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刷阅读量,不如把一本书多读几遍

 韦海生 2021-02-17

这是 书邦人 的第 23 篇原创文章

我一直鼓励朋家人和朋友们多读书,阅读量大的就把一本书多读几遍,阅读量小的就博览群书。不管哪一种读法,都是多读书。不过我还是建议你列一个值得多读几遍的小书单,哪怕这个书单只有一两本书。

近日我看了一档央视读书节目叫《典籍里的中国》,秦朝博士伏生及妻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用生命去保护《尚书》,让人感动。虽然现在印刷技术发达,以及出现便于携带和保存的电子书,现代读书人不必如此护书了,但是这种为了一本经典好书倾注毕生精力的人,少之又少。

且不说有人用生命去阅读、传播一本书了,就算把一本书读两三遍的人也不太多。因为大多数读书人都优先追求快速阅读,已没有耐心把一本好书读上两三遍,好像多读几遍就让自己的阅读量骤减,没有向他人炫耀书单的价值了。

实际上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少,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罢了,我也不例外。以前我都是读完一本书就接着读第二本、第三本,根本不想停下来,因为书读得越多越有本钱晒书,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我读了很多书,我满足于这种速读的快感之中。

后来我读到了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做学问方法的文章,才开始尝试用他的方法读书:「新旧法」。顾炎武花大量时间复习读过的书,每年至少空出三个月不读新书,只复习和整理旧知识。用他的话说是贪新而弃旧课,徒劳无益。可见先贤大儒并不只顾着读新书,更注重旧知识的学习。

于是我就打个模糊的假设。如果读一本新书我学到了20%的知识,没过多久就忘记了,一年读完200本书的收获也不大。而我读完之后温习一遍能学到50%,再学一遍学到70%,学第三遍学到90%,即使一年只读12本书(每月一本),我将学到更多。

说干就干,我尝到了好书多读两三遍的甜头,渐渐地就喜欢上这种慢读的节奏。虽然我每年读了两三百本书,但每个月就只精读一两本,其中一本读2-3遍写读书笔记,其余的都是快速阅读,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一遍遍地读一本书,每一次的收获都不一样。

这正是孔子要求学生们先做到「学而时习之」,才能「不亦说乎」 。实际上算下来,我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温习读过的书,这些书占一年阅读量的比例不大,却是我认为值得重读的好书(不一定适合别人)。今后每到年底,我将把一年精读的10-12本书列出来。

《国语》有云:「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这句话大意是说古代的读书人早上听老师讲课,白天研习功课,晚上认真复习,夜里反省自己的言行,如果没有过错才安心入睡,有点像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我们虽然不清楚三千年前人们读了什么,但是这种读书学习的精神至今依旧不过时,反而难能可贵。当我们用这个标准去观察身边的读书人,包括学者教授,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而它恰恰是读书致用的好方法。温故知新谁都懂,却不愿意去做。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阅读量少时可以博览群书,但不要忘了从中选出几本值得花几倍时间多读几遍的书。倘若你只是为了追求阅读量,把它作为炫耀的资本,就放弃这种刷阅读量的方式,静下心来把一本书多读几遍,你一定尝到重读的甜头。

至于甜头是什么,你把一本书读上几遍自然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