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人生的诗意中遇见神

 亮哥eoim8x8y62 2021-02-15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的田野。”表达了人心中那难以言说的悸动。它是什么意思?真的是“诗”与“远方”?

在【拥抱每一天】春节特辑「 在生活的每一层面遇见神 」里,我们将为你分享选自“神国杂志”第45期,由李文屏所写的一篇文章《 在人生的诗意中遇见神--人终极的“诗与远方”》。




“诗与远方”之所以拨动人的心弦,因为它象征了更美好的梦想,让人与“眼前的且”—那份生存的不得已—对抗。

“诗与远方”就是这么具有蛊惑性,所以“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成为一种普遍的向往,它所蕴含的那份自由让人眼睛发亮,似乎“说走就走”,真的可以到达“诗与远方”。为了那份自由感,有人真的说走就走了—从工作中或从关系中出走,可惜未必能到达“诗与远方”,反而沦落到加倍的“苟且”里。因为“诗与远方”不是靠表面的或一时的潇洒就可到达,它需要人付出切实的努力,具有必要的实力或条件。不过这些现象却都表明,自由而美好的生活(亦即“诗与远方”),是人们共同的向往。

而这样的诗与远方甚至可以出现在监狱里。作家余秋雨在一文中提到,他曾去监狱演讲,想顺便探望一位为囚的朋友,但没见到,就留了一张纸条:“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几年后朋友出狱,神采飞扬,带出一本六十万字的英文译稿,准备出版。

可见,诗与远方不一定在远处,也不一定只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只要内心仍有选择的自由,能够投入梦想,就算有环境的限制,也能将日子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这就靠近了诗与远方的本质,就是走在通向诗与远方的路上。是不是拥有诗与远方,环境不是决定因素。


然而问题来了,因为起初想要的诗与远方,到达后可能成为新的苟且,比如婚姻,比如移民。曾让人有动力跨越千山万水的地方,最后为什么成为盛行的鸡肋、叹息,甚至内伤?

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历尽千辛万苦得到公认之后,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山顶其实没有想象的好。

世界上有太多的苦难和折磨在扼杀诗与远方,但如果有自在永在的神为诗与远方,有什么还能将我们的诗与远方夺去呢?

而神对人生命的设计也原本如此,就是活在祂的丰盛里,以感恩的心享受祂和祂所赐的恩典与福分。那样的生活有一个词可概括,叫“伊甸园”。神对人生命的诗意规划只有一次,不过有两次诗意的呈现。

基督的救赎,是要让诗意回归,是要赋予人选择自由的自由,因为在死亡没被破除、灵魂不能回家前,人的一切尝试都是苟且。


上帝为终极的“诗与远方”的人,往往呈现出极大的自由。他们可能不写文字的诗,但是自己的生命却往往是诗意洋溢的篇章。

一位已去世的老姊妹,因我去她所在教会讲道而相识。记得走下讲台,她像慈爱的奶奶般亲吻我的脸颊—华人中对初识者少有的爱的表达。她医术高明,为人善良,为病人和同事所尊爱,人生却有很深的不幸,但她在基督里选择了饶恕和爱。我在她身上看到的是慈爱、宽阔和大气的诗意。

一位年迈的师母,每月从微薄的养老金中抽出部分来支持宣教士,常常为宣教士祷告。我在她身上感受到的是富裕、自在和平安的诗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