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侠风 ‖ 老北京春节旧俗拉杂谈

 倚月临风 2021-02-15

过去的北京城每逢“春节”,尽管劳动人民们谈不上“欢度”,但是,每当节日到来,也要买年画儿、贴春联儿、放鞭炮……用来表示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在春节期间,有些活动虽然带有封建的迷信色彩,但却有一定的“民俗学”意义。随着社会的前进,那些不切合时代的东西,会逐渐地被自然淘汰。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千百年来,围绕着春节,在节日前后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

送信儿的“腊八粥”

过去,北京城有一句俗语:“送信儿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意思是说:熬“腊八粥”给人们送来了春节即将到来的信息,一年一度的春节活动,将要开始;“关东糖”是祭灶王的必需供品。从二十三祭灶起,债台高垒的平民百姓就开始发愁债权人来要帐!  

祭灶,要在“灶王龛”前烧上三炷香,供上一碗茶和一盘“糖瓜儿”。到了午夜,把“灶王码儿”(就是用纸彩印的灶王像)从龛上取下来烧掉,这就意味着“灶王爷”上天去了。

“祭灶”是把“灶王爷”送上天;“除夕”夜再“接灶”,重新请一张“灶王码儿”粘在龛上,烧香上供,就真把“灶王爷”又接回来了。

“祭灶”以后,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就该忙过年了:办年货、买供品、高香、蜡烛;准备门神画儿和春联儿。至于鸡鸭鱼肉,烧黄二酒和干鲜果品……也都要在年前备齐。另外,还要“掸尘”、“扫房”——打扫房屋、洗家具、拆被褥,准备千千净净过“春节”。

很早以前,把“春节”,大扫除叫做“扫年”,这种习俗是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扫除”风俗,也说明了我国人民历来就爱清洁、讲卫生。

三十儿晚上,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神爷’的来啦”的声音。这是那些贫寒人家的子弟从纸店买来成批的“财神码儿”,在沿街叫卖。“财神爷”谁不欢迎?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以几枚铜元的代价,从小孩儿手中“请”过一张财神码儿,取个“吉利儿”!把财神码儿拿回家中,恭恭敬敬地供起来。

当晚院内要铺洒一些“芝麻秸”,家人来往,踩在上面,咯吱作响,这叫“踩碎’(即“踩岁”之意)。为什么要有这种措施呢?

据传说,三十儿晚上诸神下界,行路有声,神仙可以躲避,以免凡人冲撞。这当然是一种迷信说法。另外,还有一种现实作用——因为“除夕"夜不许关街门,洒些“芝麻秸”可以防盗。

“财神”,按到家中,供上素馅饺子,祭完祖先,家中的晚辈要向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岁”、“祟”同音),以取吉利。  午夜就该“守岁”了——家人们聚在一起,有的围炉共话,享受天伦之乐;有的玩牌、捻“升官图”,要熬个通宵。目的在于避免睡觉盖棉被(因为‘被’、“背”同音),取其不走“背字儿”(这当然也是迷信)。俗语说:“打一千,骂一万,不要忘了三十儿晚上这顿饭。”黎明前,要吃一顿红枣.栗子、青丝、红丝、葡萄干……做成的糯米年夜饭。

见面“发财”

除夕过去,就是新年。从正月初一到初五,不准生米下锅,不准动刀切菜,说话也有许多忌讳,“死”、“穷,、“离’、“别”一类不吉利的字眼儿不能出口。

天亮之后,开始拜年(也叫“贺岁”)。首先是家中的晚辈向长辈拜年。初二到初十,戚友往还,登门拜贺。见面之后,互相抱拳作揖,扬声高语:“见面发财!”拜年说‘发财”,似乎有些离题,实则为取吉利。

一般交谊,投片(寄贺年卡)祝贺。寄贺年片的风俗,比亲身拜年尤古。据《良斋杂记》载:“拜年之风,有帖到人不到者,宋时已然。”

孝服在身的人,在街门贴上用蓝纸书写的对联儿,这样就既不拜年,也不回拜了。

财神爷与财神庙

北京城有几句谚语:“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两张圆面皮中间包馅)往家转。”这几句话和财神爷有关。据传说,正月初二是财神爷的生日。初一吃饺子是催生,初二吃面是挑寿,初三吃“合子,因为“合子”是圆形的,圆的好“转”,“转’、“赚”同音,意思是往家里赚钱。

随着“春节”的到来,冷静的街头,涂抹了一层活跃的色彩。从正月初,到二月初二,古城郊外的庙宇先后开放。像朝阳门外的“东岳庙”、德胜门外的“大钟寺”、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游人络绎不绝;尤其是正月初二开放的“五显财神庙”,更是挤满了求财问喜的香客。

一些善男信女,在太阳还没冒出地平线的时候,就走出门来,在街上游游逛逛,看看盛会的景象,更主要地是为了焚香祈福。    

从骡马市大街往西,经过菜市口,直到广安门,沿途摆设的卖“香”和“纸元宝”的摊子,一个挨一个。出了广安门,更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动。庙里庙外挤满了烧香的“财迷”!香客们烧香后,用相当多的代价做为“香资",向庙里的和尚求借金银纸糊的“纸元宝”。

为了香客买“元宝”还给财神爷,庙外也摆了不少卖“纸元宝”的摊子,那些小贩利用香客的迷信心理,漫天要价,香客决不嫌贵,要多少给多少。

财神庙为什么要加“五显”两个字呢?其中有个神话故事:   

财神庙俗称“五哥庙”,建于明朝天顺(英宗)年间,明“万历”(神宗)和清“乾隆”(高宗)曾先后重修。历代相传,该庙所供的神像,名为“五显财神”:   

第一位是明朝永乐时的都天威猛大元帅曹显聪。生前曾镇守嘉峪关,归隐后成“神”。

第二位是横天都部大元帅刘显明。生前不喜读书,爱好练武,侠肝义胆。足迹所到之处,贫者多受其惠。

第三位是丹天降魔大元帅李显德;世代务农,生性猛烈,遇不平,对弱者舍命相助,暮年声名远震。

第四位是飞天风火大元帅葛显真。自幼好武,膂力过人,壮年为人保镖,镖旗所指,畅行无阻。为人仗义疏财。 

第五位是通天金目大元帅张显正,奉亲至孝,乐善好施,每见鳏寡孤独,竭力周恤。喜与侠义结交,经常做些扶弱抑强之事。

在明英宗复位时,五位元帅“显灵”,护国裕民。天顺二年,英宗皇帝敕封为“五显元帅”,建庙祭祀 

“五显财神庙”的由来,传说如是,姑妄听之。

“封台”、“封箱”和“封毯子”

“破五儿”(就是正月初五)绝大部分的住家户都要吃一顿包饺子,从这天起,可以动刀切菜了。街市上的商号、买卖铺,也都开门正式营业了,这时候也正是梨园界的“旺季”。

在春节前后,戏曲班社也有他们自己的传统活动。

过了腊月二十三,就要陆续地举行“封台”、“封箱”、“封毯子”仪式了,

剧场“封台”之后,就不接戏曲班社演戏了,一直等到正月初一才能开台。

戏曲班社举行过“封箱”大典,这个团体在年前就不再演出了(名伶荟萃的大义务戏,另当别论)。

科班“封毯子”,学生放假回家,就暂时停止练功了。

当年,程(长庚)大老板主持的“三庆班’,每年“冬”“腊”之交,就以三十六本连台的《三国志》做为年只一演的“封箱戏”,演毕封箱,各戏曲班社在这时候也都要以智剧、好戏、拿手杰作做为“封箱戏”。

 正月初一“大摆台”

正月初一开台,剧场要“大摆台”。

开戏之前,舞台上摆设“正场桌”,支起“辕门帐”。桌上陈设印匣、令旗、令箭、笔墨砚,令箭架中间插宝剑。桌的左右椅背上分别插红罗伞和黄罗伞,桌后竖“方纛”。

两旁各摆一张“斜场桌”,下首的“斜场桌”摆上签筒子。两个“斜场桌”的旁边,各立一条长板凳,左边套上“龙形儿”,右边套上“虎形儿”,舞台台口的栏杆插上红、绿、黄、白、黑五色“尖纛”。

开演之前,要吹打“三通儿”。“三通儿”有“高通儿”、“苏通儿”之分。

“高通儿”的武乐,只有尝鼓和铙钹,“苏通儿”在堂鼓、铙钹之外,另加单皮、大锣和小锣。

第一、二“通儿”打过之后,第三“通儿”就安“哨子”了—一加上了唢呐,所以第三“通儿”又叫“吹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