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俑坑中的青铜殳

 东海若水斋 2021-02-14
2021-02-11
订阅

秦俑坑出土的青铜殳。

说到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兵器,首先映入人们头脑的一定是寒气逼人的剑和尖锋刃利的戟,参观者一般不会注意到一种短筒形的无刃兵器——殳[shū]。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号兵马俑坑的北区发掘出30件装着木柄的无刃兵器,其中的20件捆为一束,出土时依然保存着残长1米的木柄。这种青铜兵器的器身为圆筒形,顶端呈多角尖锥状,长10.5—10.6厘米,直径2.3—3厘米,用来安装长柄的銎[qióng]深8.9厘米。从三号坑的布局、陶俑排列和兵器形制来看,大多数专家认为,这种兵器应该是文献中记载的礼兵器“殳”。

殳是由棍棒发展演变而来,是一种似杖而无锋无刃的古代长兵器,只能用来锤击,不能勾、刺。铜殳出现于西周早期,最初属于实战击打兵器,曾被列入战车上使用的“五兵”之一。殳用青铜铸造,多呈椭圆球形,体厚重,身上有棘刺,多寡不一。春秋战国以后,铜殳分为两种形制:一种是无刃带套的殳(吴楚一带称其为“晋杸[shū]”),呈圆筒形,顶上有数量不等的棱角,是一种仪礼用殳,秦俑三号坑中的“殳”应当为此类,与“车战五兵”中的实战殳不同;另一种是用于实战的“锐殳”(吴楚一带称其为“杸[duì]”),形状似三棱体的矛。湖北曾侯乙墓曾出土过7件铜锐殳,上端为三棱矛形刃,下端鼓出球形的铜箍,球形箍上满布尖锐的长刺。既可刺,又可锤击,是一器多能型的实战兵器。

根据文献记载,殳的作用大体可分为三种:一是仪仗使用的礼仪兵器。由执殳的侍卫列队走在前边,为国君开道。《诗经·卫风·伯兮》记载:“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表明殳是国君仪仗队所配备的兵器。二是宫廷侍卫使用的兵器。据《韩非子》记载:楚庄王紧急召见太子,由于下雨宫廷外有积水,太子就把车子赶进了茆[máo]门。但楚国法律规定,除国王外任何人的车都不能进入到茆门以内。因此,宫廷的侍卫长官呵斥太子道:车子不能进入茆门,进了茆门,就是犯法!随之举起长殳砸向太子所乘马车的驾马,导致马车不能继续使用。三是实战使用的兵器。如西周和春秋时期殳就被列入战车 “五兵”,后来殳也曾被整备给步兵使用,如曾侯乙墓出土的“锐殳”就应当是步兵所用的兵器。可能由于殳没有锐利的锋刃,缺乏一击致命的杀伤力,到了战国后期,殳基本上退出了战争舞台,几乎成为专门用于仪仗的礼兵器。

从秦俑坑出土的铜殳形制来看,三号坑中持殳的武士们应当是秦代军阵中殳仗队的形象记录,它使人们对古代殳仗的仪卫制度有了更明确地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