维也纳的气质》,即以这首圆舞曲中的第一小圆舞曲主题A为主要主题。 ![]() ![]() ![]() ![]() ![]() ![]() 乐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四首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 序奏分成三个段落。开头段落采用C大调,中庸的快板,3/4拍,曲调明快而欢畅。第三段落转为行板,犹如一首简短的弦乐合奏曲,徐缓柔和。在这一部分的后半段已奏出了第一小圆舞曲的主要音调。第三段落转为圆舞曲速度,为第一圆舞曲的呈示作了铺垫。 第一小圆舞曲采用三部曲式(ABA)。主题A舒展柔和,宛如起伏的波浪,充满了勃发的生命力和活泼明快的生活气息。这一主题是整个乐曲中最富于抒情色彩的曲调。 随后出现的主题B轻快活泼,与主题A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主题开始采用短长结合的大跳反复,形成了两拍子快速舞曲的效果。至第三小节的后拍,回复到三拍子的圆舞曲风格。这两个段落节奏特点相异,但其旋律进行中的高音形成的旋律线却又相同。相异的节奏和相同的旋律线统一在8小节的乐段中,使乐曲产生了变化丰富、活跃欢快的气氛。 第二小圆舞曲采用带反复的二部曲式。主题A委婉真挚,如同优雅的咏叹调。主题A经反复后,呈示出平展而微有起伏的主题B,那略含哀愁的旋律,使人联想到街头流浪艺人低回缠绵的琴声。 第三小圆舞曲也采用带反复的二部曲式,表现出热烈的气氛,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主题A起伏跌宕,具有一种强烈的回旋感和推动感。 主题B采用乐队的全奏和层层推进的旋律,使乐曲充满了壮丽的气势。 第四小圆舞曲同样采用二部曲式(AEB1)。充满柔情的主题A以级进的旋律进行和平稳的节奏,使人感到温和而安详。 与主题A形成鲜明对比的主题B,以强烈的舞蹈节奏和饱满有力的音响处理,使乐曲具有热烈欢快的气氛。 结尾部首先再现第二小圆舞曲主题B,接着从E大调转回原来的C大调再现第一小圆舞曲甜美的抒情段落。 最后,在高涨的舞会气氛中终曲。演奏时间约10分钟。 ![]() ![]() ![]() ![]() ![]() ![]() 葡萄酒、美女与歌声圆舞曲(Op.333) 葡萄酒、美女与歌声圆舞曲 Wein, Weib und Gesang 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69年。原为合唱曲。为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狂欢节音乐会”而作。题献给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领导人赫贝克(1831-1877)。同年2月3日首次演出。后改编为管弦乐曲。以创作风格严谨著称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和瓦格纳都对这部作品倍加赞赏。勃拉姆斯曾经打算用其中的旋律创作一部钢琴曲。据说,瓦格纳在六十三岁生日的庆祝聚会上,曾亲自指挥演奏本曲而使人们大吃一惊。 ![]() ![]() ![]() ![]() ![]() ![]() 乐曲来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部四个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由于最初为合唱曲,故小圆舞曲之间都采用四小节过渡乐句。结尾短小。改编为管弦乐曲后,这一特点依然保存,但仍具有较好的演出效果。 序奏部长达一三七小节,几乎占全曲演奏时间的一半。美妙动人的不同旋律片断接连出现,使序奏部犹如一首优美的幻想曲。乐曲一开始速度徐缓。在降E大调的主和弦之后,出现了六拍子轻松、愉悦的抒情旋律。 随后,乐曲转为中庸的快板和拍,调性也从降E大调转入B大调,后又转回降E大调。这时出现进行曲风格的音乐,接着又转入圆舞曲速度为主部各个小圆舞曲的出现作准备,并预先呈示了第四小圆舞曲的主题A。 第一小圆舞曲为降E大调。二部曲式。主题A采用两种音乐素材构成。首先出现的乐句,运用休止符形成了活泼跳跃的切分节奏,轻巧而欢快,节奏性较强。第二乐句的旋律进行悠缓舒展,轻松柔和,旋律性较强。主题B明朗、爽直,带有男声合唱的旋律特点。 第二小圆舞曲在四小节的过渡之后出现。由三部曲式构成。主题A富于弹性的跳跃式旋律进行,充满了无忧无虑的色彩。中间部由C大调转为降A大调,随后回到C大调,再现主题A结束。 第三小圆舞曲(F大调) 第四小圆舞曲(降B大调转降E大调)跟前面两个圆舞曲一样,由两个富于对比性的音乐素材组成。前者构成三部曲式后者构成对比强烈的不带再现的二部曲式。乐曲结尾简短明快,只有十二小节,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演奏时间约10分钟。 ![]() ![]() ![]() ![]() ![]() ![]() 维也纳糖果圆舞曲(Op.307) 维也纳糖果圆舞曲 Wiener Bonbons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66年。管弦乐曲。同年1月28日首次演出。 ![]() ![]() ![]() ![]() ![]() ![]() 乐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序奏以行板,3/4拍,D大调开始。转为圆舞曲速度后,第一小圆舞曲在降B大调上呈示洒脱自然的主题A,这个主题经重复后,乐曲转为F大调,并呈示主题B。这一主题在序奏中已出现过,节奏长短相间,张弛有致,宛如欢快的涌浪。连绵起伏的旋律在涌浪间回旋,熨帖自然,充满了欢欣的气氛。与主题A形成了生动的对比。接着乐曲再现开头的主题A。 第二小圆舞曲主题旋律短促明快,带有活泼开朗的情绪。 第三小圆舞曲转为C大调。抒情甜美的主题A,用上下行对称的乐句组成了如回旋的春风般的旋律,委婉而流畅。与主题A相互对照的主题B,则采用活泼而带有顿促感的舞蹈节奏写成,明快热情,洋溢着奔放的活力。 从第四小圆舞曲起,音乐情绪步步高涨,至第五小圆舞曲时,展现了热闹的舞蹈场面。 结尾部首先变化再现第一小圆舞曲主题B的素材,然后完整地再现第一小圆舞曲主题A,最后饱满有力地结束全曲。演奏时间约8分钟(如加上反复部分需12分钟左右)。 ![]() ![]() ![]() ![]() ![]() ![]() 罗伯特·斯托尔兹 罗伯特·斯托尔兹 Robert Stolz 1880.8.25-1975.6.27 出生在奥地利格拉茨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父亲是一名指挥家,母亲是一名钢琴家。他毕业于维也纳音乐学院 1899年接替 Artur Bodanzky的位置指挥马里博尔乐团,1910年正式从事作曲和指挥并开始创作歌剧和舞曲,生命最后几年他接替了弗兰茨·赖哈尔的指挥棒,并且获得了包括施特劳斯家族的银质勋章。 1930年开始尝试创作电影配乐。在电影“Ungeküsst soll man nicht schlafen gehn”中他的配乐获得了巨大成功。 1941年,他配乐的《云中华尔兹》获得了最佳配乐奖。 1945年,他配乐的《 It Happened Tomorrow》又获得了最佳配乐奖。 1925年移居柏林纳粹统治使他回到了维也纳,但不久又开始了漂泊生涯,先后移居到了苏黎世和巴黎,1939年,他被误当成叛军被拘禁,释放后又移居到了纽约。在美国,罗伯特因独特的“维也纳音乐”受到了热烈欢迎,并以“维也纳之夜”在卡耐基音乐厅举办音乐会。 1946年,他回到了维也纳,并在那度过了余生。他成为了维也纳的荣誉市民,得到了 “Vienna's Grand Medal ”,是第二位这个大奖的得主(第一是理查·施特劳斯)。他的头像也出现在了奥地利的邮票上。 罗伯特·斯托尔兹是五十年代的欧洲圆舞曲之王。在欧洲有一个罗伯特·斯托尔兹基金,专门是给奖励音乐有杰出贡献的人。在德奥地区他享有崇高的威望。 1975年在柏林去世,魂归故里,埋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处在勃拉姆斯之墓和约翰·施特劳斯之墓之间,为纪念这位奥地利伟大音乐家他的雕像被屹立在维也纳城市公园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