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松学《易经》:子夏易学与帛书《易》的关系(上)

 慧然 2021-02-15

【本文提纲】
 
【提要】
【论证理路】
一、子夏易学与《连山易》举证
1.子夏简介
2.《易》为子夏家学
3.子夏与《连山易》的关系(《易本命》)
二、子夏所习《易本命》、《连山》八卦与帛书《易传》的关系
1.《连山易》、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与帛书《易》卦序的关系
(1)《易本命》、《连山易》八卦、帛书八卦、彝族八卦,三种八卦皆共同指向帛书《易》卦序
(2)探索《易传·说卦传》与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句次差别的奥秘
2.《连山易》先天八卦与帛书《易传》“东北、西南”的关系
(1)帛书《易传》释坤初六“履霜,坚冰至”
(2)帛书《易传》释坤卦“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说卦传》“《易》逆数”解】
3.帛书《系辞》“营辰之斗”与夏历、子夏所习《易本命》《连山》的关系
4.孔子教子夏损益之道与帛书《易传》的关系
(1)帛书《要》篇孔子论损益与《连山》后天八卦的关系
(2)帛书《易传》讲卦用《周易》卦序,而不用帛书《易》卦序
(3)帛书《衷》“丰之虚盈”
(4)孔子论损益之终而言“轼”与帛书《缪和》解益卦九五爻辞言“轼”
5.《易本命》《连山易》、帛书《易传》与传本《易传》龙德的区别
三、《释文》《集解》《正义》等文献引《子夏易传》与帛书《易》、帛书《易传》的对比
四、韩婴易学与帛书《易传》的关系(发现《本命》《连山易》)
1.子夏易学的自评与孔子评
2.帛书《缪和》与《韩诗外传》“聪明睿智”
3.帛书《二三子》、帛书《缪和》与《韩诗外传》“一谦四益”
4.帛书《缪和》与《韩诗外传》引用困卦
5.帛书《易传》与《韩诗外传》论未济卦
6.《本命》《连山易》“性命”之理与《韩诗外传》
7.《韩诗外传》引《系辞传》
五、子夏学派、帛书《缪和》《昭力》与《韩诗外传》的法家思想倾向
 
附录:
《释文》《集解》《正义》《汉上易传》引《子夏易传》
(一)《经典释文》引《子夏易传》
(二)《周易正义》引《子夏易传》
(三)《周易集解》引《子夏易传》
(四)《汉上易传》引《子夏易传》

【正文】
 
【提要】
 
孔子晚年(68岁到73岁)研究《周易》分两个阶段,即《易传》草创期和《易传》成熟期,《易象》是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帛书《易传》的内容除《系辞》外,大都来自孔子早期研究《周易》的材料,传本《易传》的内容是孔子在草创期基础上以《易象》为纲领加以提炼的结果。帛书《易传》的主笔和传人是子夏,传本《易传》主笔和传人本来是颜回,因颜回夭折而由商瞿候补,故《史记》、《汉书》记载孔子传《易》于商瞿(见《系辞上传第四、五、六、七章解读:颜回与《易传》的关系》)。
孔子在未获得《易象》之前,一般根据文句和《连山易》思想解《易》,子夏由于精于《连山易》,所以这时期与孔子非常契合。但是最终孔子获得《易象》,解《易》思路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有了传本《易传》与帛书《易传》的分野。子夏或由于思维惯性等原因没有得到《易象》的真传,也因此留下了孔子研究《周易》初期的资料。
 
【论证理路】
 
本文的主题是论证子夏与帛书《易》的关系。帛书《易》分帛书《六十四卦》与帛书《易传》两部分,帛书《易传》有《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六篇。
本文论证的思路是:将子夏易学、《子夏易传》的内容与帛书《易》、帛书《易传》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相近的文字特征、思想意趣,以阐明子夏易学与帛书《易》学的关系。
这里的子夏易学是指古代文献中记载子夏本人思想与学易的内容,见于《论语》、《孔子家语》、《说苑》等文献。这里的《子夏易传》是指古《子夏易传》,不是今本《子夏易传》,今本《子夏易传》是唐代张弧伪作。
《文苑英华》载唐司乌贞议云:“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释文》于《子夏易传》引《七略》云“汉兴,韩婴传”。
据《七略》,子夏有《子夏易传》传世,到汉初由韩婴(约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年)传之。《汉书·艺文志》说《易》“《韩氏》二篇,名婴。”《汉书·艺文志》是据“刘歆奏《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故《韩氏易传》即《子夏易传》。这就如《毛诗》、《公羊传》虽然都是由子夏所初传,而以其后人名之。
刘向、刘歆《七略》:“《易传》子夏,韩氏婴也。”这是说《子夏易传》是韩婴作,韩婴字子夏。汉代崇尚儒学,用孔门弟子字为字者多有之,如杜钦、杜邺、孔光、万章、牛商、梁相、孙建、张宏、邓彭祖、禽庆,皆字子夏(陈鸿森《<子夏易传>臧庸辑本评述》,《齐鲁文化研究》总第10辑2011年)。表字为成人以后所起,故表字或含治学之志,韩婴字子夏或表明其善子夏之学。而子夏以夏为字,或表明其善夏《易》、《连山》也。
笔者认为《子夏易传》始于子夏,子夏是孔子晚年研究《周易》第一阶段的跟随者,后来子夏将其学习记录和学习心得汇集成书,这是《子夏易传》的雏形。自春秋、战国以至于秦汉,期间有后人的增益,以及籀文到隶书的变迁,西汉韩婴将《子夏易传》重新整理为《韩氏易传》。
本文所引《子夏易传》主要是《经典释文》、《周易集解》、《周易正义》等权威文献,南宋朱震《汉上易传》所引《子夏易传》半真半假,基本不予采信,理由见附录文末的四种著作所引《子夏易传》。另外,《韩诗外传》所引易学文献也列入《子夏易传》系列。
 
一、子夏易学与《连山易》举证
1.子夏简介
子夏(前507—前420年),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史记·儒林列传》),崇尚儒学的魏文侯亦尝从学。子夏对儒家文献的流传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后汉书·徐防传》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李鼎祚《周易集解·序》言孔子传《易》:“自卜商入室,亲授微言。传注百家,绵历千古,虽竞有穿凿,犹未测渊深。”这段话说明子夏是最先跟从孔子学《易》的,也暗示了《子夏易传》属于孔子研《易》初期的成果。
2.《易》为子夏家学
子夏姓卜,其先祖是以王官为职、占卜为业的“卜官”。湖南《浏阳卜氏族谱》记载子夏的六世祖为晋文公名臣卜偃。
高培华说:子夏是晋国人,说他是卜偃后裔比较可信。从《论语》中也可找到旁证:《论语·子张》记子夏称子游为“言游”,乍看有点奇怪。子夏年长子游一岁,若无特殊原因,按照常礼和孔门弟子间相互称名不称字的惯例,应当直呼其名曰“偃”,或者“言偃”;像这样把姓与字连称“言游”,实在是罕见现象。看来这特殊原因,就是子夏要避其先祖卜偃之名讳(《子夏传<易>考》,《寻根》2012年04期)。
卜偃是晋献公至文公时代晋国的掌卜大夫。《左传》有卜偃分别用卜法和《周易》筮法为晋文公卜筮的例子(见《周易诠释》大有卦解读筮例)。《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有六十有四。”子夏姓卜名商,其祖上或有让子夏通习《连山》夏易、《归藏》商易、《周易》三易之志。
《孔子家语》说子夏“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礼记·经解》引孔子曰:“絜静精微,《易》教也。”由此可见子夏的易学教养。
桓谭《新论》云:“《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烦而殷《易》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礼记·表记》: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将出土秦简《归藏》和传本《归藏》汇集,其卦辞举例如下:
归妹曰:昔者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明夷曰:昔夏后启筮,乘龙以登于天,枚占于皋陶,皋陶曰:“吉而必同,与神交通,以身为帝,以王四鄉。”
《归藏》的卦辞平均每卦约50字许,故《经》约3200字许(即《归藏·郑母经》),再加上《传》的文字(《归藏》的《初经》或《说卦》),总字数应该符合桓谭所说“《归藏》四千三百言”。《归藏》多神话之语,正如《礼记·表记》子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夏《易》烦(繁)而殷《易》简,《连山》实为夏代所有文献的汇编。《礼记·礼运》说: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坤乾》即《归藏》,《夏时》属于《连山》。孔子与子夏对《连山》、《归藏》都有了解,而子夏尤精于《连山》。
3.子夏与《连山易》的关系(《易本命》)
《周礼·春官·太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郑玄注:“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变也。”贾公彦疏:“此《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又曰:“夏以十三月为正,人统,人无为卦首之理,艮渐正月,故以艮为首也。”
《礼》与《易》相表里,孔子说“夏道尊命”,夏《易》《连山》的特征是顺天命,故《论语·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言命与天,当与《连山》有关。古文(甲骨文)命与令同一字,夏代有《夏令》一书(《左传》),《礼记》有《月令》篇,时令、月令,皆天命之份也。《逸周书·周月解》曰:“夏数得天,百王所同。”《左传·昭公十六年》:“夏数得天”,《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行夏之时”,故周礼对夏礼有继承,表现在《周易》上就是《大象传》。
武王革命,以复兴夏礼为旗帜,建立周朝后,称分封的中原各诸侯为诸夏。在这个大背景下,周朝的士族们在习《周礼》之余便有研究夏礼的风气。
《孔子家语·执辔》说:
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耦,气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如九。
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
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
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
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
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
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
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而生;
其余各从其类矣。鸟鱼生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阴主牝,至阳主牡。敢问其然乎?”
孔子曰:“然,吾昔闻老聃亦如汝之言。”
子夏曰:“商闻《山书》曰:‘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丘陵为牡,溪谷为牝,蚌蛤龟珠,与日月而盛虚。……食肉者勇毅而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惠而巧,不食者不死而神。故曰羽虫三百有六十,而凤为之长;毛虫三百有六十,而麟为之长;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龟为之长;鳞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倮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此乾巛之美也,殊形异类之数。’王者动必以道动,静必以道静,必顺理以奉天地之性,而不害其所主,谓之仁圣焉?”
子夏言终而出,子贡进曰:“商之论也何如?”孔子曰:“汝谓何也?”对曰:“微则微矣,然则非治世之待也。”孔子曰:“然,各其所能。”
这段文字包含了《连山易》的诸多内容,详见《周易密钥·发现纳甲与《连山易》之谜——以《易本命》为中心》一文的解读。这段文字另见于《淮南子·墬形训》和《大戴礼记·易本命》,《大戴礼记》将其命名为《易本命》大有深意,因为这段文字是讲《易》的,子夏明说是《易》,又说《山书》,《山书》即《连山》也。孔子说“夏道尊命”,故《连山》又名《易本命》,这与子夏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如出一辙。
今本《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帛书《系辞》: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古物定命,樂天下之道,如此而已者也。
《系辞传》“乐天知命”今本与帛书同,这是沿袭夏《连山易》的用法。今本《系辞传》“开物成务”本义为卜筮,《朱子语类》曰:“古时民淳俗朴,风气未开,于天下事全未知识,故圣人立龟与之卜,作《易》与之筮,使人趋吉避害,以成天下之事,故曰‘开物成务’。”“开物成务”,帛书《系辞》作“古物定命”,保留了夏《连山易》的特色。关于《连山易》与帛书《易传》的关系,详见下文。
文中的数字是纳甲,纳甲源自《连山》,这些数都是与九相乘而得,夏礼尚九,大禹划九州,作《洪范九畴》(九洛),以《九辩》和《九歌》祭祀天神。子贡评价子夏“微则微矣”,这又使人联想到《礼记·经解》孔子曰:“絜静精微,《易》教也。”孔子认可子贡对子夏易学“微”且“非治世之待”的评价,子夏所谈虽然精微,却不是治理国家所需要的,如《论语·子张》子夏自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这为后来孔子不传《易象》给子夏埋下了伏笔。

连山八卦《易本命》图表

项安世《周易玩辞》引《子夏易传》释《说卦》“艮为狗”曰:“斗主狗,斗止而动,艮之象也。”对照连山八卦《易本命》图表,可证子夏易学与《子夏易传》是一体化的关系。
 
二、子夏所习《易本命》、《连山》八卦与帛书《易传》的关系 
由于古代文献中再没有其他人研究《连山易》的资料,子夏既通《连山易》,又跟从《孔子》学《周易》,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子夏是帛书《易》的传人。但《史记》、《汉书》所记孔子传《易》谱系中没有子夏,说明子夏《易》未正式列于学官,原因是《子夏易传》不是孔子研《易》的最终成果。此并非学术派系之争,西汉时期学者大都知道孔子晚年研究《周易》时的思想发展历程,《孔子家语》、《说苑》等文献都有子夏学《易》的记载。《隋书·经籍志》曰:“周文王作卦,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而子夏为之《传》。”帛书《易传》的出现,为揭开《子夏易传》的真相提供了崭新的证据。
1.《连山易》、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与帛书《易》卦序的关系
(1)《易本命》《连山易》八卦、帛书八卦、彝族八卦,三种八卦皆共同指向帛书《易》卦序
由连山八卦《易本命》图表得出《连山易》八经卦的卦序为:乾、坤、艮、兑、坎、离、震、巽。这正是帛书《易》六十四卦重卦的依据。帛书《易》与传本《周易》最大的区别就是六十四卦的卦序不同。
帛书《易》六十四卦上卦排列次序是:乾、艮、坎、震、坤、兑、离、巽,下卦排列的次序是:乾、坤、艮、兑、坎、离、震、巽。下卦的次序即《易本命》《连山》八卦,上卦的次序只是将八卦分为乾阳卦和坤阴卦两组。六子首艮,正是《连山易》的特征。
帛《易》六十四卦卦序(卦名按通行本):
第一宫乾:
、遁、履、讼、同人、无妄、姤
第二宫艮:
、大畜、剥、、蒙、贲、颐、蛊
第三宫坎:
、需、比、蹇、节、既济、屯、井
第四宫震:
、大壮、豫、小过、归妹、解、丰、
第五宫坤:
坤、泰、谦、临、师、明夷、复、升
第六宫兑:
、夬、萃、、困、革、随、大过
第七宫离:
、大有、晋、旅、睽、未济、噬嗑、鼎
第八宫巽:
、小畜、观、渐、中孚、涣、家人、益
帛书《衷》曰:
天地定立,〔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榑,八卦相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達数也。
于豪亮先生遗作《帛书〈周易〉》(《文物》1984 年第3 期)云:“帛书《系辞》有这样四句话:‘天地定立(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榑(薄)。’今本《说卦传》作‘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我们以帛书的四句话作为排列的依据,只把‘火水’改为‘水火’,再根据传统的乾为天、坤为地、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的说法,于是便可以把这八个卦作如下排列:
帛书《易》八卦图
 
将“火水”改为“水火”的理由略不充分,于豪亮先生主要是考虑了帛书《易》的卦序,得出的帛书八卦不仅合于《易本命》、《连山》八卦,而且与彝族八卦惊人一致。三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八卦图完全重合,足证帛书八卦的客观真实性。
帛书《易》八卦与彝族先天八卦相同,彝族文化与夏文化同源,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详实的研究释读,证明丁公龙山时代陶文是古彝文(详见《周易密钥》:惊人发现:彝族八卦与帛书易同源)。由于帛书《易》八卦与彝族八卦相同,故采用龙正清《彝族先天八卦历法浅析》中彝族八卦插图。
帛书八卦(即彝族八卦)
 
根据陈抟、邵雍将《周易·说卦传》“天地定位”章确定为伏羲八卦,朱熹确定为先天八卦,故帛书《易》八卦应为《连山易》先天八卦。
(2)探索《易传·说卦传》与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句次差别的奥秘
《易传·说卦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帛书《衷》曰:
天地定立,〔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榑,八卦相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達数也。
李守力按:
“天地定位”四句,乃伏羲重卦口诀,代代相传,故不用后起卦名乾坤坎离之类,而用原始卦名天地水火之类,其用字古朴,当取原始义,不用引申义。
八卦相错,八卦交错重卦也。通气、相薄、相射,皆相错之义。
雷风相薄,《说卦传》第六章作“雷风不相悖”,悖(物部并纽)、薄(铎部并纽)与帛书“榑”(鱼部并纽)音近义通。悖初文“孛”,与“薄”、帛书“榑”三字皆从屮木。孛,从二屮,草木交错而盛,段玉裁说,物盛则乱,故以孛名彗星,孛德、悖乱,是引申义。榑,《说文》“榑桑,神木,日所出也。”扶桑逢日出,亦盛义。薄,《说文》“林薄也。”段玉裁注:“按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引伸凡相迫皆曰薄。如外薄四海,日月薄蚀皆是。”故“相薄”、“相孛”是以草木相迫交错比喻经卦之重叠交错也。
王引之《经传释词》:“《玉篇》曰:‘不,词也。’经传所用,或作‘丕’,或作‘否’,其实一也。有发声者,有承上文者。”杨树达《词诠》:“按古‘不’、‘丕’通用。‘丕’为无义之助词者甚多,故‘不’亦有为助词而无义者。”
故“雷风不相悖”即“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即水火相射,所以帛书言“火水相射”,《释文》曰:“虞、陆、董、姚、王肃音‘亦’,云厌也。”则是“射”或通“弋”(音亦),小过卦六五“公弋取彼在穴”,帛书《易》作“公射取皮(彼)在穴”,弋为射取。故“水火不相射”,《说卦传》第六章又作“水火不相逮”,《释文》曰:“郑、宋、陆、王肃、王廙,无‘不’字。”是不相逮,即相逮也,相逮即相射、相弋取也。
“不”作“丕”或语气词,《诗经》《尚书》常见,如《诗经·桑扈》:“不戢不难,受福不那。”毛传:“不戢,戢也。不难,难也。那,多也。不多,多也。”《生民》:“上帝不宁,不康禋祀。”毛传:“不宁,宁也。不康,康也。”《诗经》中“不显”出现凡12次,其中10处皆通“丕”,《毛诗故训传》曰:“不显,大显也。”《尚书·多方》:“尔尚不忌于凶德。”《缁衣》引《甫刑》:“播刊之不迪。”《逸周书·大匡》:“二三子不尚助不榖。”其中“不忌、不迪、不尚”皆释为“忌、迪、尚”。
“不”作发语词或通“丕”的用法常出现于西周,晚至春秋中期,战国则鲜用。《说卦传》一连三用“不”作发语词,故其成书应该不晚于春秋中期,这与孔子编辑《易传》相符合。
《十翼》(《易传》)只有《系辞》、《说卦》两篇同帛书传文有共同内容,且有很大差异。李学勤《周易溯源》说:“帛书《易》的经传是互相结合,密不可分的。”这个说法同样适合通行本《周易》经传。
帛书《衷》的“天地定位”章实际属于帛书《易传》母本的《说卦传》(见:拙文《从帛书<易传>母本竹简脱落与还原说起》),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与今本《说卦传》的差别在于两者的先天八卦卦序不同。
帛书《易》的卦序按分宫的阴阳属性自然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乾艮坎震32卦,下篇坤兑离巽32卦。
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的首句与通行本《周易·易传·说卦传》同为“天地定位”,故帛书《易》上篇始于乾,下篇始于坤,而《周易》始于乾坤。
两者文句最大的区别是末句不同:帛书《易传》终于“雷风相薄”,故帛书《易》上篇终于雷风恒卦,下篇终于风雷益卦;而通行本《说卦传》终于“水火不相射”,故《周易》终于水火既济、火水未济卦。
《周易·说卦传》“水火不相射”文句多出一个“不”字(语气助词),帛书《易传》没有“不”字,此大有深意。
恒卦在《周易》、《杂卦》、帛书《易》三种卦序中始终保持第32的中心位置,这说明古圣先贤对恒卦的无比重视。《系辞传》“易有太极”,帛书《系辞》作“易有大恒”,《恒·大象》曰“君子以立不易方。”故恒就是太极。
帛书《易传》四句对仗,字数相等,这与帛书《易》自然的分成了卦数相等的上下两篇吻合。六十四卦分八宫,上下重卦,井井有条。以恒居中,立不易方,平衡稳定。(《大象传》说理所以与帛书《易》吻合,盖《大象传》即《连山》遗存也。)
《周易·说卦传》末句多出一个“不”字,这与《周易》下经34卦,比上经30卦多出四个卦相应(“天地定位”16字应64卦,故一比四)。这就是孔子在《乾凿度》所说的“阳三阴四”,如此平衡被打破,《周易》于是从“七八占彖”走向了“九六占变”,六十四卦到未济卦也不再终止,继续运行。《连山》之《恒·大象传》“立不易方”转向《周易·恒·彖传》“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
帛书《易》的六十四卦是根据帛书《易传》之《衷》篇的“天地定位”章,传本《周易》六十四卦则暗含传本《易传·说卦传》“天地定位”章的思路,《序卦传》从训诂和义理的角度记录《周易》卦序,《杂卦传》可能是从互体的角度演绎从《连山》、《归藏》到《周易》演化的奥妙。《易传·说卦传》“天地定位”章则是从历法和象数演绎《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其中奥秘至今尚未完全破译。
《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把它画成图就是伏羲先天八卦图。古时《易》的传承有图有书,而图是密中之密。邵伯温《易学辨惑》说,伏羲先天圆方图是郑夬贿赂王豫(邵雍弟子)的仆人所得,足证得图之难。帛书八卦图则得到了《易本命》《连山》八卦、彝族八卦的互证。
伏羲六十四卦圆方图与伏羲先天八卦图是一体的。伏羲先天八卦是《周易》卦序的最先定位法则,周易卦序的节点应该有乾、坤、艮、兑、震、巽、坎、离八经卦组成的八重卦,和天地否卦、地天泰卦、山泽损、泽山咸、雷风恒、风雷益、水火既济、火水未济。按“非覆即变”原则,乾坤为一对,泰否为一对,坎离为一对,既济未济为一对,咸恒为一对,损益为一对,震艮为一对,巽兑为一对,一共16个主卦。
《周易》卦序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下经始于咸、恒,终于既济、未济。乾、坤为“天地定位”;咸卦下艮上兑,为“山泽通气”;恒卦下巽上震,为“雷风相薄”;上经终坎、离,下经终既济、未济,为“水火不相射”。符合《说卦传》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体例。
《周易》卦序是依据若干个法则排列主卦和节点,最后编织起来。除了象数法则外,历法是序卦的另一法则,如北斗二十八宿、太阳历河图、朔望月历等等(分析见《周易诠释》:破译《序卦传》的象数规律:伏羲先天图与《周易》卦序的关系),无论是描述阴阳消长的先天八卦,还是反映五行节气的后天八卦,都是《说卦传》所说的“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逆数也”的破译见下文。)
2.《连山易》先天八卦与帛书《易传》“东北、西南”的关系
(1)帛书《易传》释坤初六“履霜,坚冰至”
帛书《二三子》曰:
卦曰:“履霜,坚冰至。”孔子曰:“此言天时谮戒葆常也。岁[始于东北,成于]西南,温始[于东北],寒始于[西南]。□□□□□□□□□□□□□□□□□□□□□□□□□□□□□□□□德与天道始,必顺五行,亓孙(逊)贵而宗不傰。”
帛书《衷》篇曰:
《易》曰“履霜,坚冰至。”子曰:“孙(逊)从之谓也。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酉南(西南)。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谷。”
《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帛书《衷》言“岁”,是夏代的用法,“岁之义,始于东北”,夏历每岁始于立春,正月建寅,斗指艮维也。此正是夏《连山》首艮之义。
《淮南子·天文训》“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营室五度”,“天维建元,常以寅始”。《史记·天官书》云 “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皆指夏历而言。
《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曰:
阴者,阳之助也,阳者,岁之主也。
故《淮南子·诠言训》:
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阴阳之始,皆调适相似,日长其类,以侵相远,或热焦沙,或寒凝水,故圣人谨慎其所积。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野而藏于凛,见所始则知终矣。
《淮南子·齐俗训》曰:
《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
荀爽注《文言·坤》之“天玄而地黄”曰:
天者阳,始于东北,故色玄也。地者阴,始于西南,故色黄也。
《淮南子》与荀爽易学吸收了子夏易学、帛书《易》学的成果,下文还会有更多的论述。上述《淮南子·诠言训》《淮南子·齐俗训》所引文字与帛书《二三子》、帛书《衷》文字极其相近,故笔者颇疑此处帛书《二三子》缺失的32字应该就是《淮南子·诠言训》的“阴阳之始,皆调适相似,日长其类,以侵相远,或热焦沙,或寒凝水,故圣人谨慎其所积。”(33字)。
那么“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是指哪种八卦呢?
一旦将“岁”改为“阳气”,后天八卦就不适用了。后天八卦含五行与节气,在后天八卦中,坎卦是冬至一阳生,故阳气始于北方而不始于东北,《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曰:“是故阳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阴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其说与荀爽注《彖传》“大明终始”曰“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坤起于离而终于坎”相同(乾为阳气,坤为阴气)。
“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与伏羲先天八卦勉强符合,而与帛书《连山》先天八卦完全符合,如图:
伏羲先天八卦
 
伏羲先天八卦:自东北顺时针到正南,其初爻都是阳爻,以此表示阳气。东北震卦一阳二阴,阳气初生;正东离卦二阳围一阴,阳气渐长;东南兑卦二阳祛一阴,阳气渐盛;正南乾卦三阳,阳气盛极。自西南顺时针到正北,其初爻都是阴爻,以此表示阴气。西南巽卦一阴二阳,阴气初生;正西坎卦二阴围一阳,阴气渐长;西北艮卦二阴祛一阳,阴气渐盛;正北坤卦三阴,阴气盛极。
十二消息卦(十二辟卦)源于伏羲先天八卦,将坎离二卦去掉,得坤、震、兑、乾、巽、艮六卦,这正是消息卦的重卦次序。《左氏·定公四年·正义》言:“《易》云:伏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離、艮、兑、消、息。”《汉上易传·卷八》、《路史·后记一注》又称郑玄《六艺论》所引。伏羲十言之教讲八卦与消息,而伏羲先天八卦正是按阴阳消息法则排列,此足以相互发明也。
十二消息卦

帛书《连山》先天八卦(彝族先天八卦)

帛书《连山》先天八卦以阳卦表阳气,以阴卦表阴气。东北震卦阳爻在初,阳气初生;正东坎卦阳九二,阳气渐长;东南艮卦阳九三,阳气渐盛;正南乾卦纯阳,阳气盛极。西南巽卦阴爻在初,阴气初生;正西离卦阴六二,阴气渐长;西北兑卦阴六三,阴气渐盛;正北坤卦纯阴,阴气盛极。此与“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最为符合。
(2)帛书《易传》释坤卦“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帛书《衷》“乾坤之参说”篇:
东北丧崩(朋),西南得崩(朋),求贤也。
帛书《衷》“坤之详说”篇:
《易》曰:“东北丧崩(朋),西南得崩(朋),吉。”子曰:非吉石(所)也。其□□要诚与贤之谓也。〔武夫〕有拂,文人有辅,拂不挠,辅不绝,何不吉之有?”
帛书《衷》从古代事理角度解释“东北丧朋,西南得朋”。朋、贤,皆从贝。朋的原始义为贝类货币,损益二卦都有“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的爻辞,《诗·小雅·菁菁者莪》曰:“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这里的“朋”都取原始义。贤,从贝。贤的本义为财宝,引申为贤人,在物为宝,在人为贤。段玉裁《说文注》:“贤本多财之称。引伸之凡多皆曰贤。人称贤能,因习其引伸之义而废其本义矣。”古代的货币贝产地只在南洋、印度洋一带,也就是西南方向,朋贝来自西南,这是《周易》“利西南得朋”的原始义。坤为西南,坤为朋也。
通行本《周易》与帛书《易》坤卦卦辞都是“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然而在帛书《衷》前后句颠倒,将“东北丧朋”置于前,艮为东北之卦,“西南得朋,求贤”之说合乎古代货币来自西南的古义,这与帛书易学流派崇尚《连山》有密切关系。
《彖传》释“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曰:“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先儒以“后天八卦”阴卦居于东南、南、西南、西而阳卦居于西北、北、东北、东释之,遭到了明末王夫之、清代王引之的否定。坤为阴气,《彖传》明言“乃与类行”,类为阴,“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是“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之义也,“阳气起于东北”,故“乃终有庆”。后天八卦阴气始于“夏至一阴生”的离卦正南,阳气始于“冬至一阳生”的坎卦正北,故不合坤卦卦辞。伏羲先天八卦与帛书《连山》八卦的阴阳消息皆与坤卦卦辞符合,而伏羲八卦的阴阳卦分类不合(如自西南到东北“类行”依次为:巽坎艮坤,阴卦二,阳卦二),只有帛书八卦最为吻合(如自西南到东北“类行”依次为:巽离兑坤,全是阴卦)。
 
【《说卦传》“《易》逆数”解】 
无论是伏羲先天八卦,以及伏羲八卦衍生的十二辟卦,还是帛书《连山》先天八卦,其用阴阳爻演示阴阳消息皆是顺行,即“天道左旋”,如日月星辰自东向西而运行也(以大地为坐标系而言)。《说卦传》言“《易》逆数也”,邵雍、朱熹以伏羲八卦圆图释之,皆不能自圆其说,只能得出朱熹所说“圆图又只一半逆”的结论。
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说:
逆数之,震一,离兑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也。
邵雍认为的“逆行”是顺时针,此已违背天体顺行的常识。姑且按其思路说,震、离兑、乾,是先子而后父,巽、坎艮、坤,是先女而后母,故曰“逆数”。若此,坎艮二子在乾父后,离兑二女在坤母后(圆图),何不言顺?明明是两顺一逆,为何只言“逆”呢?如果“震一,离兑二,乾三”是逆,则“乾、兑离、震”为顺,难道父亲先有了三女儿兑,然后再有二女儿离,此合乎常理吗?
那么,“《易》逆数”到底何意?
愚以为,“《易》逆数”的“数”既作名词又作动词,《易》数实为纳甲数,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神秘的文字的奥秘至今未能圆满破译。十天干表天数,夏朝帝王庙号如太康、仲康、少康(即大庚、仲庚、少庚,见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另有孔甲、胤甲、履癸(即夏桀),商王从大乙(汤)到帝辛(纣)三十一王全用天干作庙号。
纳甲源于《连山易》,将纳甲附于伏羲八卦和帛书八卦如图:
 
伏羲先天八卦纳甲
 
伏羲先天八卦:乾甲木,生兑丁火,生离己土,生震庚金,生坤癸水生乙木,生艮丙火,生坎戊土,生巽辛金,生乾壬水生甲木,逆行循环一周,此“《易》逆数也”。
帛书《连山》先天八卦(彝族先天八卦)纳甲
 
帛书《连山》先天八卦:乾甲木,生艮丙火,生坎戊土,生震庚金,生坤癸水生乙木,生兑丁火,生离己土,生巽辛金,生乾壬水生甲木,逆行循环一周,此“《易》逆数也”。

3.帛书《系辞》“营辰之斗”与夏历、子夏所习《易本命》(《连山》)的关系
帛书《系辞》:
言行,君子之区几,区几之发,营辰之斗也。
传本《系辞传》: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帛书《系辞》这段文字与传本《系辞》的主要区别是“营辰之斗”与“荣辱之主”,其中蕴含了《夏历》、《连山》丰富的文化含义,若以通假字敷衍而过,古《易》真义则不得见矣。
区几,是“枢机”的省笔,也是其古文初形。《公羊传·文公十四年》何注:“北斗,天之枢机,玉衡七政所出。”北斗七星的前三星为天枢、天璇、天玑,故“枢机”是北斗简称。
《史记·天官书》:
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汉书·天文志》与上略同。
《晋书·天文志》:
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枢机,阴阳之元本也。故运乎天中,而临制四方,以建四时,而均五行也。……斗为人君之象,号令之主也。又为帝车,取乎运动之义也。又魁第一星曰天枢,二曰璇,三曰玑,四曰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玉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
 古人以北斗为天之枢机、为主。斗与主古音同,故可互借。《周易·丰》九四云:“日中见斗。”《释文》引孟喜云:“斗,本作主。”《尚书帝命验》云:“黄曰神斗。”宋注云:“斗,主也。”
项安世《周易玩辞》引《子夏易传》释《说卦》“艮为狗”曰:“斗主狗,斗止而动,艮之象也。”子夏所习《易本命》以艮为斗。《晋书·天文志》“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玉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这与《易本命》《连山易》“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符合。艮卦统摄北斗七星,艮为斗,斗为主,故帛书《系辞》“区几之发,营辰之斗也”当源自子夏所习的《连山易》。
那么,“营辰”何意?此天文学名词,亦非“荣辱”之通假。
“营”指营室,“辰”指日月合朔。《汉书·律历志》云“斗纲之端,连贯营室”,“斗纲”指北斗第一星天枢与北极的连线,指向营室,即指天之“艮维”。——《连山》首艮之义也。
中国古代曾经使用过二十七宿,原来室、壁两宿本合为一宿(营室)。从星图看,室宿和壁宿都是上下两颗星,象两堵墙(西壁、东壁),故只有合在一起才为“营室”。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二十八宿漆箱上写的二十八宿东萦、西萦(萦通营)是营室刚刚分开的名称,此后才把东萦、西萦称为室、壁两宿。
竺可桢《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思想与时代》1944年,第34期)一文说:
月行周天,即所谓恒星月,原只须二十七天又三分之一日左右。故如将白道即月轨道旁星宿分为星座则二十七之数,实更近理。我国与印度在有一时代曾有二十七宿之分法。《史记·天官书》云:“太岁在甲寅,镇星在东壁,故在营室。”可知东壁本来是营室的一部分。及《史记》卷二十七考证:“二十八宿列于《天官书》五官者,唯二十七,壁不与焉,《尔雅》亦同。”印度二十八宿在古代经典中有合室壁二宿为一者,亦有减去织女者。
李守力按: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1982年版第2册311页引用了竺可桢的观点,但没有标明出处。潘鼐《中国恒星观测史》(1982年版45页)也认为:“营室可以包含东壁。”
织女属于天琴座,相当于印度星宿学的牛宿。在汉译佛经中常见二十八宿的记载,但也有二十七宿的记载,如《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宿曜经》、《摩登伽经》、《大智度论》等经典都记载了不含牛宿的二十七宿。
陈久金注《史记·天官书》“营室为清庙,曰离宫”说:壁宿又称东壁,是从营室中分出来的。《元命苞》云:“营室十星。”后世室宿为二星,壁宿为二星,离宫也独立为六星。三星座的星数相加正是十星。可见《天官书》之营室包括室宿、壁宿、离宫在内。
笔者在研究《杂卦传》时也发现,《杂卦传》保存了二十七宿体系向二十八宿体系演变的历史信息。
那么二十七宿使用于何时呢?子夏所习《连山》、《易本命》说“三九二十七,七主星”,这正是夏代使用二十七宿的见证。“营”是营室的简称,营室属于二十七宿,“营辰”即日月合朔于营室,即夏历正月立春也。
根据武家璧的研究成果,古六历中的《颛顼历》与《夏历》都属于《夏小正》系统,后者与前者之间似乎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如:
《后汉书·律历志》刘昭注引蔡邕《月令论》:
《颛顼历》术曰“天元正月己巳朔旦立春,俱以日月起于天庙营室五度。”今《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
《晋书·律历志》所言:
颛顼以今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月朔旦立春,五星会于天庙营室也,……鸟兽万物莫不应和,故颛顼圣人为历宗也。……夏为得天,以承尧舜,从颛顼也。
《新唐书·历志》引一行《大衍历议·日度议》:
《颛顼历》上元甲寅岁,正月甲寅,晨初合朔立春,七耀皆值艮维之首。盖重黎受职于颛顼,九黎乱德,二官咸废,帝尧复其子孙,命掌天地四时,以及虞、夏。故本其所由生,命曰《颛顼》,其实《夏历》也。
从月名与建正相同的角度来看,《颛顼历》(即《颛顼小正》,另有《颛顼历大正》正月建亥,秦朝用之)为《夏时》《夏小正》所继承是可信的。
4.孔子教子夏损益之道与帛书《易传》的关系
帛书《要》篇:
孔子繇(籀)《易》,至于《损》、《益》一卦,未尚(尝)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二厽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故曰益。《授(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勿(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產道窮焉,而產道[启]焉。《益》之始也吉,亓(其)冬(终)也凶。《损》之始凶,亓(其)冬(终)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憙。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心也,此胃(谓)《易》道。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木土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爲之以八卦。故《易》之爲书也,一类不足以亟(极)之,变以备亓(其)请(情)者也,故胃(谓)之易;又(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产之。而《诗》、《书》、《礼》、《乐》不[止]百扁(篇),难以致之。不问于古法,不可顺以辤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繇(由)一求之,所胃(谓)得一而君(群)毕者,此之胃(谓)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
《孔子家语·六本》(王肃注):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喟然而叹。子夏避席问曰:“夫子何叹焉?”孔子曰:“夫自损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决之,(《易》损卦次得益,益次夬,夬,决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吾是以叹也。”子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子曰:“非道益之谓也。道弥益而身弥损。夫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满博哉!天道成而必变,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故曰:‘自贤者,天下之善言不得闻于耳矣。’昔尧治天下之位,犹允恭以持之,克让以接下,(允,信也。克,能也)是以千岁而益盛,迄今而逾彰;夏桀昆吾,(昆吾国与夏桀作乱)自满而极,亢意而不节,斩刈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讨之,如诛匹夫,是以千载而恶著,迄今而不灭。观此,如行则让长,不疾先,如在舆遇三人则下之,遇二人则式之,调其盈虚,不令自满,所以能久也。”子夏曰:“商请志之,而终身奉行焉。”
《淮南子·人间训》:
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
《说苑·敬慎》: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帘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尧履夫子之道,犹允恭以持之,虚静以待之,故百载以逾盛,迄今而益章。昆吾自藏而满意,穷高而不褒,故当时而亏败,迄今而逾恶,是非损益之征与?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夫《丰》,‘明而动,故能大’,苟大则亏矣。吾戒之,故曰: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注:此十一字与上文重复,卢文弨认为是衍文)‘日中则昃,月至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升舆而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调其盈虚,故能长久也。”子夏曰:“善!请终身诵之。”

以上孔子论损益的文献四种,《孔子家语·六本》《说苑·敬慎》文献表明孔子是与子夏论损益二卦,这就暗示帛书《要》的记录者是子夏。
(1)帛书《要》篇孔子论损益与《连山》后天八卦的关系
清·马国翰辑《连山》: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干宝《周礼注》引云:“此《连山》之易也。”罗泌《路史·发挥》亦云。
原来,后天八卦本为《连山》之易,上图的帛书《八卦》是《连山》的先天八卦,先天八卦言阴阳消息,后天八卦言五行方位节气。
世传《连山》首艮并非六十四卦首艮,而是乾坤六子首艮。与《周易》相同,《连山》也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三易的后天八卦同为《连山》后天八卦(邵雍将后天八卦名为文王八卦,不确),只有先天八卦不同(详见《周易密钥·伏羲、神农、黄帝先天八卦源流图证》)。
后天八卦图
 
后天八卦源自《连山》,《周易·说卦传》继承之。《说卦传》云: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夏历以寅月立春为首为正月,寅为东北艮卦,故《说卦传》云:“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后天八卦包含方位(四正四维)、节气(八卦八节)、五行历(巽木离火坤土乾金坎水)等历法元素,故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五行是《连山易》元素,《周易》刻意回避,不提五行。而帛书《易传》提到“五行”凡四次,《二三子》两次,《衷》一次,这里《要》篇提到“水火金土木”一次。由此可见帛书《易传》与《连山易》的关系。
后天八卦,兑为正秋,即秋分,日夜等分故为正。以此推,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即“长日之所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即“万物之所归”、“长夕之所至”;艮为立春,“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益卦下震上巽,按《说卦》,震为春分,巽为立夏,从春分到立夏,阴消阳息为增益,立夏之后就是夏至,白天日照时间达到最长,万物得以生长(出、產,生也、长也。春为生,夏为长),故孔子曰“《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夏至一阴生,《淮南子》“夏日至,阴乘阳,是以万物就而死。”故下文说“《益》之始也吉,其终也凶。”
《益·彖传》:“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言从震到巽,“春以授夏之时”,白日增进没有边界。自春分到立夏,白日逐渐增长,夏至离卦在益卦之外,故言“日进无疆”。帛书《要》云益卦“万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彖传》浓缩为“天施地生”,李学勤《周易溯源》说“秦至汉初简帛文字,凡“生”多改作“產”,《说文》“產,生也。”
损卦下兑上艮,按《说卦》,兑为秋分,艮为立春,从秋分到立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秋分经立冬到冬至,阳消阴息为减损,黑夜的时间达到最长,故孔子曰“《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损》,产道穷焉”;第二阶段自冬至到立春,艮为立春,《说卦传》言艮“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此即“产道穷焉,而产道启焉”。故下文说“《损》之始凶,其终也吉”。损卦所包含的节气有四个,益卦只有两个,所以孔子对损卦的阐述较益卦内容多出一部分,益卦在“之所至也”后只有“产之室也”一句断语,而损卦在“之所至也”后有“产道穷焉,而产道启焉”两句断语。
《损·彖传》:“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刚益柔、损益盈虚,即是阳气消减,阴气增长,即帛书《要》云损卦“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
帛书《易传》处于传本《易传》的草创初期,后来由于《易象》的加入,传本《易传》对帛书《要》篇损益二卦四时变化之象进行了大幅度的浓缩和扬弃。如果没有帛书《要》的对照,我们很难理解《杂卦传》“损益,盛衰之始也”的意义。
传本《易传》代表《周易》正统,故损益二卦《彖传》中含有《连山易》后天八卦的东西已经微乎其微。帛书《要》篇孔子与子夏以《连山易》后天八卦论证损益之道,正是子夏易学的特征所在。
(2)帛书《易传》讲卦用《周易》卦序,而不用帛书《易》卦序
但是,同样是孔子论损益二卦,《孔子家语·六本》和《说苑·敬慎》中又说到了《周易》的卦序,《孔子家语·六本》“夫自损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决之”,损卦、益卦、夬卦(《说苑·敬慎》“缺”,夬,决也,缺也),这是《周易》的卦序。事实上,帛书《易传》讲卦时采用的也是《周易》卦序,而不是帛书《易》的卦序。
(3)帛书《衷》“丰之虚盈”
《说苑·敬慎》引用了《系辞传》“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也见于帛书《系辞》。还引用了“明而动”、“日中则昃,月至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丰卦《彖传》的文字,难道帛书《易传》时期《彖传》已经成书?并非如此,《彖传》与帛书《易传》的主要区别在爻象,这段文字恰恰是帛书《易传》擅长说理的风格。帛书《衷》论“刚柔之失”共有十条,有九条言卦爻辞,唯独丰卦不言爻辞,而是说“丰之虚盈”,如此惊人的巧合足以说明帛书《易传》是子夏所传。 
帛书《衷》论“刚柔之失”:
子曰:万物之义,不刚则不能僮(动),不僮(动)则无功,恒僮(动)而弗中则〔亡,此刚〕之失也。不柔则不静,不静则不安,久静不僮(动)则沈,此柔之失也,是故乾之“炕龙”(亢龙),壮之“触蕃”(触藩),句(姤)之“离角”(其角),鼎之“折足”,酆(丰)之“虚盈”,五繇者,刚之失也。僮(动)而不能静者也。川(坤)之“牝马”,小蓄(小畜)之“密云”,句(姤)之“[適]属”(蹢躅),〔渐〕之“绳妇”(孕妇),肫(屯)之“泣血”,五繇者,阴之失也,静而不能僮(动)者也。
类似“丰之虚盈”的例子还有谦卦《彖传》的“四益”也出现于帛书《易传》以及韩婴易学中,详见下文。
(4)孔子论损益之终而言“轼”与帛书《缪和》解益卦九五爻辞言“轼”
《孔子家语·六本》:
观此,如行则让长,不疾先,如在舆遇三人则下之,遇二人则式之,调其盈虚,不令自满,所以能久也。”子夏曰:“商请志之,而终身奉行焉。”
《说苑·敬慎》:
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升舆而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调其盈虚,故能长久也。”子夏曰:“善!请终身诵之。”
帛书《缪和》曰:
西人举兵侵魏野而□□□□□□□□□□□而遂出见诸大夫。过段干木之闾而式,亓仆李义曰:义闻之,诸矦先财而后财(身),今吾君先身而后财,何也?文矦曰:段干木富乎德,我富于财;段干木富[乎义,我富于地。财不如德,地不如义。德而不吾]为者也,义而不吾取者也,彼择取而不我与者也,我求而弗得者也。若何我过而弗式也?
西人闻之曰:我将伐无道也,今也文矦尊贤□□□□□兵□□□□□□□□□□何何而要之局,而冣之狱狱,吾君敬女而西人告不足。易卦亓义曰:“又覆(孚)惠心,勿问无(元)吉;又复(孚)惠我德”也。
孔子教子夏损益之道,最末言“轼”结束,子夏表示一定要“终身诵之”,这是孔子论损益之道之所以广泛流传的原因。帛书《缪和》中解说益卦九五爻辞时恰如其分地引用了“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的故事(详见益卦解读),魏文侯与段干木都以子夏为师,都实践子夏所传损益之道。
帛书《缪和》《昭力》的内容源自子夏及其同门、门人从孔子学《易》的记录,由于魏文侯与段干木之事发生在子夏晚年,所以这段内容当由子夏、段干木门人所追记。
5.《易本命》《连山易》、帛书《易传》与传本《易传》龙德的区别
坤卦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坤·文言》曰: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李守力按:
坤初六“履霜坚冰至”,《文言》言“臣弒其君”;六三“或从王事”,《文言》云“臣道也”。故坤卦主题为臣道,上六为坤卦臣道之极,“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言臣子叛乱之义,故《象》曰“其道穷也”。有战、血二字,其义显然。《文言》也是此义。
然而,《释文》:“疑,荀、虞、姚信、蜀才作凝。”又云:“嫌,荀、虞、陆、董作兼。”而荀、虞、郑,皆无“无”字。则此二句当作:“阴凝于阳必战,为其兼于阳也。”如此则合于帛书《易传》。
帛书《二三子》:
二三子问曰:《易》屡称於龙,龙之德何如?孔子曰:龙大矣……高尚行乎星辰日月而不晀,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能阴也。
……
《易》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孔子曰:“此言大人之广德而施教于民也。夫文之李,采物毕存者,其唯龙乎?德义广大,法物具备者,其唯圣人乎?‘龙战于野’者,言大人之广德而下接民也。‘其血玄黄’者,见文也。圣人出法教以道(导)民,亦犹龙之文也,可谓‘玄黄’矣,故曰‘龙’。见龙而称莫大焉。”
帛书《衷》:
“龙战于野”,文而能达也。
……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子曰:“圣人信哉!隐文且静,必见之谓也。龙七十变而不能去其文,则文其信而達。”
 
关于坤上六的解释,帛书《衷》与帛书《二三子》前后一致,都将坤卦释为龙、大人。《二三子》将“战”释为“接”,《说文》与此也合。
《说文》:“壬:位北方也,阴极阳生,故《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象人裹妊之形。壬承辛,象人胫。”
《说文》属孟喜《易》,虞翻五世家传孟氏《易》学。荀爽易学多与子夏、帛书《易》有关。所以他们与帛书《易传》观点符合。
《汉上易传·丛说》:“孟喜、京房之学,其书概见于一行所集,大要皆自《子夏传》而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帛书《易传》代表了孔子研究《周易》初期的成果,可能由子夏所传,孟喜易学受了子夏易学的影响,所以孟氏《易》含有帛书《易传》的元素。
 
帛书《易传》主张龙德亦阳亦阴,其观点与《易本命》相合。
《易本命》说:“鱼生于阴而属于阳”,“鳞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所以龙兼具阴阳属性。
《庄子·天运》中说,孔子早年见过老子后,评价老子说:“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
可见孔子早年继承《易本命》《连山易》思想,认为龙是阴阳合而成体的。
孔子晚年研究《周易》时,先是沿用传统龙德的说法阐释乾坤二卦,但是在传本《易传》成书时孔子抛弃了龙德为阴说,只用龙德为阳说:
乾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乾·文言》:
“乾龙勿用”,阳气潜藏。
在《易本命》、《庄子》、帛书《易传》如此多的文献中孔子都用龙德亦阳亦阴的观点,何以在传本《易传》做出重大的改变呢?这与孔子获得周室秘笈《易象》有关,否则很难理解孔子前后解《易》思想的突然变化。
(未完待续)

(本文引自李守力著《周易诠释》,最新修订日期为2019年2月17日,为文化传统平台原创发布,本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分享。)

解悟经典,修身治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