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悠悠】高颉‖母亲河的哺乳

 纪实纵横 2021-02-19

作者简介

高颉,女,汉族,60后,生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德岭山。大学专科学历,曾任教师。自幼爱好文学,偏重于散文与诗歌的创作。曾在《草原》《巴彦淖尔报》《花地》《风流》《河套文学》《内蒙古教育》《黄河晚报》《草原歌声》等区內外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等近二百篇。从2013年开始致力于国学学习,走上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开展国学讲座近40场,撰写国学讲稿3万多字。2015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评为《党的创新理论》优秀宣讲员。


往事悠悠


母亲河的哺乳




高颉



拜读了张志国老师的《“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探源》一文,不禁感慨万千,百感交集,也忆起了一些往事。

文中写道:河套为近西北之一大米粮川,其农业品为近西北之冠,所谓天下黄河富一套,既在于能利其灌溉而又少泛滥之害也。乌加河行其北,大河行其南,东西衔接适成一环形,凿渠于大河,尾闾通乌加河而归诸大河则千里河套,皆成沃野,且以土地平旷,尤利渠行的地形地势以及“乌加河行其北,大河行其南”即引水便利,两方面说明“河套之所以独富”的原因。

读到这段话,我首先想到了我的家乡四义堂早年被黄河润泽,人民逐渐富裕起来的往事。说实话,从地形上讲,四义堂不能列入河套之内。四义堂地处阴山中段的乌不浪口正南九里地,属高台梁地区。长年受风沙与山洪的侵袭,年降水量很少。耕地根本浇不上黄河水。听老人们讲,1964年以前,全大队一千多口人,耕地仅有几千亩,那时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差,农牧业都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除了靠天吃饭外,全凭村子以东的战壕下来的山水掘口归划浇地。我曾问老人们那时主要种什么、吃什么,我妈说:“种的高粱多,因为高粱耐旱,种麦子是少数,种在地上吃在天上,产量也太低。我们每年秋天就去大树圪坝和河南(乌加河南)用高粱换些麦子吃,那时,你大兄弟刚断奶,一饿了就哭,好歹不吃高粱饼,成天哭的半切五寸地说:不吃刀粱,(高粱)不吃刀粱”……

全村人的生活水平差不多都这样。1964年开春,村党支部与旗党委决定挖渠,建立扬水站,引黄河水浇地。

于是,村里的男劳力都在胡德荣书记的带领下走民工挖渠去了。从以西南二十多里地的人民渠的军事闸开挖引水渠至全大队村南的沙梁里,再挖毛渠进地,直至夏天,四义堂全大队的引水渠靠简陋的劳动工具肩挑手铲挖成了,又开始建立扬水站。由于四义堂地势高,渠需要越挖越深,有一丈多宽,二丈余深,直至见出了地下水,那时,人们穷的都穿不起个水靴,都是布鞋站在春寒的泥水里。头上冒汗,脚下泡水,我父亲也参加了挖渠,回来落下了腰腿疼的病。我母亲说:“你就不能拼对点?”我父亲说:“老胡大(胡书记)和我们顶一把二的干,大家能好意思少干?”。

一直到夏天,渠挖成了,旗里支持了扬水设备,扬水站建成了,水位提高了整整8米,黄河水哗啦啦地流进了全大队南圪坝的地里。我妈说:“从1965”年开始,四义堂年年是麦子大丰收,人们开始饱吃白面了……“。

我依稀记得,那个年代里,村里常去讨吃要饭的,一见讨吃子进院,我妈就说:“赶快去凉房给挖上一碗白面”。农闲时,我妈领上我和大弟去邻家窜门,见有院里讨吃的来,邻家大娘就喊:“鲜鲜,赶快去凉房给讨吃子“坎”上一碗白面……”。

那时的白瓷碗,说不大也不小,但四义堂人自己吃饱了,却一点也不小气。

有了黄河水,四义堂的种植结构就开始大变,全大队人的干劲十足,不断的拓展沙梁与村后的土地,以种植小麦为主,高粱、谷子、糜子等种植为少数,高粱已成了牛马羊驴骡的主食,所以,牧业也加快了发展的脚步。四义堂地片大,阴山以南的戈壁滩成了天然的大牧场。遇上一年雨水好,牛马羊驴骡们在野外吃的是纯绿色的拧条、沙葱、马兰草等,回到饲养院里吃的是高粱、黄豆、谷草等。

自从全大队的耕地浇上了黄河水,四个小队就都开始有了几百亩大的瓜园菜园。瓜地开园了,队里就开始通知社员:分瓜了,分瓜了……家里吃完了菜,大人们就打发我们娃娃们挎上箩筐去称菜,那时拿菜不用现钱,年底扣工分。冬天杀牛羊时,家家户户按人口分的是活羊,人口多的能分五六只羊,杀羊后,队里收回皮子,称过羊肉,下水让社员白吃,牛羊肉也是扣工分。

自从有了黄河水,四义堂四队好几年能连住一个工分分一块钱的红,那时的一元钱可是个大钱啊。分一块钱红的村庄,当时在全国也是少数,甚至没有。

那时,大人们很是发自内心地感慨:四义堂真是个好地方啊,如果谁家闺女外嫁,真是错打了主意……

村里常有讨吃要饭的外地人,有许多人去了就不舍得走了,也有许多拉家带口的,村里人看见可怜,就把自家闲置的土房借给让住下了。刚去因为没户口没地,分不上口粮,除了三邻四居支助外,就在大集体的地里捡麦子、捡土豆、捡萝卜等,反正一年下来也饿不起。慢慢地,就下户了,盖房了,成了四义堂的人了。

队里每年夏收完麦子,再耕过地,种上白菜,蔓菁,秋天成熟了,就给社员分的吃,白菜腌酸菜,蔓菁煮的喂猪。所以四义堂人爱说个:“割了麦子种菜,甚事不害”。

说一千,道一万,是黄河水让四义堂人饱吃了白面瓜菜肉,再加快了走上更加富裕的道路。七十年代初期,盟里的钻进队去四义堂村东的战壕东南面的戈壁滩上打了第一眼机井。

由于土地面积的不断扩大,戈壁滩的大量开发,黄河水有点“供不应求”了,四义堂人开始打机井取用地下水了,现在,家家吃的是政府统一给安的自来水,全大队的土地都上了滴水灌溉设施,四义堂人早已走上了由小富到小康到更强的新时代道路。

 1975年冬天,全盟挖排干,四义堂人二话不说,首当其冲,听从号令。因为自己都吃喝过黄河水。

所以,对于“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我们全家与家乡人民是有深深的感受的。

当张老师在文章中写旧中国的黄河之害时写道:“其澎湃汪洋之势,纵横冲决”,“历数千年而未有穷期”。并列举了历朝历代黄河决口成灾的历史事实,自三代以至清朝末期,有记载的黄河决口就有约60次之多,而每次成灾的时间,少则一两年,多则二三十年。

看到这里,禁不住又让我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又顿时忆起三十多年前的讲课往事。

 1988年秋天,我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临河五中当教师,我教初一四个班的地理课。当我讲到“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句话时,心里不免生出了骄傲的情绪,于是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家乡门前的黄河。我当时想,这句话,面时讲台下几十个十四五岁的初中生,如果一语带过,他们肯定是一头雾水,朦朦懂懂,老师也省事。但如果每个当教师的都这样,就违背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最起码的道德责任,我虽然年青,无多少教学经验,但也不能不负责任地教学生,误人子弟。

于是,我就深有感情地用这句话讲起了黄河的变迁。

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了中国地图的大致轮廓,然后用彩色粉笔画出了黄河的全图,并标明了两岸流经的省市自治区,把我们的河套地区再用蓝色粉笔描出来:河套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这是由于几千年来黄河河道迁移频繁,淤积而成的后套平原。土地肥沃,草木繁茂,水利方便,农牧兼益之故。早在清代,入套的农民即由黄河开渠引水,灌溉农田。古往今来,滋养了河套人民,灾害很少。但在旧社会,黄河所流经的地方,总是出现灾害,有许多地方被称为“黄泛区”,至使人民水深火热,颠沛流离,苦难深重。最可恨的还有,在抗日战争中,蒋介石不顾人民死活,在河南的花园口命令部队炸开了黄河大坝,至使几百万中原人民死伤无数,无家可归……但,这指的是在旧中国旧社会的现象。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党和政府特别重视黄河的治理,再无一起悲剧发生,人民再无受害,从“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变成了黄河百利,唯富人民的母亲河。并先后在黄河沿途上陆续修建了许多个水利枢纽工程、水电站、水库等。从西向东,光青海省就有近十个水电站,甘肃省有八个水电站,宁夏也有好几个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中的青铜峡水电枢纽工程我去过。还有咱们家乡磴口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即出了名的拦河闸。我把所有的水电站与枢纽工程水库都在黄河的图上用彩笔标出来,当我讲到河南的三门峡水利大坝工程时,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朗读了贺敬之的名诗《山门峡歌》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

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

门前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呵,千万载,

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

黄水吞金釵。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一一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

  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

  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呵,何时来?……

  一一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

 社会主义一一我们来!

 一语“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讲了整整一节课,台下的学生听的如痴如醉,屏息静声。我想,我不光传授给他们的是地理知识,而是更好地抓住了时机,对学生进行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时光匆匆,现在的我已经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青教师到了耳顺之年了,走下了讲台,退休了。但回忆起来,我对得起自己的教书时代。

今读张志国老师的文章,又百感交集:张老师的历史考证与全面论述,又让我增加了不少知识,并对黄河与祖国产生了更深的热爱与感恩。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感恩日夜哺育我们的母亲河!

现在的河套家乡,又有了名副其实的“天賦河套”品牌,许多产品已经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家乡会像一艘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腾飞起来……

 望三门,门不在,

 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

  “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

  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

  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

  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

  湖水映光彩一一

  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

  春光任你来,

  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

  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

  无限青春向未来!

  谨以此文献给我勤劳的家乡人民,献给母亲河,献给伟大的祖国!

  致敬张志国老师!    




编辑 孙传海







投稿注意事项

1.所投文章必须是没有在其他平台上发表过的非虚构的原创作品,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可连载。

   2.作品内容不得涉及政治敏感话题,不得泄露国家机密,不得侵犯个人隐私,不得涉及任何法律法规所禁止的内容,文责自负。

  3.本平台实施赞赏稿费制,没有赞赏就没有稿费。如有赞赏,将作品获得赞赏金额的70%作为稿费但赞赏金额在20元以下的不予发放。稿费将在文章发表一周之后以红包形式发给作者,发放稿费之后再获得的赞赏将不再发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