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推荐 | 汤因比:行走在亚洲古文明的“摇篮”和“坟场”

 子夏书坊 2021-02-18

汤因比:行走在亚洲古文明的“摇篮”和“坟场”

近日,《亚洲高原之旅:文明的兴亡》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描述了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于1960年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旅行的见闻记录。汤因比以对历史进行哲学般的思考而著称,曾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译者李娟博士在译者序中写道,“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就像河流,有的河流一路颠簸坎坷,却总能安全地将读者送到港口。但是汤因比笔下的这条河与众不同,它是现实之河,是作者日夜奔袭其间的阿姆河与亚穆纳河;它是虚幻之河,是奔涌于作者头脑之中,民族大迁徙的壮阔景象;它是现在之河,记载着1960年2月19日到7月1日,作者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所见所闻;它是过去之河,讲述着发生在古老世界腹地的辉煌往事;它也是未来之河,承载着一位历史学家对文明的赞颂、对和平的向往、对人类的希望。”


本书首版于1961年,原名为“Between Oxus and Jumna”,即阿姆河与亚穆纳河之间。阿姆河与亚穆纳河是他此次旅行的最北和最南边界,本书因此得名。在写作本书时,汤因比已经71岁,退休后的他仍然不停奔波于世界各地,接受各地邀请讲学,借此机会在世界各地游历,本书即创作于这一背景之下。全书共有45章,详细记录了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三国的行程,途经新德里、白沙瓦、拉瓦尔品第、木尔坦、焦特普尔、喀布尔、坎大哈等多处重要城市,在书后列出的行程表中,标记的地名就有147个之多。汤因比记录了沿途见闻,更重要的是结合当地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对文明的命运进行探讨。


本书对历史悠久的中亚、南亚地区文明进行了追溯。如汤因比所说的那样,他的游历范围都是在历史上贵霜帝国的范围之内。在历史上,前后有多个文明在这片土地兴起、存在、征服、统治、角逐和衰亡。有多个民族踏足这片土地,许多历史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形形色色的人在这片土地迁徙流入。种种情形造就了多元灿烂的文明,用汤因比的话来说,这里一直是上演人类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永远值得历史学家关注。


本书是对20世纪60年代亚洲地区局势的现场观察。时值冷战时期,阿、巴、印三国都处于各自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间段。三国除面临内政问题、彼此冲突之外,还面临着冷战时期大国的博弈,当时苏联和美国正极力拉拢三国,使得当地处于错综复杂的局势当中。汤因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开始他的旅行,他在游记里也经常对时政问题表达自己的态度,比如他对西方大国插手亚洲事务,通过经济援助扶持代理人,间接怂恿三国彼此对立的做法持批评态度;他对三国的内部改革也进行了分析,将其归纳为欠发达国家争取政治经济独立的一般过程。


本书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汤因比著作集”的最新引进著作,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上海人民出版社就首次出版了《历史研究》。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精装本“汤因比著作集”,系列包括《历史研究》《人类与大帝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文明经受考验》《变革与习俗》以及《从东方到西方:汤因比环球游记》。近年来,《文明的接触:希腊与土耳其的西方问题》《中国纪行:从旧世界到新世界》《交游录》,以及这本刚出版的《亚洲高原之旅:文明的兴亡》又陆续推出。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永不过时,汤因比的著作作为经典,值得继续去阅读和推广。

《亚洲高原之旅:文明的兴亡》序

汤因比

这本书记录了我游历阿姆河(River Oxus)与亚穆纳河(River Jumna)之间的一些见闻。此次旅程以这两条河流为限,两河均在参观之列,但未越河而过,不过倒是来回穿越它们之间的印度河。这两条著名的河流在地图上限定了旅途的范围,因此我以它们命名这本游记。本书英文原名Between Oxus and Jumna,直译为“阿姆河与亚穆纳河之间”。本书脚注除有说明外均为译者注。


印度河和亚穆纳河流经同一块广袤平原,从地形上根本看不出它们的分水岭在哪里。但是你一定能认出印度河和阿姆河的分水岭,那是一列山脉,自西南向东北一路攀升,山巅在一年大部分时间中被白雪覆盖。那就是兴都库什山,最高峰在帕米尔高原。


穿越兴都库什山的山口很少,其中只有两个可供车辆通过。1960年5月6日,两个山口中海拔较低的那个,即萨卜扎克山口(Sabzak Pass),即便是路虎车都很难通行。从人类有历史那天直到最近,这条通道始终只能被旅人徒步穿越。如果天气允许,可以骑驴,那就是豪华游了。不过这个山口在一年中的四到五个月,无论是人还是驴都无法通行。这听起来很可怕,事实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真的很可怕。据说,这座山脉目前名字的意思是“印度杀手”(HinduKiller),希腊文旧名拼作“帕罗帕米索斯”(Paropanisos),意思是“雄鹰飞不过的高山”。我还听说就连鳟鱼都无法穿越这座高山,因为鳟鱼生活在山脉西北面的河流中,但从未在山脉东南面的河流里发现过它们。但是,在鱼儿被拦住的地方,人类却找到了路。Ⅵ自从有历史记录起,人类就不断地翻越兴都库什山,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上行走着各色人等:移民、流亡者、入侵者、商人、传教士以及朝圣者。


兴都库什山矗立在“印度次大陆”和亚欧大陆之间,这两个世界并不想就这样彼此隔绝,于是人类征服了崎岖难行的山路。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这两个世界就不断彼此交流,不管横亘在它们之间的道路有多曲折。今天,数千游牧人口每年两次穿越山口,带着孩子、羊羔、山羊、绵羊、家禽、驴子和骆驼。兴都库什山从未成为一个政治分水岭。今天它由阿富汗掌控,而在公元后最初的几个世纪中,它属于贵霜帝国。贵霜帝国从阿姆河一直扩展到亚穆纳河,我的整个旅程都未超出贵霜帝国的疆界。文明世界曾分为四个强大帝国,贵霜帝国便是其中之一。在大陆上,它同帕提亚帝国和中华帝国接壤,在阿拉伯海上,它同罗马帝国进行贸易。


阿姆河和亚穆纳河之间,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这片亚洲高原地区,一直是上演人类历史重大事件的舞台,永远需要历史学家的关注,也一直强烈地吸引着我。1957年的匆匆一瞥,让我魂牵梦绕。1960年,我终于有机会从容游览。于是,便有了这趟旅程和这本游记。

分类:历史/游记

著者:[英]阿诺德·汤因比

译者:李娟

出版时间:2020年7月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字数:150千字

插图:有

装帧:精装

编辑推荐

☆从阿富汗、巴基斯坦到印度,行走在古文明的“摇篮”和“坟场”

☆历史与现实之旅,汤因比最杰出的游记著作之一

☆汤因比的亚洲高原之行:北至阿姆河,南抵亚穆纳河

☆1960年2月19日—7月1日,127处地名,134天旅程

☆封面图片系摄影大师史蒂夫·麦柯里作品“阿富汗的骆驼商队”

内容简介

1960年,71岁的阿诺德·汤因比,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进行了五个月的旅行。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巨著《历史研究》的作者,被这片亚洲高原的魅力激发起智慧火花,以宏大的视野、生动的文字,描绘着多元灿烂的亚洲文明、错综复杂的地缘格局。

这片土地的历史与现实总是难以区分。自二战后分道扬镳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处于内忧外患但一直没有放弃现代化努力的阿富汗,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幕后大国……这一幕与历史何其相似:从犍陀罗到贵霜,从孔雀王朝到萨珊波斯,从花剌子模到莫卧儿帝国,从英俄大博弈到冷战,文明的兴亡与角逐,一直是这片土地不变的话题。

相信所有关注这片土地的人都会认同汤因比的感受:不论何时,这里一直是上演人类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永远值得关注。

作者简介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和英国外交部等机构,1926年起担任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部长,1947年3月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由于他在学术上的重大成就,被选为英国学术院院士。汤因比一生游历甚广,著述颇丰。他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历史研究的单位,以人的生老病死的现象,来解释文明的兴衰与死亡;他既用哲人的独特眼光,从宏观的角度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又以超凡的叙史才能,以历史学家的视野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细致的描述。以《历史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他也因此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译者简介

李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近代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现任教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名人推荐

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这片亚洲高原地区,一直是上演人类历史重大事件的舞台,永远需要历史学家的关注,也一直强烈地吸引着我。

——汤因比

渊博历史知识和对现实局面的敏锐观察的完美结合让汤因比写出了自己有生以来最好的一部游记。

——威廉·麦克尼尔

目录

译者序 / i

序言 / iii

致谢 / v

第一章古代世界的东交叉路口 / 1

第二章飞往新德里 / 10

第三章木尔坦 / 13

第四章七种气候 / 16

第五章哈扎拉 / 19

第六章被束缚的印度河 / 22

第七章如耶利哥的传奇之城 / 25

第八章随亚历山大大帝前往印度河 / 28

第九章一天双堡 / 32

第十章城堡与茅舍 / 35

第十一章无畏之人 / 37

第十二章世界尽头? / 39

第十三章梅瓦尔 / 42

第十四章赶公车 / 45

第十五章穿越镜子 / 48

第十六章帕罗帕米萨达伊 / 52

第十七章阿拉霍西亚走廊 / 55

第十八章人的分水岭 / 58

第十九章坎大哈 / 61

第二十章迈万德 / 65

第二十一章拉什卡利巴扎尔 / 67

第二十二章赫拉特 / 73

第二十三章穿越萨卜扎克山口 / 76

第二十四章穿越多阿比河 / 80

第二十五章莱利荒漠 / 87

第二十六章巴尔赫 / 89

第二十七章阿姆河 / 94

第二十八章苏尔赫科塔尔 / 99

第二十九章巴米扬 / 104

第三十章再越兴都库什山 / 108

第三十一章步行与乘车 / 110

第三十二章扎克里塔 / 112

第三十三章河流汇聚处 / 115

第三十四章下山 / 118

第三十五章乐土 / 121

第三十六章通往世界屋脊的吉普公路 / 124

第三十七章距离吉德拉尔10英里 / 126

第三十八章特尔和斯瓦特 / 132

第三十九章稻米白雪 / 136

第四十章拉兹马克及之后 / 138

第四十一章羊皮袄和缠腰布 / 145

第四十二章四条道路交会之地 / 149

第四十三章俾路支 / 155

第四十四章飞回极北之地 / 158

第四十五章回顾 / 162

行程表 / 170

索引 / 176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