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记忆:正月十五闹花灯

 王晓图书室 2021-02-18

“娃娃哎,出来玩灯呵,不要你的红,不要你的绿,只要你一根洋蜡烛。”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大的民俗传统节日。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按照古代传统,正月十五叫做上元。上元之夜,便是元夜。在古代,夜和宵同义,元夜又称元宵,所以又称正月十五上元节为元宵节。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在这月圆之夜加以庆贺,期盼日子红红火火,从而慢慢演变为今天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句容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元宵是因为有元宵节,又因为它专在元宵佳节服食,所以叫做“元宵”,寓意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但句容不叫元宵,也不叫汤圆,叫糯米团子。“团”方言读“妥”,有的还读děi。

做团子的米是糯米,村人习惯留一小块水田种糯稻,有的是自家种,有的是几家合种。将糯米淘净晾至半干,放在石臼里舂或用石磨磨成粉,再放到竹匾里晒干。那时节,只要走进村庄,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大大小小晒米粉的大竹匾。

糯米团子有大小之分,小的都为实心,用糯米搓成的小汤圆放在锅里煮熟后,用白沙糖沾着吃。大的如拳头,包有馅心。馅也有好几种,有芝麻的,豆沙的,荠菜的,腌菜的,不同的馅,自然不同的味道。煮团子有的是清汤,有的是浑汤,汤里面放入花生米、豆芽、干丝,用芡粉,汤鲜味美。有些团子收口时有意留下一个尖儿,像桃形,这是为了辨认糖圆子和菜圆子。

做汤圆先把糯米粉兑过冷水搅匀了,反复揉搓成一大砣不沾手的粉团,再一小截一小截的揪了,实心的在手心里搓圆即可,包馅的压成扁皮,摊在手掌心里,包上馅搓圆。

“上灯团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落灯,灯节的最后一天。“落灯”即落下家中挂起的灯笼,六天的灯节也就结束了。这一天,家家户户晚上吃面条,寓意一年到头,顺顺畅畅。年虽过完,但幸福生活长长久久。

元宵节又称灯节。

有一则传说讲得很具体。据说远古时,天上有只神鹅降落人间,不巧被一猎人射伤,惹得玉皇大帝火起,下旨准备在正月十五日派天兵天将去人间放火,烧毁全部牲畜财产。天宫中有位善良的仙女,冒险下凡通风报信。人们想出对策,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门前挂上红灯,同时放火花、火炮,做出起火样子,哄骗玉帝,果然奏效,以后,就形成了灯节。人们欢度灯节,是为了迎丰收,庆太平。

句容的灯节起于正月十三的“上灯”,终于正月十八的“落灯”,灯期长达6 天。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上灯”为灯节的开始,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高挂红灯笼。

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玩灯观灯。

元宵到,花灯俏,正月初五一过,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扎花灯了。

  

     扎花灯是句容人的拿手好戏,黄梅街道(开发区)河桥行政村王家桥自然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花灯村”,花灯卖到南京夫子庙。华阳秦淮花灯名气更大,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天悬挂在秦淮河边、南京夫子庙的照壁上,成为标志性景观的“双龙戏珠”灯组,就出自句容华阳灯彩。

     元宵节前几天,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花灯更是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花灯一排排挂在路边,男男女女兴致勃勃地挑选自己喜爱的花灯。

俗语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把家里所有能点的灯全部点起来,一片通明。有钱人家在灯节前还准备一些花灯,挂在屋外。

农村举行迎灯游行,俗称“行灯”。晚饭后,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灯陆陆续续从家里出来,提着的、举着的、拖着的……方灯、鼓灯、西瓜灯、萝卜灯、兔子灯、荷花灯、金鱼灯、五角星灯……到处是移动的灯火,像人间的银河。

  

城里更加热闹,店铺挂上了大红色宫灯或一串串小灯笼,沿街扎满竹架松棚,松棚上缀挂各种彩灯,火树银花,五光十色,灯火通明,灿若白昼。整条街喜气洋洋,游人如织。街上男男女女,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除了玩灯观灯,后来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等内容。舞龙灯的同时,挑花担、打莲湘,河蚌女精等穿梭其间。龙灯所到,欢声雷动,游人蚁集。一项项娱乐将年气引向了高潮,城乡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里。

猜灯谜也是元宵节期间一项喜闻乐见的活动。店铺门前纱灯高悬,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射中者即奉送本店出售的商品。这一促销活动,引得店铺门庭若市。

过去,一些庙会也在正月十五“赏灯”这一天,各村抬着菩萨神像去庙会,在看灯的人群中巡游,同时还叠罗汉、搭牌坊,无比热闹,这样的灯会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未婚青年女性这一天可以上街观灯,盼望能遇见有情人。一年到头,元宵夜晚最诗情画意,是妇女最快乐、许愿最多的夜晚。演绎了诸多一见钟情的美好爱情故事。所以时至今日,有人提出将元宵节定为中国的情人节也不无道理。

句容还有送灯的习俗。“灯”与“丁”古音相谐,“送灯”就是“添灯”即“添丁”的意思。过去,如果新媳妇进门,三年不养,家中的上人心就慌了,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望其早日添丁。

“送灯”也是有讲究的。娘家在姑娘结婚的第一个灯节要送走马灯,上面有送子娘娘,还有诸如“天仙早送麒麟子;玉女常怀及第儿”的对子。

女儿有孕在身,为给女儿和未来的小外孙发吉兆,送石榴灯、藕灯。石榴灯寓意多子多福,藕灯寓意成双捉对,接连不断。

有的人家在姑娘有了孩子后不送,有的人家疼姑娘,每年元宵节仍然由外婆家送糯米团和灯笼给外孙外孙女。送状元灯,寓意“状元及第”。

正月初八,娘家就将精心挑选的灯与猪肉、元宵、面条等等送来了。婆家则要放鞭炮,办酒席,以示回礼。

  

正月十八落灯日,妇女有“走三桥”“烧十庙香”的习俗。传说在这一天走过三座桥,烧了十个庙的香,便可消除百病。

过了正月十八日,灯节就算结束了,年也真的过完了,所谓“元宵三日后,各事都照旧。”大多数出外谋生的人最迟正月二十就动身了。店家也完全恢复了营业,谓之“大开门”。还有的人家把门窗上的挂络撕下来,意思是年已过去,“没得心思想了”,该忙营生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元宵节虽然有些习俗已不见,但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等风俗仍延续至今。

近几年,句容数次举办了元宵灯会,让这一传统的节日更加闪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