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这座陵庙 被誉为“德之摇篮文明之源” 奇特布局国内独此一例

 乱码的旅行故事 2021-02-19

在中国文博界,素有“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文物看晋南”之说。晋南主要指的是运城和临汾。运城,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而得名,华夏民族始祖尧舜禹相继在此建都,为运城遗留下大量文物古迹,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是位于盐湖区鸣条岗西端的舜帝陵。

舜帝陵,是中华民族“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舜(约公元前2187-约公元前2067),是轩辕黄帝的八世孙,他受尧的“禅让”而得天下,后来又将天下“禅让”给大禹,因此被誉为与尧齐名的远古三大贤君之一,后人也用“尧天舜日”来称颂帝王的盛德和太平盛世。

舜的国号为“有虞”,故称“有虞氏帝舜”。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舜还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和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孝顺”一词就是由“效(仿)舜(帝)”演变来,他最先倡导国家养老之风,给老年人按时供给酒食,因此古人将舜尊崇为《二十四孝》的首孝,被誉为“孝祖”。

据孟子《离娄下》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坐落在鸣条岗上的舜帝陵,始建于大禹时期,陵墓高3.3米,周长50米,在陵墓上还生长着一株2000多年树龄的柏树,其树形十分特别,在树身的4米高处自然分为五叉,故得名“五子登科柏”。每年五六月份,都有不少家长和学子怀着“五子登科”的美好愿望前来祈福许愿。

舜帝陵后面的庙宇,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绝大多数的陵庙都是“前庙后陵”,而像舜帝陵这样的“前陵后庙”布局,在国内堪称独此一例。相传,这是因为舜帝禅位后居住在鸣条岗上的牧宫,按照习俗,逝世后应葬在牧宫的后面,但由于牧宫后面是涑水河,只能葬于宫前,于是就形成了“前陵后庙”的奇特布局。

舜帝陵庙由外城、陵园、皇城组成。皇城,又名“离乐城”,取“离位享乐”之意,城内的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等建筑均为明万历年间重建,后又历经清顺治十年,康熙三十五年,雍正六年,乾隆八年的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布局。

舜帝陵庙有三大奇观,其中之一为千年古柏。据碑文记载,舜帝陵庙原有柏树4000余株,除了生长在陵墓上的“五子登科柏”,神道旁边的两组“夫妻柏”也有4000多年的树龄。相传这两组古柏为舜亲手种植,两棵古柏怀中各抱一死柏,形状十分奇特,是陵庙的标志景观之一。

陵庙正殿内供奉着身穿衮服、头戴冕旒的舜帝塑像,皋、夔、稷、契四位大臣在两旁恭敬而立。数千年来,舜敷布的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一直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精髓,舜帝陵庙也被誉为“德之摇篮,文明之源”。

近年来,当地为发展旅游事业,对舜帝陵庙进行了重修扩建。如今整个景区占地1778亩,共分为舜帝大道、舜帝广场、舜帝公园、舜帝陵庙四大部分,集历史、文化、旅游、园林、休闲娱乐于一体,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拜谒旅游的胜地,假如有机会的话,您也不妨来这里走走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