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报中日期的代用汉字

 新用户62796123 2021-02-17
研究南开中学历史,在阅读《张伯苓年谱长编》时,对于往来电报中的日期写法产生疑问,更引发探寻的兴趣。举个《长编》中电文的例子。

如:1935年9月6日,张伯苓致电南京教育部部长王世杰,电报全文:为小站学田事,鱼抵京,虞晨晋谒。

电文中编者注释:鱼(6日)、虞(7日)。

又,1935年11月20日,伉乃如致电南京金城银行王恩东,电报全文:校长效乘平沪车号晚抵浦,请定中央饭店房两间。

电文中编者注释:效(19日)、号(20日)。

电报传入中国,已是晚清。清光绪三年(1877年),当时在天津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不顾朝廷上对架电报线吵得不亦乐乎,以他深谋远虑的见识,已经开始试架电报线了。第一条电报线,他选择了自己的衙门,首先在天津机器局(今东局子)到北洋大臣衙门(今金钢桥北)之间架设了一条电报线路。据当时《申报》的记载,1877年6月27日这条线路正式完工。比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的那条电报线早了3个半月。

由于汉字结构复杂,字型繁多,一个字一个样。因此,采用由四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一个汉字的方法,简称“四码电报”。 中国汉字多达6万个,常用的汉字也有一万个, 所以用10的4次方(10,000)来表示,这就是“四码电报”的来历。1873年,法国驻华人员威基杰(S·A·Viguer)参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选了常用汉字6800多个,编成了第一部汉字电码本,名为《电报新书》。后由我国的郑观应将其改编成为《中国电报新编》。这是中国最早的汉字电码本。

清政府开通电报之初,发送电报的费用非常昂贵,按字论价,可谓“字字是金”。据记载从天津发往通州的电报每个字银元一角,这在当时相当于16斤大米或30个鸡蛋的价钱。虽然价格昂贵,但服务并不优质。电报局不负责译电,用户要拍发电报,必须自己按电码本将电文译为电码再交发,收到电报的用户也得自己翻译。所以,旧中国的各地电报局,各大书店都出售电码本,供用户译电时使用。

因为发送电报价格昂贵,所以节约用字就非常重要了。为节约用字,发电报时,月份和日期就用特定的汉字代表。这就形成了民国时期电文的独特表述(如本文开篇二例)。民国时期电报的发报月份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替,而日期用韵目代替。韵目代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电报纪日方法,为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纪日办法。这种方法在电报领域一直延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前后使用了70余年。在其他领域也有使用,如有些人写日记都是以韵目代日的。

韵目代日的纪日方法,是以金代编修的《平水韵》的韵目为依据。从韵目表中挑选出来代替日期的韵目,总共有三十个,分别代表三十天。前面十五天用的是韵目表中上平声的全部,次是韵目表上声的十个,再是韵目表去声的五个;民国后使用公历,又添上—个“世”,代表三十一日,这样就形成了用三十一个汉字分别代表三十一天。

按韵目表规定“三十日”该用“陷”字来代替,但是由于军队中忌讳“陷”字,便用“卅”字来代替。“三十一日”没有韵目可代,通常都用“世”或“引”字来代替:“世”字是“卅一”的合写,“引”字像阿拉伯数字“31”。

日期与韵目对应如下:

一日——东、二日——冬、三日——江、四日——支、五日——歌(微)、六日——鱼、七日——虞(阳)、八日——齐(庚)、九日——佳、十日——灰(蒸)、十一日——真、十二日——文、十三日——元、十四日——寒、十五日——删(以上为上平声),十六日——铣、十七日——筱、十八日——巧、十九日——皓(效)、二十日——号、二十一日——马、二十二日——养、二十三日——漾、二十四日——敬、二十五日——有(以上为上声),二十六日——宥、二十七日——感、二十八日——俭(勘)、二十九日——艳、三十日——卅(以上为入声),三十一日——世。

今天看来,背诵韵目表也是一大功课,并非容易。可是对于旧中国读书人来说,无论是考试,还是应酬、送迎、答和诗词都是必修课,而填词作诗的基础课就是《平水韵》。对今天看来很难的事,当时的读书人,人人谙熟。无怪乎中国电报的发明人能想出用韵目来代替日期的办法。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电报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韵目代替日期也成为了民国时期的文化符号,成为了历史遗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