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罗的海四国游(17):时代烙印

 美在旅途 2021-02-19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我要说,建筑也是凝固的历史。

建筑,留有时代的烙印。

读建筑,也是读历史。

当年流行的衣服破了、没了,

建筑还在。

老旧的历史被人涂了、改了,

建筑还在。

上海外滩的老建筑,

诉说着租界的历史;

帕尔努老城的建筑,

留下了殖民的痕迹。

1911年建的市议会大楼。

转角是挑空的。

柱子像大象的鼻子。

牌子上标明市议会大楼是市政厅的延伸。

还标明了是威廉建筑师设计的。

在1911年前,

帕尔努有议会吗?

如果有议会,在哪里开会?

在1911年前,

帕尔努有设计师签名存档的建筑吗?

一百多年了,议会大楼在老城里仍然属于高大的建筑。

转过一条街,还能见到它的塔尖。

东正教教堂。

沙皇时期,东正教是俄罗斯的国教。

即使在偏远的波罗的海海边,也会受到影响。

教堂在帕尔努老城的边缘。

大树遮挡,很难拍摄全景。

在两树的夹缝中,可以看到高高的塔顶。

圆圆的穹顶,东正教教堂的标志性造型。

如此美丽的花门,第一次看到。

茂密的树林,挡在教堂的正面。

这是正门。

挂着“汉莎城市酒店”的牌子。

“汉莎”不是城市的名字,德语中原意为堆集,初指同业公会或行会,后指在国外的德国商人团体。

13世纪时,汉萨同盟把波罗的海沿岸的海港城市和商业城市联合在一起。

14世纪全盛时期,同盟有155座城市。

爱沙尼亚的塔林和帕尔努当时都是汉莎同盟的成员。

汉萨同盟对成员提供保护,调停城市间的纷争,调整有关船只停靠、卸货和货物存仓事宜的各项法令,规定钱币和砝码,阻止各国从事独立的商业,并不惜用武力取得和扩大自己的商业特权和商业垄断。

1875-1942年期间的帕尔努男子高中学校。

这期间,经历了苏联统治、德军占领、爱沙尼亚独立、苏军占领、德军占领,这所学校不容易啊!

帕尔努经历了战争、轰炸,房子倒塌、重建。

留存下来的老房子属于命大的。

街角用栏杆围着的地下室有密室逃逸的游戏。

不知这密室建于何时?

爱沙尼亚曾被多国占领和统治,故留下的老建筑风格多样。

几百年来,城头变幻大王旗。

旗帜变,建筑也变。

有的很土,

有的很洋。

老虎窗顶上还有老虎窗。

墙上的窗看不见,屋顶上的窗多得是。

老房子的维护与利用是个大问题。

只维护,不利用,入不敷出,难以维持。

过度利用,对老房子也是一种伤害。

老城房小路窄,饮食业施展不开,也有侵占到人行道甚至马路的“违章建筑”。

老房子的改造,大多采用热水瓶换胆不换壳的做法。

但有的危房倒了,是按照片依样画葫芦重建,还是融入新的元素?

如这幢房子,大面积的玻璃,肯定不是17世纪的房子,但有民族风格,也是一种时代的烙印。

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混搭。

一红一黑。

红的是老房子,

黑的是新建筑。

勾肩搭背在一起,

配吗?

再过若干年,

新建筑也成古迹了,

21世纪的古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