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朝统一后,为何那么多六国百姓造反?而汉承秦制,却延续几百年

 脑洞趣味历史 2021-02-16

贞观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聊天时,李世民突然说道:“看古代的帝王,有兴有衰,都是因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的缘故,以至于忠臣无法进言,谄媚的小人却步步高升。”

魏征答道:“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李世民和魏征的谈话中,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概念: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句亘古不变的话,用来解释秦亡、汉兴的原因,再适合不过了。

一、秦朝统一后,为何那么多前六国人造反;

在秦朝统一天下之前,大家名义上都是周天子的小弟。不论是姬姓公室,还是异姓的功臣后人、加盟的部落,他们在名义上都是周朝的一员,也正是在这种“家天下”的观念下,才诞生出了早期国家的概念。

不过周朝时期的国家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国家这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

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主自主性很强,他们只要完成了给周天子纳贡、定期朝见,以及响应周天子的号召的义务之外,各个诸侯国的君主们在自己的领地上,也拥有天子级别的掌控力。

在这种环境下,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一种很奇特的现象: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人才流动非常频繁,有志向的年轻人可以任意挑选诸侯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需要局限于自己的故乡。

比较典型的就是人才批发市场,卫国和魏国了。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全在于当时的大多数人都认同诸侯之间虽然相互攻击,但是归根结底他们都属于周朝人,只是各自所属的地区、阵营不同罢了,诸侯之间的矛盾是同一组织内不同势力间的内部矛盾,这也是秦朝能在兼并六国后,接收数倍人口于秦国的六国人口的重要原因。

秦国以强横的军事实力横扫六国,结束了几百年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

这种统一不是商周朝那种名义上的联邦模式,而是更加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在结构上比分封制更适用于大范围的领土管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周王室寄托“血缘”来分封管理天下,解决了周天子在通讯和交通不便的前提下,无法对千里之外的领地形成有力管理的困局。在分封制下,各诸侯国君具有极高的自主权,每一个诸侯国君依据自身爵位的高低管理着几十上百里的领地,他们是构成周朝这个大树的小树根。

在血缘和生产力的双重制约下,分封制具有极高的稳定性,但只要整个社会出现一次生产方面的大变革,这种稳定性将越来越脆弱,其稳定社会的有效时间也会越来越短。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压垮分封制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也是秦朝能够完成统一六国这个重任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秦朝的人口一下子在秦国的基础上增加了六七倍达到了两千多万人,尤其是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原本是来自和秦国敌对被其兼并的国家,在管理过程中,这无疑提升了管理难度和风险。

秦朝只延续了短短十五年,期间六国子民起义的事件不断,就足以说明一切。

但客观来讲,秦朝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这些被儒家文人批判的举动,是利大于弊的。

细读历史,六国子民大规模起义是在秦始皇去世之后,这已经很能够说明当时六国百姓对于秦朝管理制度的抵触远没有后世儒生描述的那么夸张。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将秦国的军功爵制和郡县制度也普及到了管辖的地区,事实上六国的百姓对秦国这些制度的抵触情绪相当有限,因为秦始皇在基层采取的管理制度是用当地人治理当地。

我们熟知的萧何、刘邦他们便是楚人,李斯也是楚人,这说明在人才的任免模式上秦朝的郡县制是非常成功的,它通过选拔六国的人才有效的缓冲了一下六国百姓对秦朝的矛盾。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发现“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灭楚后,将原楚国大片领地设置为南郡,南郡安陆县的黑夫与惊兄弟这两位原楚国人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便参加了秦军,希望通过爵制改善自己家人的生活水平。

按照秦国的法律规定,每五口之家授田百亩、房屋一套(六国百姓原有多少田地可以上报登记,等迁徙到新的地方后可以分配给原有份额的田地),如果参加军队的话,每次立下军功,提升爵位之后,自己家人的生活就能过得更加好,这也吸引了不少原六国百姓参加军队希望立下功劳改变自己的命运。

秦始皇为了减少自己统治的压力,他在对待敌人和叛军的态度上,相当宽容,按出土的竹简记载,他对六国的贵族和叛军并没有实行赶尽杀绝的策略。相反,如果是秦朝的官员在管理地方时,没有依据法律,而是按照个人喜好不公正判案,往往会受到严酷的刑罚。

秦始皇希望能通过严明律法,让六国百姓逐渐接纳他: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史记·秦始皇本纪》)

翻译:“只有皇帝,根据适当的时机来办理事情。整顿不良的风俗,跨山越水,不受地域的限制。优恤百姓,早晚都不懈怠。消除疑虑,制定法令,大家都知道避免触犯刑律。郡守分别管理地方政务,各项政务的处理方法简单易行。采取的措施都很恰如其分,没有不整齐划一的……尊卑贵贱,不逾越等级。”

秦始皇的目标很远大,他想建立一个延续千秋万代的国家。

但这显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事情,秦始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所有的政策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消化,才能体现出他的政策的优势,遗憾的是他还没来得及完成他的帝国建设工程,他便死在了巡游的过程中。

他所做的一切,在他去世之后,一下子就失去了主心骨,而继位的秦二世缺乏足够的意愿和能力去完成他的目标,秦朝步子迈得太快的弊端瞬间就显露了出来。

秦二世继位后,他的治国方法和秦始皇采取的怀柔政策完全不一样。以服徭役为例,在秦始皇时期,男子一生总共要服4年半的徭役,在服徭役期间,每天得钱八钱,每月得粮一斗,农忙的时候还放假40天;到了秦二世时期,这些待遇的落实就变得严苛许多了,首先是服徭役的时间没有定数,其次劳动的强度也大幅上升,一不小心劳工还面临着生命威胁。

相比起秦国的法律而已,六国的制度相对而言本就要宽松一些,如果说在秦始皇时期,六国百姓在适应期只是觉得比较约束的话,那到了秦二世时期,这就是直接没有活路了。

这谁干啊?

正如陈胜吴广起义时所说:“延期是死,起义是死,那何不起义掀翻桌子,让一切重新开始呢?”

二、汉朝统一后,为何就能够稳定统治;

刘邦身为基层工作人员,他目睹了楚国的灭亡和秦朝的衰败,这位和秦始皇年龄相仿的大汉帝国的缔造者,深受秦始皇的影响,他将秦始皇视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他将秦朝的整个框架都应用到了汉帝国的建设当中。

不过,刘邦登基的时候,他所面临的局势远不如秦始皇那样稳定。

当时,摆在刘邦面前的问题有三个:

其一,如何对待功臣的问题;

其二,如何对待实力强大的异姓诸侯王的问题;

其三,如何处理好六国百姓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至关重要,项羽和秦二世就是没处理好这几个问题,才导致自己的大好局势功亏一篑,前车之鉴,刘邦不得不认真考虑。

于是,刘邦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不得不根据当下的局势做出调整,又颁布了一些新的政策:

1、让六国的士兵解甲归田,国家分配给他们房屋田地,让他们回家务农,这样既削弱了诸侯们的势力,又减轻了财政压力、增加了国家赋税;

2、分封异姓诸侯王到六国百姓的领地,利用他们的威望去稳定六国百姓,同时也向自己的盟友表示自己的诚意;

3、重新统计人口,愿意回老家的回老家,不愿意回老家的国家分配房屋、田地,让老百姓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

4、地方上实行乡老制度,那些年龄比较大的老人就由国家出一定的钱粮帮助抚养,有威望的老人还可以参与到地方治理工作上,并且可以监督地方官员,如果地方官有失职的行为,老人们可以直接上访举报。

……

与秦朝的制度相比,刘邦虽然也是以秦朝的制度为骨,但他在表面上不像秦朝那么张扬,汉朝的制度总结下来就是一个字——“稳”。

所谓的汉初休养生息之术,自刘邦一脉相传,一切皆以稳为核心,只要百姓稳定了,那自然不会想要起义。

刘邦是幸运的,他接下来的几代后人也能很好贯彻他的理念,这才有了后来的“强汉”。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