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墓再现曹魏饮酒器,盗贼以为脏酒杯,前卫设计成镇馆之宝

 农俗闲话 2021-02-18

中国古代那些巧夺天工的技艺时常让人们叹为观止,在科技极度落后的古代仅靠能工巧匠的双手便能造就出许多精巧无比的奇珍异宝。而近年来随着考古技术的成熟,不少古墓在进行抢救性发掘时都能让尚存的文物得以完好如初的保存,一些残破的文物也在专业人士的清理修复下重见天日。能在博物馆中真实感受数千年前的文物气息着实让人激动不已,不得不说考古工作者的功劳是居功至伟的。

一九五六年,洛阳的一家矿业机器厂在工地上劳作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千年古墓。考古学者到来后首先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发现墓穴四周盗洞遍布,进入墓室后果如所料,除了埋在角落的些许文物外还有几块石碑,也只能通过墓碑上的文字推测,这座古墓兴建于曹魏正始八年。虽然没有多少文物,考古人员依旧对墓穴进行了仔细的勘测,在一个泥土满布的角落中发现一个杯子。经过清理和鉴定后,专家惊讶地发现,这是难得的羊脂白玉杯而且成色极佳,11.5厘米的高度加上5.2厘米的口径,不难想象当时古人持这种酒杯饮酒时的模样,玉质手感温润,触之仍旧微凉。

在清理完毕后,通过清晰的外形和材质再结合史料判断,这样的饮酒器在曹魏时期应当流行过一段时间。与以往的酒杯不同,它的杯身无任何铭文雕刻装饰,通体乳白而光滑,乃是一整块和田玉雕琢而成,非常符合今天人们追求的至简风格,所谓简约而不简单莫过于此。也许正是因为他平淡无奇的外表,才使得他得以逃过盗墓贼的魔爪。这种外形平平的酒杯,其雕琢功夫却要求极高,从其纹丝不乱的线条便可看出工匠的炉火纯青的技艺。相较于其他三国时期的玉质文物而言,这件无疑是难得的精品。除了它的材质珍贵非常外,它的外形在古代也是较为少见的。据说这种风格的流行只维持了二三十年,与魏晋名士好玄而推崇大道至简的风气密不可分。

于公元220年即位的曹丕,对东汉以来铺张浪费的陋习极其反对,反而对俭朴的生活极为推崇,对其父亲生前强调的“薄葬”更是认同。无名古墓中的这只杯子无疑是陪葬品中的珍品之一,与历年出土的曹魏文物相比,它依然是毫不逊色,毫无装饰反而成了最大的装饰,幸而盗墓贼有眼无珠才得以面世。现藏于洛阳博物馆供世人瞻仰,而在2012年的一次镇馆之宝的公开评选中,他以其简约的外形而与夏代乳钉纹铜爵、东汉石辟邪、唐三彩黑釉马、清代金丝楠木并列为镇馆之宝。这也足以说明古人的这个设计与今人的时尚理念不谋而合。

文物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在这通体光素无纹白玉杯上,无暇的玉色仿佛浮现着建安七子及竹林七贤的曲水流觞,那股魏晋风流的气度随着酒香扑面而来,它那没有任何装饰的玉身,不正如魏晋士子们一样,身处黑暗的政治风波里仍旧谦谦君子而卓然独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