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众声喧哗中,保留彼此的差异和诚挚

 宗城964wpd0ok4 2021-02-19

在度过疫情时期的第一个跨年夜后,我们进行了一个线上讨论会,决定在新年成立属于自己的播客,并将播客和线上对谈的栏目名字同步,最后在两轮投票后,选用了「席地而坐」这个名字。这是一档以创作者为核心的文化沙龙,我们渴望以雅俗共赏的方式分享自己对公共议题的看法,把有趣而不乏深度的内容传递给读者。

选择播客,是因为它可以与文字形成互补关系。过去一年,我们曾举办过七八次线上对谈,并将文字稿发布在网上,聚集了一批可贵的朋友。但是文字仍有它无法抵达的地方,“太长不看”的声音,萦绕在我们耳边。我们保留文字,但也希望加入一种更有利于跨界的形式,而当下最适合我们的场景,就是播客。它是平等的声音艺术,用轻盈的方式可承载严肃议题,播客的订阅者多为过去纸媒、公共空间的受众。

我们这一代是在论坛、微博和谈话节目中成长的人,小时候每周末听《锵锵三人行》,放学后去看天涯、人人网、虎扑(最初的虎扑很有学术气息)的讨论,长大一些,奔赴北京,我在一家叫706青年空间的地方生活过。

706青年空间

在华语文化里,播客最早兴起于港台地区,但长期处在小众的位置,疫情初期,播客曾有一段井喷期,但它慢慢被更多人接受的背景,是传统纸媒和线下独立公共空间的衰亡,当我们的线下被商业氛围浓厚,或者权力话语等级明显的空间占据,真正平等的、公民广场一样的公共空间,其实是很有限的。在从前,有单向街、万圣书园、季风书园、706青年空间本部、定海桥等等地方,但过去几年,不少公共空间已经关停,而在更长的时间线,从2008年以后,就是一个纸媒黄金时代逝去、媒介转型的年代。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希望用一个新的形式,它成本不高、鼓励交流,又尽可能留存话语的锋芒,传递给城乡奔波的青年,播客这种载体,恰好适应这种需求。
 
所以,我们做一档自己的播客,或许也是在找寻儿时的记忆。那些公共空间的温度、老友真挚的回响,在疫情时代,播客成为线上公共空间的进行时,它不是一个完成的样态,但它是可贵的实践,在不远的将来它可能会催化出更丰富的互联网公共空间图景——一个去中心化的公民大会。而这何尝不是互联网创造者的心愿。
 
我们想做这么一档播客:以创作者为核心,对文化议题抒发出彼此真诚而保有差异的看法。这些议题既包括公共热点,也包括重要但却被遮蔽的小众话题。我们不想盲目追随主流声音,也无意重复温吞、四平八稳的腔调,在众声喧哗中,哪怕不够讨喜,也坚持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对差异的宽容中,慢慢搭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小共同体,这是我们这一档播客最基本的价值底色。
 
我们给播客取名叫“席地而坐”。顾名思义,你可以想象众人盘腿而坐,在大地上畅所欲言的场面。它回归到最质朴的交流状态,却也是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平等的场合。席地而坐,而不是困守空中楼阁,我们取这个名字,是渴望保持一种平等、宽容、接地气的交流状态,对具体问题,我们观点不同,但在捍卫对方说话的权利上,我们是共同的伙伴。
 
因此,“席地而坐”谈论文化议题,更关注背后的性别差异、权力关系、话语区隔和被忽略的声音。在这里,我们既谈论文学隐藏的权力场域,也关注青年空间、实体书店遭遇的现实难题。我们邀请职业作家做技能分享,也渴望跨界,与记者、社工、程序员、外卖骑手等不同群体展开对谈。
 
呈现差异,这是“席地而坐”贯穿的特质。比起彬彬有礼的话语同质化,我们更渴望看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理解。而“席地而坐”的另一重含义就是接地气。这个年代虚头巴脑的学术黑话已经足够多,吹捧名人的软文也比比皆是,我们希望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进入公共议题。

席地而坐手机界面    ©小宇宙


但是,即便在即将发出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仍有忐忑。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上的播客已经足够多,我们再做一档播客,是否有真正的意义?另一方面,我们实际上也会害怕,如果心血来潮做了,没什么人听怎么办?如果自己录音,却被证明连自己都没法忍受并不好听的声音,自己能否面对陌生人真实的批评和冷落?
 
想起小时候老师讲课,结果课堂上空出许多座位,老师讲完一段,问:“哪位同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台下众人低头,无人回应,老师尴尬地自己接过自己的话匣。
 
所以我们并非没有犹豫和忐忑,而如今是带着忐忑开始,不奢求过高的目标,唯愿自己能认真做好每一期,不辜负听众/读者对我们的每一分信赖。就像前阵子,有成员问我:“为什么要在文字领域之外,继续做一档播客?它能够赢利吗?会不会担心流量不好?”
 
说实话,我们现在只是一个志愿者团队志同道合聚在一起,并没有公司作为财力和物力的支撑,但既然在做,我们就会认真以对。
 
或许,我们的心愿其实很简单,不过是用这种形式,把走散的朋友又叫回来。我想起有一次,自己邀请706认识的朋友来做客,那晚平等的讨论、没有顾忌的交锋,恍然想起My Little Airport 的新歌“那阵时不知道,置身的日子都发亮。”
 

706青年空间

所以,走散的朋友还能否归来?发亮的日子,或许还可延续。我们还有很多困惑,渴望一腔赤诚,在世界负隅顽抗。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这趟旅程。


 文字 | 宗城
 视觉 | 野生朵
出品 | 席地而坐编辑部






READ MOR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