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7《红楼梦》女孩说,我最符合你们甄选黛玉的条件,众人哭笑不得

 一枝独秀2603 2021-02-15

87版《红楼梦》三十年来,经久不衰,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导演王扶林呕心沥血,筹备五年,拍出了一部36集的电视连续剧,一经播出,引起强烈反响。

虽然刚播出后,剧中的很多角色,引起大众的热议,毁誉参半,很多人都说,欧阳奋强没有宝玉的那种灵气,陈晓旭把黛玉演得过于尖酸刻薄,后四十回的剧情改得面目全非等等,只有邓婕的王熙凤,得到了大众一致的认可。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87版《红楼梦》经得起岁月的考验,特别是在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播出后,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87版《红楼梦》成为一部后人无法跨越的经典。

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得到大众的津津乐道,赞誉有加,特别是陈晓旭的林黛玉,虽然前有王文娟,后有陶慧敏,蒋梦婕就算了吧,陈晓旭的林黛玉形象,是最经典的。

只要提起林黛玉,我们眼前浮现的就是陈晓旭的面孔。

陈晓旭之后在,再无林黛玉,天堂多了陈晓旭,人间再无林黛玉。

陈晓旭和林黛玉已经合二为一。

当初,红楼剧组拍摄的时候,对于演员,王扶林导演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就是不用任何一位当红明星,全部启用年轻演员。这个决定,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纷纷反对,毕竟当时的电视剧市场还不完善,没有经验,如果再没有明星,如何保证收视率?王扶林导演铁了心,采用全国海选的方式,甄选剧中演员。

这个消息一出,全国哗然。央视投资拍摄,四大名著之一,连续剧,古装,每一个标签都让世人心动。于是,信件像雪花一样,飞向剧组。剧组不得已,专门成立了收发室,派专人来收,拆,看,回信件。

剧组每天都要收一麻袋信件,每天都收,收到的信件堆成小山,把剧组在华侨大厦的一间办公室占了半间,稍微不注意碰到了,信件就会滑落,让人无法立脚。于是,王扶林导演派王贵娥去收发室,专门负责这项工作。信件太多,周岭,潘欣欣等人有空,也会去帮忙。

陈晓旭,就是王贵娥在众多的信件中发现的。

这些来信中,有自荐的,有推荐他人的,陈晓旭就是自荐。

这些来信中,有一本正经的,有破釜沉舟的,有特别不靠谱的。比如,陈晓旭的来信,在众多的来信中,显得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她在信中详细地谈了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对林黛玉的分析,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

当时读四大名著的年轻人不多,读《红楼梦》的更是少之又少,能看懂并分析的,更是凤毛麟角。能做到陈晓旭这一点,实属难得。

而且,陈晓旭的来信,除了文字分析,还有她自己的一张小照和两首发表的小诗,特别是那首《柳絮》,更是文笔流畅,清新脱俗。王贵娥把陈晓旭的信交给王扶林导演,王导看了也很满意,亲自给陈晓旭回信,让她来剧组面试。

其他的来信,就非常荒诞,不靠谱了。有人迷之自信的说:“看了《大众电视》上关于挑选演员的条件,我觉得我非常符合、我跟你们要求的一模一样。”有人大言不惭地说,“你们千万莫失良机!赶快坐飞机来看看我,我就是你们在大海里要捞的针。”还有人说,“我长得跟女孩子一模一样,而且也特别喜欢跟女孩子在一块玩,我还特别喜欢女孩子的东西,有时我也爱抹口红……我是真正的贾宝王。”

这些来信,让拆看信件的王贵娥,周岭等人,觉得很兴奋,很好玩。因为他们不知道打开的这封信,将会有怎样的话语,会给他们什么样的冲击。虽然有多信件看起来,似乎非常可笑,但却认真的可爱,虽然可取的信件并不多,但大众对《红楼梦》的热爱喜欢和追捧,感动了剧组的每个人。

有个姑娘连写几封信来:“亲爱的王导演,我太喜欢《红楼梦》了,我可以演林黛玉。你不用我,你会后悔的,快给我拍封电报让我到北京去吧!你再不答应我,我就自杀……”王贵娥看了这封信后,不得不写了一封措辞严谨的回信,告诉小姑娘她不符合剧组的要求,不要胡思乱想、耽误学习。

多年后周岭说起这段往事,依旧很兴奋,他说:

这么多信,看不完也要看,看的时候很兴奋,因为里面有很多好玩的话,有一本正经的,有心情迫切的,破釜沉舟的,有特别不靠谱的。就像有一个女孩子说,我看来看去,我最符合你们甄选林黛玉的条件,因为什么呢?林黛玉有病,我也有病。

看了女孩子的来信,周岭觉得哭笑不得。

可见,当初大众对《红楼梦》的理解非常有限,对林黛玉的认识,是身体有病,尖酸刻薄,对贾宝玉的认识,就是爱抹口红,像女孩子。甚至当时还有人千里迢迢坐火车来到剧组,毛遂自荐自己,长得像女孩子就觉得可以演宝玉,长得白白胖胖就觉得可以演宝钗,让剧组工作人员啼笑皆非。

这些雪花般的来信中,独独只有陈晓旭的来信,得到了王贵娥和王扶林的青睐,其他的来信,没有一封靠谱。

王扶林导演决定,派出选角导演,去全国各地甄选演员。于是,李志新,夏明辉,王贵娥三人,前往江浙各个城市选角,几个月的时间,跑遍了上海、南京、杭州、扬州、宁波、苏州、无锡、成都、重庆等十几个省市,选出了邓婕,沈琳,张莉,侯长荣,金莉莉,袁玫,郭霄珍等演员。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选角导演走南闯北,终于选出了一批又一批适合贾府的演员,在1984年,王扶林集中这些演员,来到北京接受红楼剧组的培训班,先是聆听大师讲课,学习《红楼梦》原著,分析角色,写人物小传,接着选定角色,做成小品,最终定角。

经典的形成,是不可复制的。光是拍摄前的这些筹备工作,换做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剧组能做到。当年,拍摄电视剧,是为了艺术,为了创作,为了追求。而现在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