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学术史上一大悬案:孔子与《周易》究竟有没有关系?

 传统文化管窥 2021-02-14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被后人誉为群经之首,中华文化的总源头。

流传至今的《周易》,由“经”“传”两部分构成。

其中,“经”包括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每卦由六爻组成),卦和爻各配有卦辞和爻辞;

“传”则是对“经”所作的最早、最具权威性的解释,一共七种文辞十篇,统称《十翼》

关于《周易》的作者,汉代以来的主流观点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即:

(上古)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画出了八卦;

(中古)周文王被囚羡里,潜心探究天人之理,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写了卦辞和爻辞;

而《十翼》(《易传》)的作者是孔子(下古),他把易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完成了易学体系。

对于这一传统观点,从古至今,就不乏质疑的声音;尤其是对《易传》是否为孔子所作,更是争议不断

早在宋代,欧阳修就认为,《十翼》中的《系辞》、《文言》、《说卦》以下,“皆非圣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

他的主要理由是,《易传》中有不少自相矛盾、乖戾混杂的内容。

但欧阳修仍承认,《十翼》中的《彖》、《象》为孔子所作。

到了清代,著名考古辨伪学者崔述更大胆推断,不仅《系辞》、《文言》、《说卦》而下非孔子作品,而且《彖》、《象》亦非孔子之作。

近现代以来,许多学者通过考证认为,《易传》不是孔子所作,而是孔门后学的作品;也有观点认为,“《易传》乃道家系统之作”

而之所以说《易传》不是孔子写的,学者们的理由很多,比如:

1.孔子自己说过,他只是喜爱古代文化,作过一些讲述,而没有撰写著作——“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

就连《论语》,也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们编写的。

2.孟子乃孔门嫡传,《史记》说其“受业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他曾反复表示要继承孔子,因而极力抬高孔子,表彰孔子的功绩。

孟子只谈到孔子著《春秋》,而未提及孔子作《易传》

正如崔述所说:“孟子之于《春秋》也,尝屡言之,而无一言及于孔子传《易》之事;孔孟相去甚近,孟子之表彰孔子不遗余力,不应不知,亦不应知之而不言也。”

3.《易传》中屡屡出现“子曰”,“子”在古代是对人的尊称,这里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如果《易传》为孔子所作,就不应出现“子曰”。

等等。

当然,否认《易传》是孔子写的,并不意味着孔子与《易传》就没有关系。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史记》、《汉书》中还记载了孔子传《易》的师承系统,颇为详尽:

“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尤其是被公认的最可靠的孔子文献《论语》也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这样看来,即使孔子没有写《易传》,他对《周易》也有精深的研究,并且传《易》于后世;从思想源头来说,他对《易传》是有很大影响的。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孔子与《易》没有任何关系,孔子压根就没有研究过《周易》。

他们的主要论据,是根据唐代经学家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音义》中说:“鲁读‘易’为‘亦’,今从古。”而认为上述今本《论语》中,孔子“五十学易”句的“易”字,在《鲁论语》中应为“亦”。

也就是说,《鲁论语》此句原为:“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这样一来,原本证明孔子与《周易》有关系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反而没有反映出孔子和《周易》的任何关系!

各种对孔子与《周易》关系的怀疑由此而起,甚至成为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悬案!

你认为孔子是《易传》的作者吗?或者他是最早研究《周易》的专家,并且传《易》于后世?又或者他与《周易》根本就没有关系?

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