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哥学习笔记(2021.2.17)

 荐书阁 2021-02-17

普通人的梦想、特长,在绝对的天赋和绝对海选之下,都不值得一提。


一个人最有魅力的时候,不是有多少钱的时候,而是CREATE出一些价值的时候,例如写出了好的文章,唱出了好听的歌,开发了好用的产品,就是你原本是一个更有价值的人。


一个人事业有所爆发之前,都是有苗头的,都是有点“与众不同”的。什么样的人容易成功?肯定不会是整天陪着女朋友排队三小时打卡网红店的人,不会是一边上班一边满脑子下个假期去哪玩的人(所以其实,很少有妹子能抱得住潜力股,因为潜力股往往没时间陪女朋友)。

事业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前期/年轻的时候/刚毕业的时候看不出成果。

有一天你看到三十多岁四十多岁的人,“突然”就事业有成,大爆发了,那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埋头沉淀。你以为你们一直是这样的,其实完全不一样。


说起崂山道士,当然要说蒲松龄。古代文人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就蒲松龄来说,因迫于生计,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坐馆授教,极少有时间外出旅游。蒲松龄一生中仅游览过崂山和泰山。而在崂山他留下了诸多名篇,这大概是崂山自古以来就富于神秘色彩,而蒲松龄天性中又具备一种追踪神秘事物热情的缘故。


活在当下是没有问题的,但许多人理解的活在当下是一种短视,或及时行乐。

长远来看,有规则有长期主义能延迟满足的人会过的更好。


借未来的钱填现在的坑,新的坑在未来等着,未来继续填,坑越来越大,填不完,要靠对外经济掠夺。


两个人关系太近太近的时候会发生一系列弊端,但如果有那么一点点的距离,会让两个人缓一缓,会更好。


传统文化本质用满清一品大员曹振庸的话讲,只有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


看完了《你好,李焕英》,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个贴子,说是假如你穿越了,遇到了年轻时候的妈妈,你会跟她说什么?

最高赞的评论是“不要嫁给我爸,不要生下我,你要为自己而活,去过更好的人生。”


人还是要敬畏,不要以为有钱都是自己有能力。同样房东,上海房东拿十套一个亿以上,杭州房东可能只值4000-5000万。

当年杭州不比上海便宜的,大家挣钱的个人能力是差别不大的。之所以有了一个亿以上,是命,是时运。

千万不要觉得是你自己能力出众,该低调低调,该敬畏敬畏,这些都是时运而已,老天偏爱你,不是你强过别人多少。


利息高的,一般都是劣币。良币的价值增长是内在的,不需要靠借贷来获得收益。如果有人在无抵押的情况下给某个良币许诺高利息,一般最终结局是赖帐违约,在劣币的环境下呆久了,会对收利息的思维模型过于偏执,而无法适应良币的思维模型。

这就是金融产品的“不可能三角”。一般来说,收益、风险和流动性是我们考察一只金融产品时最关注的三个方面。不过,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收益高、风险小、流动性又好的产品。以此推演,高收益、高稳定、低风险是一个不可能的组合特性。


公司直营,在政治制度上就是中央集权;公司加盟,对应的政治制度就是封建。通常情况下公司形态好的,是中央获得利润的能力。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顺丰:早期利润不足,连锁经营;后期平台建成,利润大涨,收回经营权变直营。(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但最关键的是他能收回连锁经营权原因是利润足够。)


商业世界最常见的耍赖是借钱不钱,有能力还但仍然不还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抵押物,没有抵押物的部分原因是抵押机制成本太高,抵押品流动性差等等。


“永远回不去的往昔”,不是过去好,是年轻好,是回不去的青春好。


好内容,是智慧情商的综合体现。

太了解不同的人群,如何让他们笑让他们哭,促动他们最敏感的神经,在于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和群体的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就像文案,完完全全从用户的视角,去探索他们内心,最深层次的需要,这时候,没有那么多所谓的专业的条条框框,我比任何人都在意和理解你。

就是我能赢得你。


当年诺基亚也是很讲价值观的公司,员工也是“深度认同”其价值观,然后功能机一夜之间退出历史舞台,苹果崛起,诺基亚价值观也就没了,好多人去苹果求职了,去学苹果价值观了,没有人“反果复诺”。


无论多牛逼的团队,多有前景的项目,都会经历至少一次至暗时刻。而在人人弃之的时候买入,并坚定持有,就是比创业还要暴利的事。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声音,一些人会跟你讲不结婚是不幸福的,不生小孩是不会幸福的。你就把他当作传教好了,不用放在心上。「不怎么怎么样就不会幸福。」这完全就是传教的说辞啊,幸福的形式因人而异,你就按你喜欢的方式生活就行。


西方人受《圣经》影响,不在乎这种外在形式。《圣经》里要求基督徒祈祷的时候,自己去房间,关上门,不要让别人看见,省的别人夸耀你虔诚。


澳大利亚真是一块宝地。全世界黄金储量第一,白银储量与秘鲁并列第一,铜储量第二,铀储量第一,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更不用说铁矿石和煤了,而且品位非常高。


觉得世界太过混乱,不过是你的见识太少。

穿越历史来看哪一次技术的重大进步不会导致国家/世界的秩序重构呢?大航海、工业革命,这都导致了战争。所以现在这种世界性的政治/金融危机,并不是一件多么前所未闻的事情。

所有的混乱,无非是技术进步太快,世界秩序和制度还没有跟上罢了。


等级制的规矩,思维上的习惯,是从小开始训练的。最常见的,是让孩子分食物,先给爷爷奶奶,然后是爸爸妈妈,舅舅舅妈,叔叔姑姑,邻居二大爷,老家来的三姨婆,然后才是孩子自己。

一群大人,不瘫不瞎,不缺胳膊断腿,自己不拿,让孩子送来,美其名曰礼貌,其实哪是什么礼貌啊,就是训练,让孩子知道自己在等级序列中的地位。等孩子长大成人,等级序列提升了,再训练自己的孩子。

另一种潜移默化的训练,是称呼。就算不是家人,也按年龄论资排辈。街上遇到个人,孩子根本不认识,也按着脑袋让打招呼:叫张叔叔,叫刘阿姨,叫孙爷爷,叫赵奶奶。孩子没得到别的,先得到一堆长辈。

这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他们比我等级序列高,所以我应该服从,听话,有礼貌。服从成了习惯,就很难反抗。叔叔让你脱衣服,爷爷要亲你,你可能都不知道怎么拒绝。

出了家庭来到学校,老师、校长、主任,都是等同于长辈。离开学校来到社会,组长、科长、局长、部长,排队等着你伺候。

这时候家学渊源就该发挥作用了,你心理上会不自觉低上人一等,说话都战战兢兢。

结了婚,还有岳父岳母公公婆婆,都叫爸妈,其实跟你什么血缘关系都没有,也得当父母伺候。

称呼是等级制在日常生活中最直观的体现。称呼上的不平等,深化了心理上的不平等,心理上接受了不平等的明示暗示,行为上也会自然而然的表现。

多年之前,杨元庆领导下的联想,搞过一场“称呼无总化”运动,无论职位高下,见面一律叫名字。这个运动没过多久就夭折了,因为大家虽然都知道领导叫什么名字,但就是叫不出口。


礼制这个东西,本来和普通老百姓什么关系都没有。它最早和西周的封建制、宗法制结合在一起,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下的人际关系的。就是处于什么等级,你就只能过什么标准的生活方式,对待其他等级的人使用什么交际方式。

后来每个朝代都往里头塞进不同的规矩,但换汤不换药,人必须默认不平等,并且服从自己的等级,一旦越级,有个帽子就扣在你身上了,叫做「僭越」。

所以我们的传统礼节和文化里,有大量刻意压低自己,顺从高级的东西。正如之前所说,所谓「礼不下庶人」。但偏偏任何变态的东西,都很容易扩散到底层。原因一是中国一直是宗族社会,一个宗族就是一国的缩影,很容易复制这些等级观念。二是每个人其实内心都不讨厌等级制度,只要他有机会能在上级,享受来自下级的顺从。所以一有机会,民间就会对本只在上层流行的糟粕的东西进行模仿。

但凡一个人有平等的现代观念,其实很容易分辨一种礼节是不是应该摒弃。为此而辩护的,如是不是脑子糊涂,大约是因为正享受着或期待着享受这种不平等。


佛教有一个词叫做“不退转”。是指修行到某个境界之后,永远无法退回到某个境界之后,永远无法回到最初的阶段。就像爱上某个人,某件事后,就再也回不到相遇之前的心境。人生中一步步的阶梯,步入上一层后,之前的你就永远消失了。


我觉得每一代人都要克制自己表达“一代不如一代”的欲望,接受“一代有一代的问题与个性,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现实。


到了如今这个年代,也该破除高学历=有钱赚的刻板印象了。高学历不一定有钱,有钱的都是特别喜欢钱又擅长赚钱的。

高学历只是给了普通人一个提升阶层的跳板,但能跳多高,最终还是看个人能力和机遇的。

我还是那个观点,如是不是所从事的职业一定需要高学历的,那就不要死磕高学历,投入产出比不一定合适。人生成就最终都是出在职业上,不是出在学校里啊。

普通家庭的孩子,还是要考虑清楚职业回报。没有金山银山托底,出了校园后,一切花销靠自己。这时候,最可靠的就是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想赚钱不可耻,只要合法合德就行了。当你家境普通,你会发现,你永远避不开钱的问题。既然避不开,不如面对。


这是个很“聪明”的问题,你对着一个有钱老头问:“我怎么才能成为你呢?怎么才能迅速地成为你呢?

——查理·芒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