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第一件事:登高望远。 "维尔纽斯"这个名字由"维尔卡斯"演变而来。 "维尔卡斯"在立陶宛语中是狼。 传说14世纪时,立陶宛大公国格迪米纳斯大公来此狩猎,夜里梦见一只铁狼在山丘上大声嗥叫,惊动四方。醒来后,祭司说这个梦是吉兆,如果在此地筑城,必将名扬天下。 格迪米纳斯相信祭司的解说,派人修筑了城堡。 这座城堡,后人叫它格迪米纳斯城堡。 这座城堡,就是维尔纽斯城市的起源。 城堡分上城堡和下城堡。 几百年来,战争频繁,风雨飘摇。现在仅存的是上城堡的塔楼,必须爬上山才能看到。 路边白色建筑是维尔纽斯实用美术博物馆。 红瓦房是旧兵工厂。 说是爬山,其实就是爬一个48米高的小山丘。 比上海的佘山还低52.8米。 在半山腰,已能看到维尔尼亚河。 “维尔尼亚”在立陶宛语中意为“激流”。 也有人说,“维尔纽斯”的城名来源于“维尔尼亚”河。 一个拐弯,见到塔楼了。 格迪米纳斯塔楼,网上也有译作“格季米纳斯塔楼”的。 Gediminas(1275 – 1341),中间的字母是“d“,译”迪“比较好一点。 这红色建筑,原是城堡的一部分,没有修好。 老城墙的墙基还在。 回望山下,曲曲弯弯,也走了不少路了。 这里有缆车直达山顶。 乘过的人说只要35秒。 格迪米纳斯塔楼呈八角形,高20米。 建筑不算很高,但在立陶宛人民心中的地位很高。 格迪米纳斯塔楼是立陶宛的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符号。 塔楼不仅现身于立陶宛货币上,还经常在文艺作品中闪现。 塔楼墙上嵌着一块圆形铜牌,上书:”波罗的海之路始发处,1989年8月23日,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 三角形光芒中间的图案画的就是格迪米纳斯塔楼。 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三国被苏联占领50周年纪念日。 为了争取独立和自由,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近200万民众手拉手,就在这里,从维尔纽斯的格迪米纳斯塔楼开始,经过里加的自由纪念碑,到达塔林的托姆比亚城堡。顺着连通三国首都的公路,连成一条650公里长的人链。 近200万民众是个什么概念? 占三国总人口的40%。 “人链”的长度创下了世界记录。 人们开着车,从四面八方赶来。 “波罗的海之路”的场景令人震撼。 6个月后,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 接着,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相继独立,成为自由国家。 这些老照片和老地图都保留在塔楼博物馆内。 塔楼的窗口, 曾见证了无数次的风云变幻。 人走了, 椅子还在; 椅子换了, 墙还在。 绿波起伏, 红帆高扬。 想当年, 金戈铁马; 看今朝, 断墙残垣。 对面山坡上树着3个白色的十字架,这就是著名的3十字架山。 十字架象征着立陶宛人的苦难与希望。 登上塔顶, 一览无遗。 右上角的是圣彼得与保罗教堂。 山脚下的白色建筑是立陶宛大公博物馆。 屋顶上有金色的皇冠。 在博物馆前面,房顶上有白色塑像的是维尔纽斯大教堂,等一会儿我们要去参观的。 维尔纽斯也有新建的高楼,但都在新城。 为了保护老城的古老意蕴,新城在老城外围发展。 老城的建筑太美了! 红色的屋顶,鳞次栉比。 右前方白色的高塔是圣约翰教堂,它的旁边是维尔纽斯大学。 古堡教堂林立, 白墙红瓦辉映。 中间绿色屋顶的是立陶宛总统府。 绿树丛丛, 红瓦片片。 下楼,原路返回。 回首,国旗飘扬。 塔楼远远地站着, 淡定,从容。 有点遮挡,没关系。 格迪米纳斯塔楼在立陶宛人心目中永远是最高的。 如要看海上游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