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帝王陵的首次全景展现 ——《陕西帝王陵墓志》出版

 星河岁月 2021-02-19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古代长期的政治中心之所在。自西周建立至唐灭亡的近两千年间,先后有14个王朝在陕西建都。按照“陵随都移”的规律,帝王陵是古代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城在陕西,帝王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归宿地陵墓修在陕西。因此陕西有80余座帝王陵,被称为“东方帝王谷”,比著名的“埃及帝王谷”的数量还多,属世界第一帝王谷。这里位于诞生人类文明的北纬34度线,作为人类文明中唯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发祥地,埋藏着这一伟大文明的基因密码。因此历史上的周、秦、汉、隋、唐既为陕西创造了辉煌的地上文化,同样也为陕西创造了辉煌的地下文化。

陕西又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辉煌的地方,既出现了传说时期的黄帝、炎帝这样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也涌现了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汉武帝、汉宣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

俗语云:“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这充分反映出陕西帝王陵的影响之大。 这众多的帝王陵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黄帝陵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陵,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来到这里表达祭祀与敬仰。1987年,秦始皇陵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地下埋藏成为中国第一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单位之一。还有29座汉唐帝陵像金字塔一样迄今巍然屹立在渭河南北的高原上,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

古代帝王陵墓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要求营建的,帝王陵地上、地下宫殿中随葬品应有尽有,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尽管由于古代社会所发生的众多战乱、自然灾害等各种原因,地上与地宫中的文物大多被盗掘,地面上雄伟建筑也大多荡然无存,但是通过考古勘探与发掘,陕西古代帝王陵仍然为复原中国古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

经过五年的精心打磨,由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与西北大学联合编纂的《陕西帝王陵墓志》于2017年10月出版,该志首次从墓主生平、营建始末、遗物遗迹、研究现状、保护状况等方面,准确、系统地收集整理了从史前时期到明代陕西的82座帝王陵的陵墓资料,全面展示了陕西帝王陵墓的历史和现状。

陕西古代帝王陵究竟有多少座?民间有七十二陵之说。本书所记载的,除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陵外,经田野调查能基本确定的有44 座,即春秋战国时代的秦景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6陵;秦朝秦始皇、秦二世2陵;西汉11个皇帝陵;十六国至北朝时前秦苻坚、大夏赫连勃勃、西魏元宝炬、北周武帝宇文邕、北周静帝宇文阐各1陵;隋代文帝杨坚泰陵、隋恭帝庄陵;唐18个帝陵。还有虽未确定墓冢,但经多方面考察确认应葬在陕西的,有西周13位帝王中的7位,秦23位秦公,前秦的高祖苻健,后秦的太祖姚苌和高祖姚兴,北魏的孝武帝元修,西魏的恭帝元廓,北周的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和宣帝宇文赟,共计38位。以上合计82座帝王陵。目前已正式发掘或局部试掘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秦公一号陵墓;秦代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青铜水禽坑等;西汉阳陵阙址、丛葬坑、礼制建筑遗址,茂陵陪葬坑,杜陵陵园遗址等;北周武帝孝陵;唐代的乾陵羡道、三出阙遗址、陪葬墓,昭陵的陪葬坑等,让皇帝惠陵、唐僖宗李儇靖陵等。

纵观陕西帝王陵的发展演变,有以下几点特征较为突出:

1. 在中国帝王陵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不但创立了一套皇帝制度,而且也建立了一套陵墓制度,并且大多被后代所继承。

2. 历史上盛世时期的帝王陵多,文化遗存众多。由于周秦汉唐繁荣时期的都城都在陕西,因而强盛时期的帝王陵众多,陪葬品极为丰厚,为陕西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遗产,也有精神遗产。

3.“ 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仪。帝王陵墓的建设是以生前的宏伟宫殿和都城为示范进行修建的。统治阶级生前享受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权,死后也同样如此,生前所有的或者希望得到的,在帝王陵园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若都邑”成为陵园建筑遵循的模式。秦汉隋唐的帝王陵建设都是如此。

4. 数量众多。陕西是中国历史上都城最多的省份,先后有14个王朝建都在陕西,按照“陵随都移”的规律,当时的帝王陵墓均在陕西,已经确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帝王陵达82座,特别是秦始皇陵、汉唐帝陵的影响非常大。

5. 规模庞大。陕西的众多帝王陵从目前的勘探和调查来看,陵墓规模都是比较大的,这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产物,是地上世界的真实反映。在帝王陵园中,除陵以外,还筑有“寝”,“寝”是为死者的灵魂饮食起居而设,当时人们迷信死者灵魂就在墓室之中。秦始皇、汉武帝的陵墓面积达60平方公里,唐太宗昭陵面积达200平方公里。不管是封土为陵还是以山为陵,都显得非常壮观。

6. 实行厚葬。在陕西建都的朝代多是中国古代的盛世时期,又是古代厚葬盛行的时期,尤其是西周、秦、西汉、隋、唐几个朝代。因此墓葬中的陪葬品数量多、质量高。秦始皇陵已经发现的陪葬坑与陪葬墓达到600余处,汉武帝茂陵目前发现的外藏坑就达401个。秦始皇陵陪葬坑已经出土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青铜之冠—铜车马”、石铠甲、百戏俑、青铜水禽等高质量的文物。汉景帝阳陵处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陶俑陶马、青铜器,汉武帝茂陵出土了鎏金铜马、国宝级的文物石刻作品。尽管唐代皇帝在临终遗言中都讲到陵墓修建、丧葬观念要节俭,但是继承者均未按照遗言办理,而是大操大办。唐代帝陵的大型石刻、壁画等等,无不表现出把当时繁华的地上搬到了地下。最精彩的地下宫殿还没有打开,里面的金银财宝将不胜枚举。只有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帝王墓葬稍微节俭一些,地面上的封土或者较小、或者没有,这与当时提倡的薄葬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有关。

7. 先秦至西汉,陵园和墓向一般坐西朝东,从西汉末年开始,经过十六国北朝、隋唐时则坐北朝南。这一变化的出现是受到当时丧葬习俗和都城形制的影响。

8. 我国早期的墓葬地面之上既无封土和坟丘,也无树木或标志。从战国时期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后来君主都以封土大小、高低来显示墓主的等级,因此其墓封土愈修愈大,其高大之状犹如山陵,而陵又有崇高的意思,所以在战国中期以后,君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到秦始皇时更称“陵”为“山”,名为“丽山”。从汉文帝开始出现了“以山为陵”。唐代关中的18座帝陵中的14座“以山为陵”,气势更为高大。

9. 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墓,王与后同葬在一个陵园中,但是在不同的墓穴中。到了唐代则多为同穴而葬。

10. 帝王陵的选址均讲究风水,均修建在地形高敞和环境优越的地方。风水的字面含义是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引申义是对优越吉祥环境的勘查与选择。早在先秦时期,基于古人对环境的认知与选择以及早期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思想的形成,丧葬风水思想已开始萌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丧葬风水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帝王们对墓葬选址的要求更高。

陕西的帝王陵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水准,也充分反映了古代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很好的保护与利用。《陕西帝王陵墓志》的出版,必将对陕西帝陵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助力陕西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建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