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新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5

 晓梅老师lahb2j 2021-02-18
⑦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怀王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复秦,死于秦而归葬。
【译】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与怀王会晤。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相信,不如不去。怀王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能断绝(与)秦国友好(的关系)呢?怀王最终还是去了。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断绝了他的后路,就扣留怀王,来强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答应。逃往赵国,赵国不愿接纳。又到秦国,终究死在秦国,后来才回楚国下葬。
奈何绝秦:奈何,怎么,为什么。欢,友好、交好。
怀王行:卒,最终。
留怀王:因,连词,译为“于是,就”。
亡走赵:亡,逃跑。走,奔向。亡走赵,逃往赵国。
秦:之,到。
死于秦而归葬:竟,终于、终究。
通假字:赵不(同“纳”,接纳)
                                            
⑧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也。屈平既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冀幸君之悟,俗之一改也。其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不肖不欲求忠以自为【wèi】,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其所谓忠者不忠,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不知忠臣之【fèn】,故郑袖,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六郡,身客死于秦,天下笑。此不人之祸
【译】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已经责怪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入秦,(怀王最终)却没能回来。屈原早已憎恨楚国现状/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然)眷顾楚国,心系怀王,没有忘记想要返回(朝廷),希望怀王能彻底醒悟,社会现实能完全改变。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国,想(国君和社会)回归正道,在《离骚》这一篇之中,再三表达(这种)意愿。但是终究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回到(朝廷)。最终由此可见怀王始终没有悔悟啊。国君无论(资质)愚笨(还是)聪明,(品行)好(还是)不好,没有谁不想寻求忠臣,推举贤人来帮助、辅佐自己;可是亡国破家接连出现,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国家却连续几世也没有看到,这是因为国君认为的忠臣并不是真正的忠臣,认为的贤臣并不是真正的贤臣。怀王因为不了解忠臣的资质,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国土被削减,失掉了汉中一带,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会用人(而招来)的祸患。
楚人既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也:咎,怪罪、责怪。以,因为。
屈平既之:嫉,恨。
冀幸君之悟:冀、幸,希望、期望。一,都,可引申为“完全、彻底”。
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存,思念;一说,保全。反覆,回归。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致,表达。三致志,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焉,句末语气词,不译。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卒,最终。以,因为。以此,因此、由此。
人君无不肖:愚、智,指资质的卑与高。贤、不肖,指品德的好与坏。
不欲求忠以自为:莫,没有谁。自为,帮助自己,与下文的“自佐”义同。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连接。相随属,接连出现。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治国,安定太平的国家。累,连续。者,代词,引出原因。
所谓贤者不贤也:而,连词,表并列。
怀王不知忠臣之:以,因为。分,资质。
六郡:亡,丢失。六郡,指汉中一带。
此不人之祸:知,知道、了解。不知人,即不会用人。
通假字:而不也/不忘欲/故不可以(同“返”,返回)
词类活用:惑于郑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判断句:此不知人之祸
被动句:
放流(被流放)
故内惑郑袖,外欺张仪(于:被)
(挫,被挫败;削,被削减)
天下笑(为,被)
                                            
⑨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屈原顷襄王,顷襄王怒而之。
【译】令尹子兰听闻屈原的不满,非常愤怒,最终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愤怒,放逐了屈原。
卒使上官大夫屈原顷襄王:短,诋毁。
顷襄王怒而之:迁,放逐。
状语后置句:短屈原顷襄王(于: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