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不过九”?“男不过十”?虚岁让我的生日已经不会过了

 则宬 2021-02-14

临近新春,又将长一岁了,于是乎便产生了如下的问答~~

不光是“虚岁”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男过十,女过九”、“过生日不过整生日”等说法。
那么到底虚岁是什么?到底怎么算?有没有“男过十,女过九”这个说法?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古人是如何过生日的。

生日

生日是当今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一个日子了。所谓生日,即为出生之日,也是出生日的周年纪念日。人们都会在每年生日的时候和亲朋好友聚会,以示庆祝。

但在中国魏晋以前,并没有什么直接证据证明人们会过生日。
在先秦时期,人们仅在孩子出生时进行活动,以示纪念。《礼记·内则》有载:“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也就是说,当一家人生了娃,如果是男孩,就在门的左侧挂上一张弓,如果是女孩,就在门的右侧挂上一幅佩巾,用以示人。
虽然在《史记·七十列传·刺客列传》中有“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溢,前为聂政母寿”的记载。在《燕丹子》中亦有“茫然良久,不怡民氏日太子置酒请轲,酒酣,太子起为寿。”的内容。
为寿,虽有祝愿健康长寿之意,但只是单纯地祝福,而并不是生日当天的庆祝活动。

如同现在我们喝酒时的祝语,并非具有针对性。

又如《史记》所载“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譁失礼者。”

其中的上寿,也就是喝完酒后,高呼“万岁”,跟刘邦过生日更是没有一点关系。

后来随着魏晋时期佛教的传入,“过生日”的理念才逐渐的被人们所熟识。

《三国志·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有载“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於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

浴佛节又称佛诞日、佛诞节,所以在西汉末,人们已经开始将佛诞日作为节日进行活动,但还未成为民间普遍的吉庆活动。

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人民间也开始过生日。但过生日的核心对象和现今大不相同。因为此时过生日并非庆祝生日者,而是生日者表达对父母的感恩。

如《颜氏家训·风操篇》所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自兹已后,二亲若在,每至此日,尝有酒食之事耳。无教之徒,虽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梁孝元年少之时,每八月六日载诞之辰,常设斋讲;自阮修容薨殁之后,此事亦绝。

《封氏闻见记·卷四·降诞》亦有载:“降诞近代风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会。孤露之后,不宜以此日为欢会。

所以可知,过生日是南北朝时期才兴起的风俗,而且一般来说,当父母去世后,人们也就不再过生日了。

直到隋朝,生日还以感恩父母为首要目的的。

如《隋书·帝纪第二·高祖纪下》:(仁寿三年)夏五月癸卯,诏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但风树不静,严敬莫追,霜露既降,感思空切。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

但到了唐代以后,生日则完全成为了庆祝的日子,寿星成为绝对的主角。

《封氏闻见记·卷四·降诞》:太宗曾以降诞日谓长孙无忌曰:"今日是朕生日。俗云:’生日可喜乐’。以吾之情,翻感思。"因泣下。中宗常以降诞宴侍臣贵戚于内庭,与学士联句柏梁体诗。然则国朝已来,此日皆有宴会。玄宗开元十七年,丞相张说遂奏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百僚有献承露囊者。是日皇帝御楼张乐,倾城纵观,天下士庶皆为赏乐。其后又改为天长节。肃宗因前事,以降诞日为天平地成节。代宗虽不为节,犹受诸方进献。今上即位,诏公卿议。吏部尚书颜真卿奏:"淮《礼经》及历代帝王,无降诞日,惟开元中始之。又复本意以为节者,喜圣寿无疆之庆,天下咸贺,放号节日。千秋万岁之后,尚存此日以为节,恐乖本意。"于是敕停之。

由上可知,不但生日变成了喜乐的日子,对于皇室来说,还变成了天下共贺的节日。因为那时没有国庆节,所以皇帝的生日也就成了国庆节。

至此,“过生日”的风俗基本形成,并随之传了下来。

办寿

既然古人都是以出生日为生日,那么古人什么时候办寿呢?男女都能办60大寿吗?是否有“过九不过十”的说法呢?

在《红楼梦》【第七十一回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中有道“因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之庆,又因亲友全来,恐筵宴排设不开......”
八旬之庆”即是八十大寿,从后文中可以看出贾府上下乃至朝廷都此都非常重视。但七十九和七十的生日,在小说中则没有提及。
可见从曹雪芹的认知来看,至少大寿还是要过整数的。
如果说《红楼梦》是小说,不能作为依据的话,那么我们就来一起通过史料中皇帝们过生日的状态,再来了解一下古人是什么时间点过生日的。
孝圣宪皇后,雍正的熹贵人,也就是乾隆的母亲,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年)十一月二十五。我们就来看看甄嬛是怎么过生日的。
《清史稿》载:
(乾隆六年辛酉年十一月)丙戌,皇太后五旬圣寿节,御慈宁宫,上率诸王大臣等行庆贺礼。
(乾隆十六年辛未年十一月)戊子,皇太后圣寿节,上奉皇太后御慈宁宫,率王公大臣行庆贺礼。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年十一月)甲寅,上奉皇太后御慈宁宫,加上徽号曰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皇太后,翌日颁诏覃恩有差。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年十一月)辛酉,皇太后万寿圣节,上诣寿康宫,率王大臣行庆贺礼。
所以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在给皇太后过生日的时候都是整数生日。(因为乾隆登基较早,所以钮祜禄氏五十岁就开始过寿
我们再来看看一位清代有名的太后。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乙未年)十月十日。
《清史稿·德宗本纪一》载:(光绪)二十年甲午春正月己卯朔,懿旨,六旬庆辰......(冬十月)丁酉,各国使臣呈递国书,贺皇太后六旬万寿,上见之於文华殿。
而在光绪十年辛未年十月,则并未提及慈禧的寿诞。所以慈禧过寿过的也是60及以后的大寿。(如果有的话~~
那么太后“过十”,皇帝是不是就只能“过九”了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清史稿》中对皇帝生辰的记录:

乾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年八月十三日

(乾隆)三十五年八月丙戌,万寿节,上诣皇太后宫行礼。御太和殿,王以下文武各官进表,行庆贺礼,奉旨停止筵宴。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己未,上七旬万寿节,御澹泊敬诚殿,王、公、大臣及蒙古王、贝勒、贝子、额驸、台吉等行庆贺礼。

而乾隆二十五年适逢乾隆五十岁生日,在《清史稿》中则无祝寿的记载。

所以乾隆自己是只过60岁以后的大寿的。

另《清史稿·圣祖本纪三》有载:(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三月戊寅朔,谕:“各省祝寿老人极多,倘有一二有恙者,可令太医看治。朕於十七日进宫经棚,老人已得从容瞻觐。十八日正阳门行礼,不必再至龙棚。各省汉官传谕知悉。”
因为康熙生于顺治是一年甲午年,可见康熙过也是六十的整生日。
你要是把父母‘爱人的生日记错了,最多买点礼物陪陪罪也就过关了。但是如果你把皇帝的生日记错了,上错了贺表,可是要出大事的~~所以清史稿中所记载应为准确。因此也可以看出,古人过大寿时无论男女,都是过整岁生日的。
PS:如果您在某本《地方志》中看到了“过九”的相关记述,欢迎留言讨论~~

虚岁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钮祜禄氏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年生。但是他过六十大寿的时候是乾隆十六年辛未年,而下一年才是新的壬申年,所以这时她应该是59岁呀!这难道不是“过九”吗?!

其实,按当时的说法,她就是六十岁,只是中国古代纪岁的方法和现在略有不同罢了。

这里我们就要讲下古代人是怎么算岁数的。

中国古代,人在出生之后,即为一岁。

之所以中国不从0开始纪岁,是因为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纪数”理念与西方不同。

简单的说,你看一个国家的纪年,新皇登基之后的第一年即为“某某元年。而不是“某某零年”。

所以,古代中国人在对年龄“纪数”时,也采用的相同理念,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即为一岁。

而外国人在问年龄的时候关注的是你出生了多长时间,关注的是时长。所以刚出生的时候没有一年,只能论天不论年。

就好比吃苹果,当别人问你吃多少苹果时。

中国人回答的是我吃到第三个了~~

外国人则是回答我吃了两个半了~~

而那些说之所以中国古人把出生就算一岁,是因为把十月怀胎算进去了。这里也不好反驳。反正觉的怪怪的,我是不知道那两个月去哪了~~

另外,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虚岁”和“实岁”之分。

纪岁的出现最早是为了方便户籍及相关的徭役管理。

战国时期,秦国已经有了完整的傅籍制度。每年八月进行户口登记,凡适龄男子都必须服徭役。年龄则从15岁开始,至60岁为止(有爵位者止于56岁)。

如果那个时候你问登记人员是按“虚岁”登记还是“实岁”登记,不知道登记人员会按“墨、劓、剕、宫、大辟”哪个刑法针对你~~

而到了民国,由于纪年改为公历,西方的纪岁方法也传入中国。既然国家颁布的公历,那么岁数的纪岁必然也要依据公历来算。但因为农历深入人心,农历生日至今很多人都在过,所以为了区别传统的纪岁方法和新的纪岁方法,就产生了“虚岁”和“周岁”的概念分化。

“虚岁”:中国传统的岁方式,婴儿出生即为一岁,每过一个农历生日长一岁。

“周岁”:国际通用的岁方式,婴儿出生算为零岁,每过一个公历生日长一岁。

所以在古代,人们过的六十大寿,基本上就相当于现在咱们公历的59岁生日。

而且随着公历、农历的混合使用,虚岁又分化出了两个内涵。
一个是每过农历生日就长一岁的“虚岁”,一个是每过春节就长一岁的“虚岁”。
而用春节当生日这个概念无从可考。当然,你非说古人将正月初一(春节)当生日。我只能说我没有在古籍中找到实证,而且习俗上有祭祖,没有过生日!另外可以看看前文中古人过生日日期的史料记录!
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有两个比较大的断层。一个是楚汉相争时,项羽将大量的古籍烧毁,造成本来一个读书人就少的年代,书还变少了~~很多东西只能靠后人背,就连主流的儒家经典还有内容分析,更别说一些小众学科及概念,直接灭绝。所以造成一些已经被历代大家证伪的东西,在新时代的考古工作下被证实是真的。
还有一个就是清末民初,因为大量西方学科引入中国,所以需要给相应的大量理念对于相应的翻译。因为一词多意等原因,造成词语的含义混乱。有些东西分清了,如中医、西医~~有些东西则分不清,如:虚岁、周岁......

而说将立春当生日则更是无稽之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在古代历法中,属相交替竟然不是立春!》一文。中国古代纪年的变更就是以正月初一为标记,并非用立春为变更。(立春古代称之为“正月节”也不叫“春节”!

所以现在的中国人就有了三个岁数,(公历生日周岁、(农历生日)虚岁、(春节)虚岁

如一个腊月三十出生的小孩,到正月初一时,他的周岁是2天,(农历生日)虚岁是1岁,(春节)虚岁是2岁~~

而且还有称(农历生日)虚岁为实岁,或是农历周岁的等等。反正是“剪不断,理还乱。”看来只有等待官方出词语解释后,才能平息这场论战吧~~

民俗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
所以民俗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但绝对不具有普世性。
各地方对同一件事的对待方式不同,是绝对正常的现象。如同南北方的过小年、吃粽子、吃豆腐脑等等的差异一样。
另外,民俗行为的目的基本都指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而并不深究其背后的学术原理性。
如:本命年扎红裤腰带,民俗上认为可以趋吉避凶。但其实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如果作用显著的话,非本命年也可以扎呀。但如果你不扎,在家人的叨叨下,反而会起到负面的心理作用。
所以针对民俗,什么“过九不过十”、“男虚女满”......只要符合良俗,在当地达成一定的共识,就没有必要过分较真。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讨个喜头而已,既不要上纲上线,也无需有太多的忌讳。大家开心就好~~

更多民俗,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元亨泰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