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李金梅-《潜心言语》读后感
2021-02-19 | 阅:  转:  |  分享 
  
读《潜心言语》———语文素养三部曲教育专著有感昆明龙泉育才学校李金梅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实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追求教
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提高校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读了云南省呈贡区名师工作室创始人李小仙老师的教育专
著《潜心言语》这本书以后我收获非常大,她认为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是:大容量的课堂,丰厚的课外阅读,无处不在的习作训练。简称
“语文素养三部曲”。李小仙老师的研究成果”语文素养三部曲——“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丰厚的课外阅读”,“无处不在的习作训练”,可
谓抓到了语文教育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能育出那语文的一树繁花!爱读书,爱思考的李老师用她智慧的大脑,独到的目光,敏锐的直觉
,带领我们找到了研究的方向。在阅读李小仙老师的教育专著《潜心言语》时我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这本书我一共读了三遍,现在将三
遍所读的感受和收获与大家分享。收获一:如何实现大容量的课堂教学读着李小仙老师的三部曲之一,有节奏,有灵魂的大容量课堂教学课例,
我能听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响。教学实践表明:单调缓慢的课堂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容易走神,达不到课堂教学的最高效。课堂四
十分钟的时间非常有限,一分一秒也不能浪费。因此语文老师要保证语文课堂厚实丰满,要以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让学生的大脑全速运转,以环环
相扣的教学,吸引学生步步紧随,以紧锣密鼓式的听、说、读、写、思训练,让学生无暇去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在书中李小仙老师告诉我们可以从三
个层次实现课堂的大容量:第一是保底教学。以一篇课文为例,在规定课时内,必须完成最基本的课时目标,上完当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词,
课后题必须完成,不能另找时间再补习生字词及单独讲解课后题。第二带给学生文化的享受,提升课的境界。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定,目标的设定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我从中领悟到:语文课,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基础,是必须落实的,
但语文课不能止于此,因为文章的精彩在于文学赏析,语文世界的美好在于文化的感染。教师用心用情地解读文本,通过课堂将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
受传递出来,再与学生独特的领悟相碰撞,这样学生才会爱上语文,老师才会提升课的境界。第三是课的延申,一篇带多篇。语文书只是范本,课文
可以延申出去的内容还很多。比如:学习《三顾茅庐》引出阅读《三国演义》,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引出阅读《水浒传》,一篇带多篇的教学形
式,实现了从预学到导学,再到延学。一篇带多篇的大容量阅读,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将语文书读得更加厚实。在书中,李小仙老师从五个不同的方
面,向我们诠释了如何实现大容量的课堂教学,分别是“情感喧腾大容量”,“第一课时大容量”,“说理文章大容量”,“名著名篇大容量”,“
古典诗词大容量”。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课时大容量”课堂教学的教法,李老师在书中谈到:高效课堂从第一课时开始,言语训练,从第一
课时开始。唯有第一课时的大容量教学,才能赢得第二课时的拓展空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的学习大多需要两课时才能完成。第一课
时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理解课文的必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最佳时期。通过阅读李小仙老师的书籍以后,对于大容量课堂的教学实施
我有了方向,第一,目标的定位与内容安排。不同的年级第一课时字词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不同的文体,第一课时教学切入文本的方式不同;不同的
学生,第一课时安排的教学强度不同;不同的老师,第一课时上出不同的风格。1、第一课时,必须完成一个基本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
第一课时可以这样权衡课的内容:一是突出重点的基础知识教学切忌面面俱到,二是合理取舍,完成一部分精读任务。就是教在学生自需要的点上学
生一看便会,一看便知的内容老师不必花时间去教,而是去教学生易错,不懂的内容,例如:生字词教学,音易错,就只强调读音,字难写,就只分
析字形,意思难懂就只理解意思。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才具有真正的实效性。对于中高段年纪的课文,承载的内容较多,还应该进行部分内容的精读
感悟。3、第一课时,需要特别关注“循序渐进”和“整体感知”字词句篇,要环环相扣,步步紧随,教学中只有精打细算,由浅入深,短短四十分
钟才会卓有成效。第二,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培养、情感审美的关系。语文承载着文化,蕴含着感情,附着着智慧。语文课要上出数学的逻辑,教师
的教学环环相扣,逻辑紧密,处处体现思维的存在,学生只有思考的时间,没有分神的空闲,因此,由思维训练的语文课才是高效的课。第三,模拟
构架,四部教学。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李小仙老师构建了四步教学模式,1、开课质疑,问题导学;2、初读感知,整体把握;3部分精读,细细品
味;4、深思留悬,顺势待续。当然,我也知道第一课时的教学,没有可以套用的、固定不变的模式,唯有高效是唯一不变的追求。我沉浸在李小仙
老师第一课时大容量的的课例《哪吒闹海》中久久回味不已。她在课堂教学中,从音形到字词句,追求实实在在的读写训练;从课题质疑到概括内容
,追求不漏痕迹的环节设计;从重点内容到方法,追求以读代讲的最佳效果;从效果反馈到关注学生,追求大道至简的教育智慧。千帆过尽,我终于
明白,关注学生,语文便有了力量。语文课堂洗尽铅华,真实、朴实、扎实才是根本。坚守着实实在在的读写训练,不忘语文语言思维的培养,语文
教学才能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只要教师心里始终装着学生,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就会彰显出大道至简的智慧。收获二:丰厚的课外阅读李小仙
老师领着她的团队,为孩子们编写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系列校本阅读教材。“娃娃乐”“小脚丫”“朵儿文选”......这一本本既有实用性
,又有情趣性和审美性的阅读材料中,渗透着老师们对学生的浓浓爱意,也渗透着老师们先进的理念,高超的智慧。引领着学生走出那一本语文书,
那一本数学书,走出机械,走出麻木,走到经典和高尚面前,让学生走进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海阔天空,让孩子们的生命多一份感动,多一方净土
。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上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既是课程标准在
阅读方面对老师们提出的建议,也是每位语文老师终身追求的目标。在书中,李小仙老师利用一个个课例告诉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班集体阅读,她
给我们的方法是,老师规定集体阅读书目和时限,学生采取“小蚂蚁搬家”推进式的阅读。如:每天固定阅读的页数,边读边勾画批注,每周完成一
次读书笔记,举办班级读书交流会,写成一篇完整有质量的读后感,最后选取优秀读后感在班内宣读表扬,强化读书效果。李老师还教给我们如何去
开发与运用小学语文校本阅读教材,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认知进行开发,如:一年级:儿歌;二年级:诗歌;三年级诗词;四年级三字经,五年级;弟
子规;六年级;千字文。我们要在开发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巧用校本教材,有效开展课外阅读。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课外阅读对学
生的滋养是一辈子的,我们要有计划地引领学生阅读适合他们的文学作品。收获三无处不在的习作训练俗话说:学好语文,一靠读,二靠写。写
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中要坚持无处不在的习作训练。“无处不在的习作训练”更是体现了李小仙老师为学生打造“立身之器”的良苦用心。在“习作教学流程初探中
”看似繁琐的五个流程,却有其科学严谨的体系。但又实实在在的苦了老师,益了学生。李小仙老师认为,具体的指导永远比抽象的要求更重要,教
师要把习作课分为若干流程,对每个流程进行细致的指导,严格的训练。流程一:习作前的准备。习作课前的观察和体验,为学生积攒了写的表象,
即”实实在在的“米”,有米下锅,学生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流程二:习作课上的指导。习作教学的第一课时,要完成“让学生习得作法”的目标
。具体做法是:1情景引入,学习范文。归纳写法。2、整理思绪,选定对象。3、组织材料,完成习作。要引导学生思考,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列提纲再组织语言。流程三:第一次批改与讲评。第一次批改要细之又细,“一对一指导”教师的评语要讲艺术性、技巧性、鼓励性、
向导性。第一次讲评指导,要选择写得好的具有代表性的习作边评边说,边指导修改供学生”鉴往知改”。流程四:当堂修改,完成第二次作文。流
程五:第二次批改,交流分享。第二次批改的作文采用浏览批阅和交叉批阅的方法,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就要做到,不仅会写文章,会改文章,还会
鉴赏文章。李小仙老师的一篇篇经典课例《给卡通人物编故事》《学习写参观和游记》......令我如沐春风,受益匪浅,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曾感言:“只要老师用心,一切都能与作文联系起来”。李小仙老师为学生开展许各种各样的活动,美食分享,儿童节游园,学校活动中的大课间,
运动会,献爱心,语文课上的猜字谜,科学课上的造房子,劳动课上的插花,体育课上的拔河,篮球赛,生活中的钓鱼岛事件......,这些都
为孩子们的习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只有舍得花时间,花精力,作文才能“磨”出成效,才能实现学生习作水平的步步高升。李老师巧妙的课堂教学
流程,精美的课堂语言,无不震撼着我。读完李小仙老师的书,我想到了我的学生。让他们热爱语文,喜爱阅读,乐于写作,是我竭尽所能希望看到
的景象。我觉得喜欢文学阅读的人,更懂人情冷暖,更有生命的气息是迎接一个个机遇挑战的必备条件。读完李小仙老师的书,我也想到了我的儿子
。身为语文老师的妈妈,我也在努力把启蒙教育阶段必读,必备的文学经典作品在平时的生活中引领他去积淀。我希望将来的他有思想,有感情。我还想想到了我自己,在工作和生活的忙碌中,我读书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感觉自己长时间“负支出”,知识在一点一点的耗尽。遥想求学年代的自己,攒钱买书,废寝忘食地读书,那种好学的劲儿冲破的时间和经济的阻碍,所以读书的背后更需要坚持,教者笔耕不缀,方能硕果累累,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我将会坚持不懈的读万卷书,在书中汲取营养,以此来提高我的教学水平,丰富我的知识,丰富我的精神和情感。
献花(0)
+1
(本文系xiaoxi04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