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些让我记忆深刻的案例,从中或许可以看出蒲氏医学的学术思想。 有一位医生给患者用了麻黄汤,服用后没有出汗,来请教蒲老,蒲老就问他,麻黄用了多少,甘草用了多少,当知道甘草的量大于麻黄的量时,蒲老就让他把甘草的量减下来,后来再用,汗就出了!后来他再来请教蒲老,蒲老就是,要重视药物的剂量比例,麻黄汤中甘草的量比麻黄少,如果甘草的量大于麻黄,就会影响麻黄的发汗作用!这个案例说明蒲老重视药物的剂量比例,也说明药物的剂量比例关系着处方的效与不效! 蒲老曾治疗一位亲属浮肿,经过准确辨证,选用了苓桂术甘汤,用后浮肿没有消退,蒲老经过反思,认为辨证没有错误,就把方中的甘草去掉,再用水肿就消掉了。这个案例说明蒲老不仅明方,还明方中每一味药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在运用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变化由心! 蒲老曾会诊一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患儿,之前以温病论治,过用寒凉,昏迷洞泻,蒲老看诊后,果断以甘草干姜汤静滴,使其转危为安! 蒲老曾会诊一患儿,大便不解,有专家建议加用通下之药,蒲老言患者患者鼻准光,脾虚之质,不用攻下,其大便自解!刚说完,不一会儿护士来报,患者大便解了!足见蒲老精通望诊!后来去拜访伍炳彩老师,也谈到蒲老的这个案例,伍老说我到死都不会忘记这个案例,说明蒲老精通望诊! 蒲老曾治疗周总理的癃闭,总理从国外访问回国,小便不解,西医没有好办法,只能导尿,但还是不解决根本问题,后来就请蒲老会诊,蒲老认为总理出国访问,过度劳累,就给开了一个春泽汤(五苓散加人参),用后总理的小便就正常了!由此便有了蒲老说把总理当病人医,不当总理医的佳话了!后来同刘方柏老师一起吃饭,刘老也谈到蒲老的这个案例,印象深刻! 薛伯寿老师曾经治疗一个患儿,发热咳喘,痰声漉漉,头汗出,目如脱状,鼻翼煽动,舌红苔白腻,脉浮数。给与麻杏石甘汤加味,用后未效!便向蒲老请教,蒲老说寒饮易知,热饮难晓,这是一个热饮的越婢加半夏汤证,用后果然见效!后来和王师聊到这个案例,王师说半夏、生姜、大枣在方中化饮,此证的典型症状就是目如脱状!有一次跟随王师一起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拜访著名医史学家——李经纬先生。我说我跟随薛伯寿老师学习,李老说,好好学,我儿子小时候发烧,用了抗生素,也吃了中药,还是不退烧,后来没办法就请教蒲老,蒲老给开了三剂药,没吃完烧就退了! 蒲老曾治疗一位患者感寒,恶寒头痛身痛无汗,为求速效,用大剂麻桂,用后身轻,第二天却出现身痛乏力胃纳大减的情况!后来蒲老再读《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中明示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之后蒲老便停诊三年,闭门读书! 蒲老的祖父,曾经治疗一患者,腹胀肠鸣便秘,大便多日不解,数经攻下,体弱不耐攻伐,其以甘遂末外敷,以甘草水内服,用后泻下臭水甚多,腹胀痛消,正气不伤! 等等等等,蒲氏医学还有很多精彩的案例,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后来又在301医院跟随蒲老的大弟子——高辉远教授的弟子王发渭老师学习的时候,王师常说,我跟高老学习的时候,高老常说——辨证要准、立法要稳、选方要精,用药要轻!我想这就是蒲氏医学的十六字诀吧! 蒲老后来在八法运用的总结中提出“汗而毋伤”、“下而毋损”、“和而毋泛”、“吐而毋缓”、“温而毋燥”、“寒而毋凝”、“消而毋伐”、“补而毋滯”的原则,就是蒲氏医学谨守中道的最好提现! 在跟随薛师学习的过程中,总觉得蒲氏医学的很多东西都没学到,其中也有很多原因吧!蒲老很谦虚,他说我自己没有什么东西,我都是运用前人的经验!蒲老因为年事已高身体有疾,加之繁重的高干外宾的保健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写书。我想还有很多东西,蒲老自己懂,但没有系统的写出来,比如十二经表证完整系统的理法方药等等!留待我们继续探索学习吧! 张强简介: 张强,男,2010年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曾就职于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三甲医院)。先后师从中医大家姚梅龄教授、国医大师薛伯寿教授、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著名中医肿瘤学家王三虎教授、301医院著名中央保健专家王发渭教授学医,师从国家级老药工马宝田研究员、全国著名野山参专家方土福先生学药。精研中医经典,融会贯通伤寒温病瘟疫学说,精于脉诊和望诊,四诊合参,经方时方合宜而用。天人地合参,病脉证并治,神气形同调。擅长诊治:外感发热性疾病及内、外、妇、儿、肿瘤各科常见病、多发病,主攻疑难危急重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