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文化,到底是什么?

 若悟369 2021-02-16

客家人(Hakka),是南方古汉族的一支,是全国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向上可追溯到西晋末年。前后五次大规模的迁徙(永嘉之乱、黄巢之乱、靖康之变、南明危局、太平天国),历时一千五百年。

在历次乱世浩劫中,客家先民由中原逐渐迁往南方,患难相恤,薪火相传。

客家人历次迁徙路线图

客家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

萌芽期,东晋至北宋,前后约800年。在这一阶段,客家人迁居至中原文化圈的边缘,客家文化的独特性尚不明显。

发展期,南宋至明初,前后约200年。在这一阶段,客家人迁居至粤闽赣交界。客家语言、民俗、观念获得稳定发展。

成熟期,明中至民初,前后约400年。在这一阶段,客家人迁居至两广及海外。客家民系分布格局基本稳定,方言、风俗、民系性格发展成熟。

由此可知,客家文化是汉人在南迁过程中与本地土著相互融合产生的。中原王朝自古“贵中华,而贱夷狄”,客家文化却是汉文化与异族文化相互吸纳的结果。

游牧民族南下,中原汉人南迁

看完若干材料后,我对『客家人』这个特殊族群的印象反而模糊了……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界定某样不熟悉的事物时,我们总是习惯用『是什么』来做描述。

然而,『客家人』留给我的印象,更多的是『不是什么』。

客家人,不是纯粹的汉族先民,所以他们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基因标本;

客家人,不是本地土著的后裔,所以他们也不是后天归附的『化外之人』 ;

客家人,不是『流民』,千百年来,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繁衍生息;

客家人,不是『原住民』,日常起居,他们依然保持着很多中原汉族的生活习惯。

客家人,不囿于一地,所以客家文化没有地域归属,只有文化认同;

客家人,走到哪里,就扎根在哪里,命若浮萍,却生如莲藕;

客家人,在与南方各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既改造着别人,也被别人改造着;

在客家语中,『人+厓』是独有字,意为『我』。一个走到悬崖边上,没有回头路的人,便是客家人。

客家先民,生生地把『绝路』,走成了『活路』。这背后又有多少故事……

作为旁观者,我们当然可以给『客家人』泛泛地贴上很多标签;

然而,标签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而客家人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

『客家人』就像春秋战国时的『楚人』一样,虽是另类,但终究不是外人。

在我看来,客家人的族群底色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实用 & 坚守』

土楼围屋,既是居所,又是堡垒;既可防范猛兽袭扰,又可抵御外族入侵。这便是『实用』。

祠堂居中,牌匾高悬。祖庙既是族群的共同记忆,又是族人的精神故乡。这就是『坚守』。

客家饮食讲究『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鹅不美,无鸭不香,无肘不浓』;

一言以蔽之,就地取材,靠山吃山;这便是『实用』。

客家米粄,内充馅料,外形似饺,烹饪之法,远溯北国;

客家擂茶,茶叶磨粉,杂以调料,啜饮之道,直抵唐宋;

走古事、打船灯、骑布马、舞火龙,凡此种种,依样河洛;

客居之地虽与中原山川阻隔,却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保存着远祖的记忆;这便是『坚守』。

回到一千七百年前,客家人举族动迁,远离故土,关山万里,从此为客;

站在一千七百年后,客家人不畏前路,开拓进取,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客家人,是不幸的,生在安土重迁的中原,却失去了家园土地,险些沦落为异族盘剥的奴隶;

客家人,是幸运的,躲进大山便融入大山,保存下族群的记忆,终究没有湮没于历史的长河。

这就是客家人,曾经是历史的客人,却永远是未来的主人。

这就是客家文化,保存着先民的智慧,更孕育出前行的勇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