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水桃花色 星桥宝带名

 苏迷 2021-02-19
《苏州日报》2021年02月19日 A03版

  □苏报驻吴中区记者 陆宇其

  过了石湖,大运河一路向东,在鳌背连云般的宝带桥畔转头向南,畅流吴中大地。

  循着运河的“脚步”探访古桥,明人袁袠口中,她“分野表三吴,星桥控五湖”;“虹垂环锁云低岸,烟冻长堤水拍桥”清代诗人顾嗣协泊舟桥旁,感其景壮阔而歌;上世纪50年代,苏州诗人周瘦鹃得知她“重获新生”,作诗赞曰“郎情妾意谁堪比,不断连环宝带桥”。

  苏州城南,玉带浮水。挽舟破浪,运河启盛。

  历经千年,饱经风霜的宝带桥依然静卧运河之畔,以曼妙妩媚的身姿成为吴中一大胜景;涛声依旧,为古老的石桥留下了风雨兼程的深沉印记,也让江南文化在水光船影间,有了生生不息的表达。

  以桥代堤 建起“挽舟道”沟通漕运

  宝带桥位于苏州城南古运河西岸,跨锁澹台湖东口,一度是吴地最重要的水口津梁。桥身用花岗石间以武康石、青石砌筑,长度超过300米,有着多达53孔的连缀,势如长虹卧波,空灵剔透,被乾隆称为“吴中第一桥”。而在宝带桥曼妙身姿的背后,折射的是古人对漕运的重视。

  苏湖熟,天下足。从春秋时期起,随着历代统治者不断开凿运河,太湖流域密布的水网得到了更好的沟通,本就富庶的苏州,也逐渐成为“一郡丰收,可供数郡食用”的粮仓。而载着粮食北上的漕运船只,动力除了风帆外,就主要依靠航道两旁的纤夫背纤而行。

  在唐代建桥以前,人们只能通过填土作堤的方式连结两岸,“以为挽舟之路”(《吴县志》)。可这样一来,就切断了太湖水入海的一条重要通道,因此以桥代堤势在必行。令地方官员烦恼的是,作为运河漕运的必经之路,于此处修建一座陡而高的石拱桥也不利于纤夫的拉纤。

  经专家考证,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间,时任苏州刺史王仲舒“鬻所束宝带,以助工费”,在这个宽约三四百米的湍急水口处建起了这座多孔连缀、具玉带浮水之姿的宝带桥——其跨拱小、多孔、狭长而平坦的桥形对身背沉重纤绳的纤夫来说非常“友好”,同时也解决了水流和陆路争道的问题,对当地民生多有裨益。

  匠心凝聚 桥体设计多有独到之处

  唐代兴建的宝带桥几经兴废。如今所见,已基本是明正统七年(1442)工部右侍郎周忱巡抚江南诸府时再度重建后的样子。从那时算起,宝带桥在湍急的湖口已屹立500多个春秋,桥体在设计与建造上也有诸多独到之处。

  宝带桥南北两端起始于澹台湖两岸巨大的桥台,52座桥墩屹立水中,支撑着桥体各孔。建桥者没有直接在江南松软的淤泥里砌筑宽而庞大的实体墩,因为这样势必费工耗料,还增加墩身自重,不仅对地基不利,还会有碍于洪峰到来时水流的宣泄。

  为了增加桥墩的可靠性,工匠们在河底密密麻麻地打下木桩,在木桩顶部安置基石、安放桥墩——这样的“柔性墩”技术将拱券石的下端嵌在墩上预留的沟槽里,一步步将上部结构的重量传到木桩密植的地基上,让桥体在水流长时间的冲刷下“安之若素”。

  但“柔性墩”也有弊端——一孔受力,波及全桥,在极端情况下,一孔塌毁,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全桥尽毁。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尽可能减少倒坍的孔数,桥的建造者有意采用“制动墩”技术,将北起第二十七个桥墩修得比其他各墩更“强壮结实”。

  这样的“制动墩”技术曾在清末避免了一次巨大的人为破坏。当时,英国人戈登率领洋枪队进攻驻守在苏州的太平军,为了便于汽艇航行,洋枪队悍然拆毁了宝带桥最大的一孔,导致了北部二十七孔全部坍塌,但南部二十六孔却因“制动墩”的存在未受波及、幸免于难。

  着力保护 运河侧畔再现长虹卧波

  抗日战争时期,宝带桥南端第三至第五孔被侵华日军炸毁,桥体也在战争中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市人民政府于1956年春夏开启了对这座百年古桥的修复工程。在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指导下,二十多位熟练的金山石匠在澹台湖边精心施工三个多月,才让宝带桥恢复了旧日模样。

  1971年,为了改善苏浙两地间公路交通,一座九孔连缀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在宝带桥一侧建起——新老两桥骈卧于澹台湖口。该桥在斜港大桥建起前为宝带桥承担了汽车通行的重任,直至本世纪初才被拆除。

  部分宝带桥的老照片显示,桥上还曾立有11根通讯电杆。该线路是当时苏浙直通北京的通讯干线,高耸的电杆会因风摇晃而对古老的桥体造成一定损伤。因此,1986年纪念苏州建城2500周年时,经市政府出面协调,这批电杆被拔除,进一步恢复了古桥原有风貌。

  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地处船来船往的运河旁,宝带桥免不了成了一些水上交通事故的“受害者”。仅2001年以来,桥体就受到过18次大吨位船舶的撞击,进行过25次加固抢险。为了在夜间或迷雾天气里更好地保护桥体,吴中区文物保护部门在桥侧安装了航标塔、水下防护堤和防浪带,这样一套现代化的“护身装备”也让古桥在运河侧畔再展风华。

  勾勒运河“最美弯角”

  城南街道打造44万平方米滨水景观休闲区

  苏报讯(驻吴中区记者 陆宇其)以“桥”串珠、以点带面,提高区域景观空间承载力,进而提升吴中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品位。随着宝带桥入选“运河十景”,其所在的宝带桥—澹台湖核心展示园也成了更多市民前来“打卡”古桥、亲近自然的目的地。

  该展示园位于吴中区中心城区核心地带,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带桥就位于园区东侧,大运河也在这里转向南流,将这片超过44万平方米的景区温柔地揽入臂弯。

  作为大运河生态休闲带建设的东部最重要节点,宝带桥—澹台湖核心展示园以宝带桥为文化原点,着力打造集旅游文化、生活、商贸于一体的澹台湖城市滨水区。吴中经开区城南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园区总体按照“一带、两湖、四区”的布局结构进行规划,“一带”是运河风光带,“两湖”即大澹台湖和小澹台湖,“四区”包括入口商业区、滨水休闲区、遗址文化区、运河滨水区。目前,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了规范化建设。

  为开展特色化挖掘,城南街道将聚焦古桥,广泛收集整理老吴县历史、宝带桥及周边文化遗产资源,以“宝带串月”的景观为主题,规划了113公顷特色滨水区,形成了“繁华姑苏”“宝带平澜”“金鱼戏水”等五大主题区域,彰显原汁原味的吴地风情和水乡文化。

  城南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涵养运河水质、改善运河城南段环境,将为深入开发宝带桥“运河十景”提供生态保障。为此,宝带桥—澹台湖核心展示园内还建有面积近15000平方米的人工湿地。这座日净化水量达8000立方米的“绿肾”利用湿地中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扮靓了景区一角,更有助于展示园区成为运河沿岸“最美弯角”。

  +点料

  留住记忆

  桥头石狮曾沉入河底

  “你知道吗?现在立于宝带桥头的石塔和一只石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被人从河里打捞起来,到了1981年它们才从苏州博物馆回到了桥上。”说起宝带桥,喝着运河水长大、长期和大运河打交道的施晓平如数家珍;多年前,他还以记者的身份,参与完成了苏州日报“一条河·一座城”行走苏州运河遗产系列报道等作品。

  现在,身为吴中区政协文化文史委副主任、吴中区文联副秘书长的施晓平,致力于深入挖掘大运河苏州段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义务参与相关规划方案编制。

  专家建言

  以桥为源培育文化创意集聚地

  做好宝带桥—澹台湖公园规划,做到景观主题化和空间逻辑化:

  景观需要由浅入深、有梯次有高潮的进行展示,展示要有线索、有逻辑,总体在保留周边生态底色的前提下,将宝带桥—澹台湖片区这块不可多得的宝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打造成城市中的一片“水工之舟”。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向东

  名人题咏

  《宝带桥》(明·王宠)

  春水桃花色,星桥宝带名。

  鲸吞三岛动,虹卧五湖平。

  表里关形壮,东南海势倾。

  当知题柱者,犹是一书生。

  《宝带桥》(清·弘历)

  匪伊垂之玉有条,

  两湖春水绿如浇。

  印公豪敚苏公物,

  飞作吴中第一桥。

  乡风民俗

  每年农历八月半临湖赏月是吴地重要的风俗民情之一,有着53孔的宝带桥自然是市民赏月的好去处——据说每逢此日,宝带桥每个桥孔里都可以看见一个月亮,形成“宝带串月”奇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