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上思维导图去旅行——老舍与青岛

 思维导图干货集 2021-02-19

欢迎阅读我的第1415篇日更文

听说青岛是“文化沙漠”?

那是因为你还不了解它,今天带你走读人文青岛......

诞生于青岛的《骆驼祥子》

1934

我所生活的城市青岛,有许多名人故居,如沈从文故居、肖军肖红故居、梁实秋故居等等,我最喜欢去的,还是老舍故居,因为那里还有一座骆驼祥子博物馆。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1936年在这里完成的。

1934年至1937年,老舍在青岛生活工作了3年,虽然时间不长,却是他一生中最旺盛、最重要的创作时期。

(位于青岛黄县路12号的骆驼祥子博物馆)

1936年,老舍任教的青岛国立山东大学闹起了学潮,老舍便辞了职在青岛专心创作。1936年春天,他与一位朋友闲聊,无意中谈到一个车夫的故事,这个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到最后还是穷困潦倒。朋友又说,还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哪知道因祸得福,他乘着军队移动之际,偷偷地牵了三匹骆驼逃回来。

老舍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创作题材,记住了车夫与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故事的来历。


为了写好这个人力车夫的传奇人生,老舍经常会去观察青岛的黄包车夫,找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在老舍心中这段“生命中极美好平静的日子”里,完成了著名长篇《骆驼祥子》。

(注:老青岛人力车夫,图片源自网络)

1937

在青岛期间,是老舍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发表了长篇小说《牛天赐传》、《骆驼祥子》、《选民》、《天书代存》、《小人物自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新时代的旧悲剧》、《月牙儿》;短篇小说《沈二哥加了薪水》、《末一块钱》、《老字号》、《邻居们》等二十五篇,还有散文、杂文《五月的青岛》、《青岛与“山大”》、《青岛与我》等六十篇。

其中《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月牙儿》都被拍成了电影。

老舍笔下的青岛

1934

1934年,老舍在济南。他说济南一圈都是山,夏天酷热难耐。后来老舍迫于生计的压力,他接受了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的聘请,于1934年9月来到青岛,就任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在老舍的笔下,在到青岛之前,他并没有过多了解,只知道——青岛是个充满洋味的城市,连学校里的学生也一定是“洋服当啷”,舞场、咖啡、电影院、浴场,花花绿绿,一篇摩登。

来到青岛后,他在《青岛与山大》中写道:“北中国的景物,是由大漠的风与黄河的水得到色彩与情调:荒、燥、寒、旷、灰黄。在这以尘沙为雾、以风暴为潮的北国里,青岛是颗绿珠,好似偶然地放在那黄色的地图的边儿上。在海边的微风里,看高远深碧的天上飞着大雁,真能使人忘了一切,即使欲有所思,大概也只有赞美青岛吧!

老舍心情沉重的时候,会走出山大校门,走几步来到海岸,“至于海沿上停着各国军舰,我们看见的最多,此地的经济权在谁何之手,我们知道得最清楚。我们眼前的青山碧海时时对我们说:国破山河在!于此,青岛与‘山大’就有了很大的意义!

老舍非常好客,家中客人不断,他和洪深、王统照、臧克家、吴伯箫、赵太侔、丁山、杨振声、萧涤非等诸位先生的友谊,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此外,一些拳师、艺人、人力车夫、小商小贩也都是座上客,互相之间无话不谈。

每年夏天,许多外地朋友来他青岛的家,也使他苦恼,突接电报,“某日接站”,来了之后要“游炮台、逛湛山、下小馆”,有时候“半夜三更,敲门如雷,开门一看,来了一连”。
老舍在散文《五月的青岛》中,是这样赞美这座城市的:

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脚路旁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
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公园里自然无须说了,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都在绿草地上用它们的娇艳色结成十字,或绣成几团;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

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短,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
......

1937

这是老舍生活过的青岛,是老舍笔下令人流连忘返的青岛。

春天来了,青岛满城的花就要盛开,欢迎你来青岛,寻找老舍的痕迹。

我是爱分享的张延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