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鱼跃冲线”,奥运史上还有哪些更牛的夺冠绝技呢?

 堪寻 2021-02-18

“留言板”中留言可与作者互动,写下你想看到的内容 



2016年8月16日,在里约奥运会女子400米决赛上,出现了一个足以成为永恒记忆的冲刺画面。

在比赛的最后阶段,巴哈马选手米勒与对手几乎并驾齐驱,然而就在临近终点前,她做了一个全场观众目瞪口呆的动作,竟然像鱼一样跃向终点线,并且最终以0.07秒的微弱优势击败美国老将菲利克斯,惊险夺冠。

这种“鱼跃冲线”的夺冠方式简直是拿生命在冲刺,扑向终点线的瞬间就像一只扑火的爱情飞蛾般的决绝。

看着米勒“鱼跃冲线”的方式,我不禁想如果这种冲线方式成为了一种风尚,那么将来在田径场上出现的一幕幕“鲤鱼跃龙门”的画面,也足够壮观的!


当那一天真的出现时,田径赛场上终点后应该铺上红地毯,免得运动员的着陆方式出现意外,血染赛道。

――这绝不是胡思乱想!

因为在奥运史上,的确有一些的夺冠方式改变了使比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只不过,这些变革带来的可是满满的正能量! 


例如,澳大利亚短跑运动员舍里尔曾经为短跑成绩停滞不前而苦恼。

有一天,他偶尔发现,袋鼠(在澳大利亚看到袋鼠估计比我们见到老鼠的概率都要大)虽然大腹便便,却行动敏捷。经过观察,他发现袋鼠跑跳前总是先向下屈身,把腹部贴近地面,然后一跃而起。


于是,舍里尔模仿袋鼠,发明了蹲式起跑,并且在1896年的奥运会上创造了优异成绩。

后来,一些运动员对此还做出了改进。

运动员布克在起跑线上蹲下的地方挖了一个小小的浅坑,一只脚放进浅坑,起跑时脚一蹬,便箭一般冲射而出,取得了100米短跑不到10秒的成绩。

再后来,田径运动场上出现了助跑器这种产品,取代了布克脚下的“小坑”。


 

再比如,有“失败者的运动”之称的跳高。在比赛中,运动员在跳过一个高度以后,还要向新的高度战,直到最后跳不过去为止。那么,跳得高低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在现代跳高发展的一百余年中,跳高的姿势也在不断地更新,每改变一次姿式,跳高的记录就提高很多。

最早的跳高技术是“跨跃式”,过杆时,人体大部的重力分布在横杆的上部,因此运动员的重心始终在横杆上方十几厘米处


稍后的“滚式”跳高中运动员越过横杆时,身体的重心比较相对“跨越式”更接近横杆,因此成绩有所提高。


现在最流行跳高姿式则要说是“背越式”。

这种跳高的方式是背对横杆,头和肩膀跨过横杆时,迅速下降到横杆的下面,保持较低的重心,然后再迅速把腿踢过横杆


1968年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迪克·福斯贝里首次使用了这种姿式,取得了2.24米的好成绩,轻取世界冠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