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想学生学好,必须教师好学

 新用户19085124 2021-02-18

一、“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对吗?

教育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人说这句话出自教育家陈鹤琴的文章,我才疏学浅,未曾读到过,不敢就此认定。其实,这句话是谁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经对教师构成了巨大的压力。每当教师感到束手无策乃至产生职业倦怠的时候,总有人用这句话提醒教师,鞭策教师、教育教师。

这句话是否正确吗?成立吗?带着疑问,我读了一些相关文章,结果发现,正方反方都各有各的说辞,而且都能够自圆其说。限于能力和水平,我实在无法判断其正误。但常识告诉我,任何事情一旦把它绝对化了,肯定是有问题的。因此,我在给一个学校的教师讲座时斗胆直言:这句话是值得质疑的。

胡适曾经说过:“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我深以为然。对职业教育领域中的许多问题就是要在“不疑处有疑”,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面对不好学的中职生,教师就无所作为了吗?

我发现,对“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争议,极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赞成者往往走向“只要学生不愿意学,教师就难辞其咎”的极端;反对者往往走向“教师不是万能的,因此我们无能为力”的极端。前者就像苛刻的足球界领导,只要球队输了球,就归因于教练指导不力,立马让教练下课;而后者就像中国男足,无论成绩多么差,多么令人匪夷所思,但说一句“我们尽力了”便可以逃避责任。这两个极端都是很不可取的。

从整体上而言,中职生的确是一个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自觉性不强的群体。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教师们真的就束手无策了吗?真的就无能为力了吗?真的就无所作为了吗?对此我持怀疑态度。

三、如果教师勤奋好学,难道不会感染学生吗?

带着疑问读书,更能读出味道。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议论,若是涉及你平时思考、困惑的问题,你便会敏锐地抓住要点,从而深化你的思考,破解你的困惑。

近日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到《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一文,恰好就触及到我思考的上述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文章选自《知行书信》,是陶先生写给“正之先生”的信。陶先生在信中说:“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生而好学与督促不学的人究属少数,大多数得到相当熏染、督促就肯学了。现今青年人所以不肯努力求学的缘故,实由于学校里缺少学问上熏染和督促的力量。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先生。”

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我弄清了几个问题:一是的确有“虽督促不学”的学生,也就是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二是天生爱学习和天生不爱学习的“究属少数”。三是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教师的榜样作用和感染力量是巨大的。四是教师不做榜样,只在督促上下功夫,其作用是有限的。

四、中职学校教师做到学而不厌了吗?

对照陶行知先生的论述,每一位中职学校教师都应该扪心自问:我做到学而不厌了吗?如果教师做不到学而不厌,又如何能熏染学生好学呢?

对照陶行知先生的论述,每一所中职学校的领导和管理人员也应该反思:我们为教师的好学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我们是否建立了激励教师学而不厌的工作机制?我们的主要精力是用在了熏染、影响和赏识上,还是用在了督促、管理和约束上?

对上述的“自问”和“反思”我不敢妄下结论。但就我所接触过的教师而言,真正算得上“学而不厌”的比例不高。许多教师除了教材之外基本不读书或读书不多。就我到过的中职学校而言,很少能感受到“熏染”的氛围。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忙得团团转的是迎接各类评估,是各类大赛,是学生的纪律、卫生……,等等。原本应该成为学校核心工作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反而成为次要的了。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有一句名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对此,职教同仁应该警醒。

五、对少数“虽督促不学”的学生,我们尽力寻找其内在原因了吗?

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校里的确有少数学生“虽督促不学”。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在他的《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一书中,运用他所创立的选择理论,对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他首先肯定的确有教不会的学生。他说:“当学生一心向学时,教学是项艰辛的挑战;但是当学生无心学习时,教会他们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他还进一步说:“大部分家长和部分老师都认定:不管学生动机如何,只要有一位好老师,就可以搞定大部分学生,并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乐于学习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毫无疑问,有些老师确实是更善于诱导学生学习,但不论技巧多好,没有人能教会无心念书的学生。不管我们承认与否,许多学生每天按时来学校,但是对学习却一点兴致也没有。”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学生没有一点学习兴致呢?威廉格拉瑟认为:“错不在任何人,而在于我们沿袭了传统外在控制理论的错误信念。直到最近二十五年选择理论问世,被应用到人类行为的诠释,外在控制理论才受到严正的质疑。”

简要地说,外在控制理论的核心是学校制定规则,要求学生执行。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学校要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试问,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内在需求是什么吗?我们是否了解,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习?其内在原因是什么?这样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来到中职学校后,我们还能为这样的学生做些什么?

这一个个问号,不正是中职学校教师应该努力攀登的“光辉顶点”、应该追求的“理想彼岸”吗?

六、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威廉格拉瑟认为:“一所好的学校就可以被定义为:在那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相信,如果他们下功夫来学习,就能使他们的内在需求得到应有的满足,而让他们的持续学习变得有意义。”

陶行知先生则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充满激情地阐述了十八条教育信条: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

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

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

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灵魂。

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去征服自然,用美术的观念去改造社会。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要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振作,尤不可因钱少而推诿。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威廉格拉瑟的选择理论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办好职业教育的平添了信心和力量。

2017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