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不明白很正常,因为除了时代时间个体,人与人还有第四种差异

 吴志钧juq3nuw7 2021-02-15

今天大号借贾玲电影聊了一个其实很简单的问题,但还是相当一部分人看不懂。

不复述了,有兴趣的去看大号原文,这里普及一个常识。

现金储蓄是肯定跑不过资产的,因为有铸币税。

这个话题对我而言是上上一个时代的事情了,我是个幼童的时候就学会了。

所以这个话题对我来讲,过于古老,就从来想不到要聊。

一直有老读者问我,你为啥不去比较买房与现金储蓄。我一直都没有回答,我拿来对比的一向是现金交易与其它购入资产形式的投资。

现金交易和现金储蓄是两个概念,现金交易是对冲基金操作手法之一,俗称短线高频交易,它的投资回报率远高于买房产,买好的地区的房产,买好的地区好的板块的房产。

而且它同时具备了现金的全部优点。俗称打破不可能三角形,保持流动性的同时获取高收益而且低风险。

但这件事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把绝大多数人排除出去了。大部分人没有这个选项,所以听来也无甚感觉。

大部分人实际上是拿现金储蓄和购入资产之间做对比。

那这个话题根本不用聊,现金是有铸币税的,你去看100年前的美元购买力和今天美元购买力,稀释了99%丝毫不稀奇。

所以我六岁的时候,80年代,我奶奶,那个年代的人了,是她来跟我讲这个话题,来给我普及常识,就是所谓铸币税的常识。

那个年代还没有股市,也不允许购入房产,她能够给我描述的所谓资产基本上集中在贵金属,古董以及耐久品,比如昂贵的木料。

但原理是同一个。

这个原理对她那一代人是废话。旧社会商人地主家的孩子一定会学的,因为大家本来就是靠开店铺,收地租以及高卖低买过日子。这是本能。

但如果你生的比我早个三十年,就没法学,学了也不管用,因为不许。大号今天说的很清楚了,有一段时间是不允许大家做除了储蓄之外任何投资的。

如果你生在那个时代,就算你父母会,也不敢教你,怕招祸。

陆乘风被黄药师赶出门后,谨守规矩,不敢教自己儿子桃花岛武功,让陆冠英拜在临安府云栖寺枯木和尚门下。

但如果黄药师允许了呢?他当然会亲自教儿子桃花岛的武功。

这就是大号今天说的第一个话题,你出生在不同的时期,能够接受的教育本来就不一样。

我出生的时候,虽然没有股票市场,虽然不允许交易房地产,但是允许讨论铸币税,允许讨论现金长期看一定贬值这个话题了,允许了。

既然允许了,我的爷爷奶奶就会跟我讲,而那时候,我是白纸。白纸上谁画第一笔,谁就奠定了这幅画的基调。

所以现金储蓄和购入资产在我这里就是废话,不用讨论的废话。80年代就不用再讨论了。

现在剩下的问题只有购入什么样的资产,以什么方式购入资产等等。

你把这个场景代入到大号的那篇文章里,你自己想一想,如果你50年出生。

从你出生到我出生,这中间的三十几年你和这个话题是隔绝的。等到你能够从自己亲生父母嘴里听到桃花岛武功,你也已经30多岁,很难被改变了。

何况如果你亲生父母并不会桃花岛武功呢?那你就要从社会上明白,那时候你也许已经40多岁,50多岁了。

因为社会传播是很慢的,就像《山海情》里面种蘑菇,村长的弟弟第一个种,试点村跟着种,最后慢慢传到全县,乃至其他县。

实际上,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一切传播都是十分缓慢的。

这就是第一个差别,时代差别。

第二个我们讲的是时间差别,我觉得我讲的很透彻了。我的前提是假如你出生在60年代以后 ,你已经懂了现金储蓄跑不赢资产,你的儿子也懂了,你们全懂的情况下。

如果你儿子水平运气和你差不多,他肯定跑不赢你。

何况社会经历过高增长,接下来也许是中增长,这对他更不利。

有人抬杠,说他老爹65年的,在村里种了一辈子地,他儿子考了个大学 ,去城里打工,恰好碰上好公司,挣得多花得少,没几年就在县里买房,财富赶超爹。

你改变了游戏规则,你引入了第三个差异,个体差异。

他爹是普通农民,他儿子是大学生,他爹在同龄人里的排名和儿子在同龄人的排名不一样,明白了么?

如果个体差不多,他爹种了一辈子地,他儿子进城找个小工厂务工,月光,没有积蓄,三五年后,还借了各种消费贷一屁股债,回家等着老爹还。

这才叫同一个维度的对比。

我可以给你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曾经用过一个销售。

他爹是村里的木匠,稍微有点头脑开了个小卖部。就那么攒钱,在县里买房,一套套买。他儿子可是985的硕士,去华为而且是海外拿着高额的补贴,仍然用了十年才超越父亲的财富。

他儿子硕士毕业,工作五年后,才带着200万现金回国,买第一套房,而他老爹当年在县里所有房子加起来,已经超过400万了。

在省内差距小,房价普遍高,经济发达地区,这种事很常见。常常一个不起眼的县的房价,比内陆很多省会都贵。

你们经常说的儿子跑赢爹,那是环境变了。比如老爹在鹤岗买房,儿子跑去深圳打工,你自己改变了条件。

不信你让老爹当年也去深圳,儿子也去深圳,或者让儿子留在鹤岗,你比比看。

任何比较都是在相同背景下你让我晚出生25年,一切机遇相同,我自己是铁定干不过大25岁的那个我自己的。

这才叫公平对比。

至于你们说的老爹是农民,儿子是明星,这种对比没有意义。你咋不说生了一对儿女,一个薇娅一个李佳琦。

把这一切想明白,你再回到那个话题。

你觉得你月薪一万,你儿子月薪一百万,他就追上你了?

任何对比是以购买力对比的,不是以数字。

同一个小区,我当年硕士应届毕业的时候,年薪10万,一年能买10平米,今天你要年薪百万,才能买同样面积。

同样以校门口的理发店对比,我当年硕士应届毕业的时候,理发5块钱,同一家店今天50。

所以,40后不购入资产是因为那个时代不允许,你觉得60后会不会傻到什么资产都没有,一直持有现金,就为了让儿子更容易超越自己?

当然,我相信有,但人数已经很少了。

80年代理解了铸币税概念的是很少一部分人,到今天,绝对超过一半了。

当一件事超过半数,我们通常就认为已经普及了。

所以人和人除了时代,时间,个体差异之外,还有第四种差异,就是幸运程度。

如果一个人运气好,幼年第一个听到的声音就是资产与铸币税的原始概念。他日后就只会思考不同资产的比较,不同购入方式的比较。

慢慢就会走上仓位管理的路,风险管理的路,甚至量化对冲的路。

如果一个人运气不够好,成年以后才听到这么原始的基础概念。他就得拼命的,甚至一辈子和自己脑海中原有概念抵抗。

抵抗是很焦虑的,扛不住焦虑就会很着急的去投资,结果亏了。亏了又很痛苦,左右摇摆,割肉了。过一段时间,熬不过铸币税,又急着投资,又受伤,又很痛苦。

你看到了?他是这么一个状态。他不理解所谓铸币税是一个持续一生的长期概念,是一套底层逻辑。而不是一个短期的企图通过投资挣钱的行为。

他只是想赚钱,又不是真的理解了到底什么才是“钱”。更不要谈什么仓位与风险管理,那些边都摸不着。

明白了吗?这不是你的错 ,这只是你不够幸运而已。

你幼年的时候,学的是枯木的武功,那股真气在你体内,后来任何改变,都要时时刻刻以极大的力量和体内的真气对抗。

他幼年的时候 ,一开始学的就是桃花岛的武功,他甚至压根儿就不知道有枯木这回事。

你不要看着别人灵活的很,就怪自己,不要怪自己,你并没有错。

因为你要对抗体内真气,对方不需要,这是运气导致的,不是你不够努力。

我只是建议你放下,放下,想清楚每件事的来由就可以了,不要拧巴。

当然,如果你真的硬是把枯木的真气排掉了,那只能说明你太牛了。

人和人不要比结果,他跑的比你快也许是鞋好,也许是运气好,也许起点都不一样,不见得只有努力一个原因。

人只要和自己比就足够了,你能够超越昨日的自己,那就是顶顶了不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