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胶莱河而得名的胶莱街道,位于胶即平高四地交汇处

 胶东故事会 2021-02-19
看到“胶莱”这个词,很多朋友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胶莱河。作为狭义上“胶东”的地理分界线,胶莱河也广为人知。
实际上,在如今的地名概念当中,“胶莱”一词除了指胶莱河之外,还可以指代一个“镇街”,它就是青岛胶州市北部的“胶莱街道”。要说起来,这个镇街的名字其实也是因为“胶莱河”而得名。

众所周知,胶莱河可以分为南北两段,北胶莱河的前身是古代的“胶河”(胶水),而南胶莱河则是后来开凿的人工河,民间一般称之为“运粮河”。根据《青岛市志》的记载,南北胶莱河以平度市姚家分水岭为界,北流入渤海莱州湾的为北胶莱河;南流入黄海胶州湾的为南胶莱河。

(胶莱街道/镇的位置示意)
按此分界,现在胶州市境内的河段属南胶莱河,而胶莱街道也就是以此得名的。在地图上看,南胶莱河自胶莱街道的刘家花园处流入胶州市,自北向南贯穿胶莱街道的辖区,然后流入胶东街道,再于前店口村南(距离胶东国际机场不远)穿胶济铁路汇入大沽河中。

(南胶莱河的一段)

胶莱街道,不仅名字特殊,其地理区位也相当关键。它位于胶州、即墨、平度、高密四县市区的交汇处(即墨在东,平度在北,高密在西,胶州城在南),沈海、青银两条高速在境内交汇,胶济铁路、济青高铁从境内途径,南胶莱河、引黄济青干渠和大沽河也纵横境内。因此,这里可谓胶东半岛南部的一处“咽喉”地带。
“胶莱”作为河流的名称,古已有之。但作为区划的概念,只是近现代才出现。根据《胶州市志》的记载,清代此处属利涉乡,并无“胶莱”的称谓。一直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战时背景下设立的“胶高县”,曾设立过一个“胶莱区”,不过持续时间很短。“胶莱”真正开始作为稳定的区划概念,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
《胶州市志》载:“1958年9月成立燎原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为胶莱人民公社。”当时的胶莱公社,共管辖66个生产大队。其辖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北王珠镇,驻地也就在北王珠村。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公社改为乡镇。胶莱公社撤销之后,新设立的乡镇因驻地在北王珠村,就更名为“北王珠镇”。但胶莱公社毕竟延续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很多当地人仍习惯“胶莱”的称呼。再加上“胶莱”一词比之“北王珠”更显大气,因此,在2003年4月,北王珠镇又更名为胶莱镇。

此后在2012年,胶莱镇与马店镇合并为新的胶莱镇,“胶莱镇”的面积也扩大不少,前面提到的沈海高速和青银高速的交汇处,就在原马店镇境内,而如今则属于“胶莱”。2019年,胶莱镇又撤镇设街,改为“胶莱街道”。以上大致就是胶莱街道的沿革历史。
笔者之前在参观南胶莱河时,曾路过“胶莱镇”。当时就有这样一个印象:南胶莱河不大(河道不如北胶莱河宽),胶莱镇不小。而当地的镇容村貌,看着也挺不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