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摩洛哥风情(2):艺术家的花园

 美在旅途 2021-02-19

马拉喀什有个私人花园,名震遐迩,已成游客必去之地。

它前后有两位主人,都是艺术家。

前任是法国画家马若雷勒。

后任是法国设计师伊夫圣罗兰。

所以有人称其为马若雷勒花园,有人称其为伊夫圣罗兰花园,其实是同一个花园。

花园的门不大,但主人已嫌大了,在大门上开了一个小门。

毕竟是私家花园,不是开大会的地方,用不着豪华大门。

两根蓝色的柱子和旁边镂空的格子装饰性很强。

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西式花园,喷水池少不了。

方中带圆,

天圆地方?

暗合中国古人的天地观。

我一惊。

估计西洋设计者并无此意思,纯属构图上的巧合。

有竹林?而且有多个品种的竹子。

一喜。

中国士大夫最喜欢竹子了。

虚心,有节。象征谦虚礼让,气节高尚。

喜欢吃红烧肉的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莫非法国艺术家来中国留过学?

外国园林中很少种竹。在美国,一华人朋友家种了竹子,竹笋通过竹鞭在邻居花园里窜了出来。邻居告上法庭,说竹子是侵害性植物。

在中国,如邻居送我竹笋,我还要谢谢他们哩!

他们在看什么?

一头金发和对岸红花遥相呼应,在满目绿色中平添了几分色彩。

一泓清水,

几许倒影。

莲花,又是高洁之物。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已在慨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未曾想,在北非,同者有人。

我又一惊。

周敦颐在北非有知音啊!

铺天盖地的绿中,有一方莲池透气。

仔细看,密林中也有摄影爱好者将镜头对着这边呢!

没有红地毯,

胜似红地毯。

像紫色,

像雪青,

像宝蓝,

别具一格的“马若雷勒蓝”终于大规模登场。

不要忘了,马若雷勒是水彩画家,什么颜色调不出来?

他的蓝色与众不同,人称“马若雷勒蓝”。

黄和蓝,

反差色,

大胆地用,

要的就是强烈的刺激。

小小花园,

到处是景。

我在你的镜头里,

你在我的镜头里。

1919年,法国画家马若雷勒因心脏病,来法属摩洛哥疗养。

1924年,他在马拉喀什郊外买了一块地,开始打造修身养性的世外桃源

1947,花园对外开放。

1962马若雷勒离世。

之后因缺少管理,花园渐渐荒芜。

1980年,伊夫圣罗兰买下花园。

2000年,他和同性恋人博格一起修复花园,重排供水系统,并增加200多种花卉植物。

伊夫圣罗兰是著名的时装设计师。

看看他设计的遮阳篷,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老外也有这手倒茶的绝技?

再一惊。

桌上壶杯,从造型到颜色,都很像中国的紫砂茶具。

外国花园流行中国风?

今天给我太多的惊喜了。

花裤子,花裙子,

再夸张的造型,

再艳丽的色彩,

在这里都不稀奇。

稀奇的是“马若雷勒蓝”,

出了这个园子,就见不到如此纯正的颜色了。

伊夫圣罗兰有忧郁症,只有在这个花园里,心情才能平静。

他对花园的喜爱,若痴若狂。

他的骨灰留在了这个花园。

墓碑别出心裁,竖着一根罗马柱。是他生前的收藏品吗?

12英亩的面积不算大,但拍照要花费时间。

50分钟,给我们游览的时间太短了。

连里面的博物馆也没有时间看,可惜了。

出了园门,意犹未尽。

看到一组吹鼓手的雕塑,土得可爱,很想买下。

但这么大,怎么带呢?

算了。

古色古香的马车,

没时间乘了。

要表现马的高大,

须蹲下来拍。

老式马车,

还是蛮有味道的。

下次有时间再乘吧。

咦!马都戴着眼罩,

拖车不用看路吗?

皮做的,好看点,

但还是眼罩啊!

摩洛哥马拉喀什,

一个摩托车和马车并存的世界。

如要看海上游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