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俑坑中的陶俑不戴头盔

 东海若水斋 2021-02-17
陕西学习平台
2021-02-15
订阅

秦俑一号坑局部。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古代军人身穿铠甲、头戴头盔、英勇作战的场面。但是,在秦俑坑出土的数千件陶俑中,却没有发现一例戴头盔的秦俑形象。是不是秦军的防护装备中就没有头盔?其实并不是。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都证明秦军是有头盔的。如《左传》记载,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zhòu]而下。”“胄”,即头盔。北门是指东周城的北门,城内住着周天子,秦军将士出于礼节都脱下头盔,以表示对周天子的尊重。这条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时期秦国军队已经普遍装备头盔。1998年,秦始皇陵封土东侧发现一座面积为13000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经过局部试掘,出土石胄43顶,石胄以石片为胄片、以铜丝为线组编缀而成。这些石胄虽然是随葬用的明器,但足以表明秦始皇帝统帅的军队肯定是装备头盔的。

秦军的装备中既然有头盔,但兵马俑坑内的陶俑为什么又不戴头盔呢?《战国策·韩策》记载:“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跿跔”[tú jū],就是跳跃着向前奔跑;“科头”,即不戴头盔。《史记·张仪列传》则说:“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徙裼[xī]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捐甲徙裼以趋敌”,即脱掉铠甲和上衣,光着上身冲向敌阵。由此可知,不戴头盔,甚至连铠甲也甩掉,是秦军将士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真实场面。

秦军勇敢善战,与早期秦人偏踞西垂,长期与戎人争斗有关,更与商鞅变法以后实行的奖励军功政策有直接关系。《商君书·境内篇》规定:“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也就是说,士兵在战场中每斩获一个敌军的甲首,赏爵一级,斩获两个甲首赏爵两级。以此类推,斩获敌军的甲首越多,获得的爵级就越高,得到的田宅也越多,甚至可以做军队或官署的官吏。秦国重赏军功,也有重罚违纪违法者。《秦律·法律问答》记载:赞誉敌军、恐吓战友、动摇军心者,先示众,后斩首。秦国还在军队中推行连坐法,一人违纪犯法,同一编队的人及其上级官员也要株连受罚。这样互相监督,彼此牵制,任何人都不敢违犯军法,甘愿听从命令,死战不屈。正是这种赏罚分明的军功制度,使得秦军将士个个勇敢善战,斗志昂扬,才出现了一大批不戴头盔、勇于公战的科头军,使秦国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因为有以上认知,所以考古专家认为,秦兵马俑坑中所呈现的秦俑将士不戴头盔的形象,应当是秦军“跿跔科头”、英勇善战、视死如归面貌的客观再现。 


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