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剪纸】明清时代春节民俗剪纸

 一渔夫 2021-02-17

 

    明清时期,中国广大汉族地区流行岁时贴纸马送神的风俗。每逢腊月二十三日开始至除夕,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祀五位家神(门神、户神、室神、井神、灶神)的礼仪,称为“五祀”。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是祭送灶神等诸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的日子。除夕(也有在正月初四)又要迎接财神等诸神回家。送神和接神时,人们除了在神龛供上牲醴、果品、酒菜,而且焚香、点烛、张灯、挂笺之外,还要燃放爆竹和贴挂、焚烧剪好的纸马等,目的是让神骑马上天下界。

    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一带乡镇流行岁时贴钱马风俗。所谓钱马,即是剪一匹双翅腾飞的骏马,背驮元宝或金钱。到除夕傍晚,凡家庭之门(包括羊圈、骡马圈等)的门框上,及屋廊檩条中心都要贴上钱马。钱马,象征天马送禄、马上发财,祈求在新的一年内财运亨通,福禄臻至。

    中国广大地区仍流传除夕贴窗花祭户神的习俗,尤其是在北方农村更为普遍。年节前,北方窗户上要换糊上崭新透亮的白麻纸来迎接新年,窗花是装饰在新窗纸上的剪纸。明清时,窗花已发展到剪各种神物驱禳及象征吉祥、颂祝福利、反映农民生活愿望的图案等。《帝京景物略》载曰:“腊月三十日五更(除夕),门窗贴红纸葫芦,曰收瘟鬼。”除了贴这些神物驱禳的窗花外,表现喜庆吉祥、五谷六畜、家禽瑞兽、神话传说、戏剧人物等题材的窗花大量出现,题旨包括纳吉、祝福、祈子、招财、辟邪、除恶、劝勉、警戒等。窗花的形式,有单幅、双幅、多幅或成套,如“八仙过海”“十二生肖”等。陕北、陇东一带窑洞半园形窗户的中部是三十六格构成的方形窗户,整个窑窗的窗花组合装饰,叫“窗云子”)、角花(贴窗角的四幅三角形组成的图案,或将一个整体分作四幅八幅分剪分贴)及大幅(多利用图案的重复与对称,在构图上多系园形,陕西一带称“转花”)。窗花一般以单色彩纸剪成,多为红色;也有用宣纸、毛边纸等镂剪出染色,称“染色窗花”;还有将几种色纸剪拼在一起组成图案,叫“拼色窗花”。

    河北、天津、东北等地流行岁时贴迎财神剪纸的风俗。每逢除夕,家家户户举行迎财神活动,并用黑色腊光纸剪成肥猪状,猪背上驮一聚宝盆。张贴在屋门窗户上。左右对贴肥猪剪纸各一张,名曰“肥猪拱门,金银满囤。”以此祝愿有较多财物进家。山东、河北、天津一带民间流行春节在灶台旁水缸处的墙上贴金鱼缸的民俗剪纸。画面一般为缸内游动成对的大小金鱼,并配有莲花。鱼缸装饰金钱纹,借“金鱼”谐音“金玉”、“金余”,“莲”谐音“连”,寄托“金玉满堂”、“连年有余”的意愿。

    中国广大地区仍流行贴门神驱鬼的风俗。门神为旧时民间信仰的五位家神之一,传说中把守门户之神。最早的门神起源于上古时荼(神荼)与郁(郁垒)的神话传说。到汉魏时,改为门户画桃符、神荼、郁垒与虎。唐时,门神形象改为秦琼和尉迟敬德。唐后期,又借钟馗捉鬼之传说,将其附会门神张贴。民间春节贴挂的门神多为木印版画和剪纸。形象有神荼和郁垒、秦琼和尉迟敬德、钟馗、桃符、虎等。正门贴神荼和郁垒或秦琼和尉迟敬德。因为钟馗、桃符、虎像是单幅,一般人家大都把它们贴在单扉的堂门、房门、后门。明清时代,除了先世流传下来的武将门神外,还出现了文官的“财神”、“福神”、“福禄寿三星”或“五路财神”,“增福财神”作为大小门神。这已从消极的驱鬼逐崇演化为积极的纳福迎祥。

    除夕门户悬挂纸笺是十分普遍的民俗,而且挂笺花式较多,用地不一。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曰:“挂千(挂笺)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是物民户多用之。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曰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不仅北京过年贴门钱,全国各地普遍有此风俗。《杭州府志》写道∶“琳宫梵宇,剪五色纸形如旗足,贴于门额,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语。彩笺五张为一堂,中凿连线纹,贴梁间以压胜,曰∶挂笺。”顾禄《清嘉录》载曰∶“门厅之楣,或贴欢乐图。图皆买自杭郡,以五纸为一堂,翦楮堆绢,为人物故事,皆取谶于欢乐,以迎祥祉。”除了门上贴挂纸笺外,其它地方也贴挂纸笺 。光绪八年《京山县志》载曰:“(除夕)是夜,祭门、祭灶,牛马厩皆贴纸钱。情况亦相近似。”

    挂笺,是由古代的“年幡”、“春幡”、“幡胜”演变发展而来,各地名称不同,亦称“挂钱”、“吊钱”、“挂千”、“花云子”、“纸挂”、“花纸”、“大纸”、“门钱”、“常钱”、“花钱”、“门笺”、“门吊”、“吊帘”、“挂帘”、“挂门钱”、“过门笺”、“挂浪”、“吊门堑子”、“喜笺”、“欢乐图”、“宝盖钱”等。清末,挂笺形式已发展到几十种,有单色挂笺和彩色挂笺,彩色挂笺又有五色(红、黄、紫、蓝、绿)门笺、套色门笺(又叫挖补门笺)、染色门笺等。一般制法:以彩纸剪刻成近似黄金律的长方形,由膛子(中心)、边框(上左右)、穗子(又名牙子或支脚)构成。膛子和上下方花纹,一般剪刻为钱状和天官、财神等像,并剪刻吉语,如“天官赐福”、“招财进宝”、“福禄祯祥”、“五谷丰登”、“吉庆有余”等。贴门笺的位置和门钱的色彩均有讲究,各地贴门笺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一般在街门、屋门、中堂、佛龛上都要贴上五张红挂笺或五色挂笺;房门、后门、畜圈、迎壁墙、窑窝、橱门、神龛、箱柜、抽斗、粮囤、水缸、井、小车、纺车、织机、大农具、柱子、大树等处贴单张红挂笺。有节庆喜事全贴五色或红色;庙宇、灶神龛上贴黄的;牲口槽、水磨上贴蓝紫色的;有丧事,全贴蓝的、黑的、白的。清代满族的挂笺,用白纸镂成,中刻一满文“寿”字,外为金钱花纹,贴在神前木板上。贴挂笺的风俗不仅在中国广大乡村流行,而且在城镇广泛流传开来,特别是在天津等商埠城市,除夕各行各业,家家户户都要贴挂笺。除夕处处贴挂笺,表达了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招祥纳吉的心愿,增加了除旧迎新和庆贺丰收的节日欢乐气氛。

    立春前一日,广大城乡民众要到东郊外“迎春”,祭春牛,祀芒神,相互赠送购买泥塑或纸剪的小牛,为“送春牛”。立春日,将泥塑或纸剪的《春牛图》挂贴在门楣,引以为迎春兆吉。以示人勤春早,五谷丰登。

    正月初五,明清人称“破五节”、“送穷节”。民间俗信此日为破日、穷日(大概“五”与“无”同音),诸事不吉。汉族、瑶族等民族在此日要举行破五送穷送懒送瘟活动。有剪纸人“送穷”的习俗。是日清晨,家家户户大放鞭炮,叫做“破五儿崩穷”。或剪纸人送掷大门外,认为可以送走贫穷。乾隆四十三年《富平县志》记载∶“五日,作纸妇持帚负杂谷袋,弃周行,曰‘送穷’。”送穷则是反映了民间求富的心理。

    明清时期,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年节祀鼠送鼠民俗活动,亦称“老鼠纳妇”、“老鼠娶亲”、“老鼠成亲”,俗称“老鼠娶媳妇”。体现了人们对老鼠的不同心情和愿望。其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点:一、鼠是“子神”,繁殖能力很强,民俗以鼠嫁女生子,象征来年人类各族蕃衍,农业生产丰收,生活富裕幸福。“老鼠嫁女”实质是古代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的遗迹,也是两种生产观念的表现。二、春节是我国传统的庆贺节日,老鼠嫁女的民俗和传说都是围绕着春节展开。民间为什么选择在春节期间作为老鼠嫁女的日子呢?目的是在新年把老鼠送走(嫁掉)。人们俗恶老鼠咬啮衣物,视为“虚耗”,即“耗鬼”,希望把老鼠送走(嫁掉)。消灭鼠害邪恶,以图吉利。

(本文节选自陈竟著《中国民俗剪纸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明清时代春节民俗剪纸

明清时代春节民俗剪纸

明清时代春节民俗剪纸

明清时代春节民俗剪纸

明清时代春节民俗剪纸
明清时代春节民俗剪纸

明清时代春节民俗剪纸

明清时代春节民俗剪纸

明清时代春节民俗剪纸
明清时代春节民俗剪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