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医打造的中医教材

 直尾昂述 2021-02-18

离开五行

中医理论

土崩瓦解

中医界

废除五行或

改造五行的

争论从未间断

没完没了争论

就是因为西学

为中医编纂的

二版教材

完全曲解了经典中医的五行

此后各版一而惯之将错就错

中医学人见不到

五行的本来面目

认为五行无用,就言废除

认为五行生克不能解释

脏腑关系的,就言改造

认为五行是抽象哲学概念

有哲学意义的,就言保留

其实这些观点都与

经典中医的五行

没有丝毫关系

1.五行

从来不是

五元素说

西学为中医编纂教材的时候

借鉴西方早期哲学四元素说

强行把

五行改造成

朴素唯物论

的五元素说

说木火土金水

是构成宇宙的

五种基本物质

依据是所谓

的五材学说

但是中国历史当中从来

就没有过什么五材学说

其唯一证据来自于

《左传》的一句话:

天生五材

民并用之

废一不可

此五材是讲:

威、畏、事、骄、灭

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

2.五行来自五运

五运就是天干

天文历法模型

经过研究

证明即是

金星与地球

会合周期

十年一个周期是五运

把一年

四季分成

五个季节

就是五行

所以常言

四时五行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十

是指所会合的年份;

天地,是指

下合和上合

(太过和不及)

木火土金水是指

会合在哪个季节

金星的会合周期是583.92天

每291.96天下合或上合一次

与一年365.25天相差73.29天

差数累加

大体把一年周期

分成五个时间段

(做为历法得平差)

木火土金水即

金星下合或上合

在春夏长夏秋冬

3.四象、五行和六气的关系

四象与五行

即是一回事

都是天干这个

天文历法模型

不同的是:

五行

以季节顺序描述

五运的逐年运动

四象

以二十八星宿为背景

描述五运的逐年运动

第五年合在天门(奎壁)

第六年合在地户(角轸)

在二十八星宿背景

中画了一个8字儿

天圆地方模型图:

把一二三四、六七八九

配东西南北,五十配中

对于一年中的季节

每一行为73.05天

把土行的

73.05天

均分四份

各18.26天

分给其余四行

对应于四季的

每一季91.3天

六气即地支

天文历法的

另一个模型

经过笔者研究证明是

木星与土星会合周期

十二年为

一个周期

而把一年

四季分成

六个季节

四象、五行和六气都把一年

这一个周期分成若干时间段

五行的,春夏长夏秋冬

对应气候,风热湿燥寒

四象,春夏秋冬

对应,风热燥寒

湿在四季

六气对应的是:

风热火湿燥寒

热分君火和相火

五行并不在于五:

而是在于把一年

分成若干时间段

五行在于五:

不管多少个时间段

都要对应气候的

风热湿燥寒

五个因素

4.中医五行的本质是生物钟

中医最初是通过

天文历法来研究

气候、物候和病候

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

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

中医的五脏,实则就是

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中的

同气候、物候一起的病候

《六节藏象论》:

春胜长夏,长夏胜冬,

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得五行时之胜

各以气命其脏

特定的先天禀赋

特定的心神志意状态

特定的气候

会产生特定的疾病

五运六气辨证,就是时间医学

其本质,按现代说法即生物钟

此后把任何时间尺度的周期

都分成若干阶段,比如人的

一生生长老已

一年生长收藏

一日昼夜旦夕

5.五行的生克原理

通过几千年的长期对于

天文历法与气候的观测

总结出气候的生克关系

所谓生,就是春夏长夏秋冬顺序的下一个

所谓克,就是克制、控制、胜任

《难经》称生克

《内经》只称胜

春胜长夏,长夏胜冬,

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胜之太过称之为乘

胜之不及称之为侮

春夏长夏秋冬对应:

风热湿燥寒、

肝心脾肺肾、

木火土金水

木克土、土克水……

就是:

风胜湿、湿胜寒……

此后才

把生克原理应用到

生理病理各个方面

五行已成为一个系统

相互制约关系

的最简化模型

6.五脏的本质

中医根据五行构建了五脏

(藏东西的藏)理论模型

把每个生命活动

都分成五个方面:

思维的,魂神意魄志

情绪的,怒喜思悲恐

感觉的,目舌口鼻耳

中医的五脏理论

其每一个生命活动

都必须是能够构成

一个系统的五方面

即指同时满足

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

具有生物钟,的节律表现

即同一行的不同生命活动

的一个方面

盛者同盛

衰则同衰;

二是

每个生命活动

的五个方面

构成一个系统

必须满足生克关系,如:

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

喜胜悲、悲胜怒

不构成一个系统

的五个方面

不构成生克关系

如青色不能克宫音;

不构成生克关系的生命活动

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7.

解剖学意义上

的五个器官

不构成五行关系

仔细辨析以下

《素问·五脏生成论》

和《素问·五藏别论》

就会发现:

中医的五脏绝对不是

现代中医教材所说的

以五脏(解剖意义上的器官)

为中心联系:

六腑、形体、

官窍、情志、

津液、环境、

气候的

《五藏别论》:

魄门亦为五脏

痔疮可以有血瘀气滞证

所谓在五脏理论模型中的

心脏病可以有血瘀气滞证

不在五脏理论模型

的头、子宫病

还可有血瘀气滞证

而肝藏血、肺藏气

血瘀气滞即肝肺瘀滞

足见中医的五脏

仅是借用

解剖名词

做为符号

重新定义了内涵

五行存废

无论存方

还是废方

无论本证

还是反证

都是对中医

五脏的误解

如存方的本证,肝传脾者

乃谓忧愁郁怒

足以阻滞消化

再如

废方的反证

肝脏储存了

人体的糖原

对应的五味

不应是酸

而应是甘

这些都是对中医五脏的误解

中医的肝

既不是解剖意义上的肝脏

也不是所有情志

怒喜思悲恐

都由肝主

而是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悲伤肺、

恐伤肾

8.方剂离不开五行

复方制剂是中医

用药的一个特色

有君臣佐使法

和治未病法

治未病法: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补用酸,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两者大同小异

因为任何一个

不管西医的病

还是中医的证

都是五脏之中

多个脏失调了

如大承气汤证

燥矢梗阻不下

涉及肠道的

横向蠕动异常、

纵向蠕动异常、

局部不蠕动

和矢之燥结

分别

对应中医的肺肾肝

气滞、结聚和血瘀

这就是

见肺之病

知肺传肝

厚朴枳实

辛入肺理气

芒硝咸入肾软坚

大黄酸入肝活血

中药的五味是功能的五味

酸苦甘辛咸,仅仅是符号

使用时主要,看功能主治

治肝饮片:

不管真实

是否酸味

都称为酸

淡味才是真实的口味

超出五行很正常

说淡则补脾

水淡却没人用水健脾

醋是真实口味,五行属肝

但是没人用醋治中风

四气寒热温凉也一样

清热药不是温度低

中医不会用冰清热

9.五行与阴阳的关系

对于人来说:

阳为生之本

阴为死之基

五行生长壮老已

人的一生

阳在不断减少

阴在不断增加

五行就是把阴阳

分出不同的时相

推而广之

不同时间尺度

周期里的阴阳

都在做波浪式的运动

就会表现出

不同的时相

如一日分四时

阴阳有对立的意味

所以大多用

阴阳相对的

四象和六气

来划分时相

10.五行与经络的关系

五行脏象在时间上把阴阳

分成不同比值的时相

经络在空间上把阴阳

分成不同比值的区段

两者用的都是

一套数理模型

经络有:

四经说、五经说、六经说、

十一经说、十二经说

分别对应:

四时、五行、六气、

五运六气、十二月

不过六经说

和十二经说

应用的较多

《经脉别论》:

黄帝问曰:

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

四经应四时

十二从应十二月

十二月应十二脉

五经并行,合于四时

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

11.五行与辨证模型的关系

经典中医理论之中有:

时间联系辨证的脏象说

空间联系辨证的经络说

机械联系辨证的器官说

这一些都是依据

阴阳五行构建的

当然会应用到五行

而现代中医

应用的辨证理论

三焦是空间位置

卫气营血是过程和程度

脏腑是以解剖定位为主

既不能直接,产生辨证理论

也不能直接,创造方剂

内核还是五行构建的理论

六淫辨证,直接脱胎于

六气辨证,风热湿燥寒

至于所谓的八纲辨证

说成是一种观念才对

时刻想着辨证

分出表里虚实

比如:

六经辨证

不仅要,辨风热湿燥寒

而且要,辨肝心脾肺肾

五神汤

青龙、朱雀、

白虎、玄武、

建中理中

每味药的剂量

多少水煎出多少药

用的天地生成数

再比如

脏腑辨证

的肾阳虚

和肾阴虚

实则辨的是:

肾阳虚为寒湿两邪

肾阴虚为燥热两邪

肾是一个想靠

又靠得不自洽

的解剖定位

12.阴阳五行是哲学吗

哲学是关于

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

学问

医学哲学是关于

生命观、健康观、

疾病观和方法论

的学问

哲学研究

一般规律

医学哲学

研究疾病

特殊规律

阴阳五行

首先是对

天文历法、

气候、物候、病候

研究的结论

研究的方法,被提炼出来

可以应用到,各个的学科

说成是哲学

也未尝不可

上医医国

中医医人

下医医病

但是从来没有

先诞生出一个哲学的阴阳五行

才指导了先贤用这种方法研究

天文历法、气候、物候、病候

阴阳五行

体现出了

辩证法

系统科学

无论老三论

还是新三论

都可在其中

见到影子

系统科学是一种科学方法

故有时又称其为系统哲学

中医的阴阳五行并不是

辩证法和系统哲学本身

而是赋予了具体的内涵

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五行显然不是抽象概念

而是,确确实实的客观存在

阴阳是天地运行、

生物界门科目纲属种、

量变与质变、

生物生长收藏、

生命活动的一种机制

五行是阴阳的时相

综上所述

五行应用

中医理论

各个方面

离开五行

中医理论

土崩瓦解

后代中医

无法理解

中医先贤

是怎么地

看病治病

中医教材的五行

就是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

无论把五行

说成是,朴素唯物论,的五元素说

或者是,泛哲学化的辩证法和系统论

都不能够

自洽解释

先贤经验

不能有效

指导临床

一个统编教材

几乎所有

从业者

都不信

造成中医界

临床靠经验

理论胡乱编

各家学说纷呈

各个流派林立

国家再投入大量的

人力、无力和财力

传承这些学习心得

五行存废之争

无论存方

还是废方

都是自己

脑中五行

教材灌输的五行

无疑与中医无关

教材这样的鸡肋五行

的确该废,理应恢复

中医经典的五行本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