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语文,幻觉与现实交织,情感更丰富叙事也会更有层次

 人生底色看语文 2021-02-19

4月20日,一网友私信曰:小说中幻觉与现实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必须肯定这是个好问题,值得认真探讨。答题套路不难找到,关键是背后的为什么。

这样的一篇文章可能都讲不透,但是至少可以启发大家去思考。
现实与虚构,真实与幻象,彼此性质相反,却又关系紧密,特别是在文学作品当中,成为互相成就的两极。
中学生们做阅读题目经常用到的虚实结合,化实为虚等所谓的答题套路,思维最底层的一定是虚和实之间的关系。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的一开篇,就以这样充满禅意哲理的句子来道出真假有无的关系。
梦境犹是现实,现实不过红尘一梦。既出世间,又不离凡尘。一部红楼,魅力无边,虚构抑或身世沧桑的写实记录,争论一直发生。
不说《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单是小小的一首诗一首词,其妙处也真假虚实而成就。
这一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写的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梦回自己人生早年,回顾曾经的爱国壮举。一年年过去,现实的情境仍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却犹想着国家统一。不尽人意的现实状况,不复再来的回忆,遥不可及的未来,虚与实的结合,让这一首短短的诗流淌炽热情感。
同样的,我们再举一首宋词的例子,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像这样的一篇作品,非常值得多角度进行分析。这里我们只看虚实,哪些是现实生活,哪些是想象的生发?
序言中点明了现实的人生处境。上阕由望月开写,望月而又问月,脚踏实地,高接混茫,且道出超脱出尘世间的兴致。
下阕开篇几句,又回到现实的人生。如果眼前仅仅有现实的生活,而没有飞腾的想象,卓越的见解,是成为不了优秀诗人的。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手法上,以月亮的移动,来点出时间的流逝,不失生动形象。
无论“朱阁”还是“绮户”,都有相当的视觉色彩,无眠本是一种状态,这里却化为生生的场景。为什么无眠?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
不能和亲人团聚是实,感到忧伤则是虚,因之不能入眠,又是实。
由此想到月圆而人不能圆,又是虚。
学习语文套路是有用的,但是不能仅仅止于套路。不但要会报出虚实结合,化虚为实这样的招法名号,更关键的是要会使用它,能凭借它去分析具体作品。
比如元杂剧《单刀会》里面关羽面对浩浩长江的台词:
“这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不结合剧情,单单看着,这一句是不是也很拽?诸位可以试试去分析一下。
再来看现代作品,简单些的,又很典型的,就以小学课本《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子。
故事及其简单:圣诞节的晚上,一个小女孩被冻死了。
没有复杂的矛盾冲突,没有变化的活动场景,甚至连人物都只有一个,读起来却不觉得单调。安徒生运用了怎样的魔法?
一共写了五次幻想,从小女孩饥寒交迫又受欺辱的现实出发,插进了很多回忆和想象。富人的花天酒地的生活,穷人的饥寒交迫的现状,都被真实的呈现。
想象中有现实的影子,悲催的现实又不可能没有想象。
“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是作者笔下富人家的现实。
“又冷又饿”“光着头,赤着脚”地在街上走,这是小女孩的现实。
“旺旺的,暖烘烘的”“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小女孩并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情形,但是可以想象到,一个身处寒冷的人,最渴望的便是温暖,甚至极端的状况下,温暖会成为一种幻像。
在饥饿的情况下,人也会幻想得到食物。因为先有“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的现实,才后有“后背上插着叉子的烤鹅走来”。
虽然是想象的情形,却必有现实的生活状况为依托,当然不觉得虚假。
通过简单的分析,看到安徒生通过五次幻想,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编织成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次是幻觉的产生皆有现实的基础,一次次想象的破灭也是现实的必然。
正是这种虚与实的结合,交织成了一幅幅气氛不和谐,色调不统一的反应,展现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越是充满幸福的想象,越是映衬出悲催的现实。幻想中无比美好的幸福,反而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残酷。
梦境和幻觉,可以看成是两种特殊的心理描写,但是把这样的手法用到了极致,却可以撑起全篇的内容,特别是把梦境和幻觉与现实进行更好结合的时候。
以上的分析,主要是从阅读的角度来进行。作文中如何运用,请大家自己先去悟一番。
文章来源:百家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