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赴港投保,要三思!

 蛋蛋爹地爱妈咪 2021-02-20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从去年起国内各家保险公司都在加大力度推广自家的产品,人们也进一步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那些没有保障的、保障力度不大的小伙伴都纷纷开始给自己和家人配置保险了。
在做保险配置时,由于大多数人本就是外行人,对保险的认识并不多,基本上都是听别人说或者自己上网搜查资料的,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比较多人问的问题:要不要去香港去投保呢?
有那么一段时间,香港保险真的是特别的火爆,那是因为它本身的产品设置确实存在很多吸引人的地方。
但是万物都有两面性,既有好的一面,当然也会存在不好的一面。
我们先来说说香港保险的优点:
首先,它可以港币和美元计价。
在香港,港币是联系汇率,与美元挂钩,因此香港保险是以港币和美元计价的,终身重疾险的现金价值、出险后的理赔款等都将会是美金。拥有这样的一份香港保单也就相当于配置了一份美元资产。
其次,健康险费率相对便宜。
我们都知道,香港的医疗水平是比较高的,人均寿命也相对来说长一些,这就造成香港和国内在精算生命周期表的时候是不一样的,香港保险的费率会更低一些,也就是说,同等保额的前提下,国内的保单需要多交些保费。
最后,香港的储蓄分红保险收益较高。
储蓄分红保险是高净值人士在购买香港地区保单时选择最多的产品类型。凭借着较高的预期收益率和利益演示表,这类保险受到了内陆赴港人士的广泛青睐。
想必一部分有投保意向的朋友,看完以上解说后心里已经蠢蠢欲动了,觉得反正都要买,不如投保香港保单?
先不要着急,当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首先,不确定性非常多。
一方面比如汇率的波动,对于大多数内陆居民来说,投保香港保险就需要购汇,虽然每年交的保费是固定的,但换算成人民币就不一定了。
举个例子,在2015年的时候保费是三千美元,约当时的人民币一万八千六百元,到了2019年的时候同样是交三千美元,但换算成当时的人民币就是两万一千元了。
另一方面按照现在的外汇管理条件,境外保单产生的理赔款在大陆任何一家银行是不能承兑的,只能放在你的境外账户上。而无论你在香港还是国内开境外账户,它的门槛都是在逐渐高的。
其次,核保原则不同。
香港那边遵循的是无限告知原则,一切会影响到核保结果的,无论有没有问到,投保人都必须主动如实告知。
国内这边遵循的是询问告知原则,在投保时的健康问卷有问到的,投保人需要如实告知,没有问到的可以不主动告知。
一旦因健康告知没做好而发生纠纷,在香港那边保监会只接受等值100万港币以下保额的投诉,超出这个范围的则需要去当地法院立案起诉的,而大家应该知道,在香港打官司的成本是非常高的,需要雇佣香港本土的律师,按照相关的司法程序进行诉讼。
还有,监管上的不同。
香港地区的监管偿付指标是比较落后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大致要比欧盟的偿付能力一代还要弱一些。主要体现在对保险公司资本的分类上,以及从监管层面上要求保险公司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没国内的高。
另外香港保监局对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并不是特别严格,容易出现销售误导的现象。
最后,轻症和重症的定义是有差别的。
同样的一种疾病,因为两地的医疗水平和治愈率不同,该疾病可能在香港保单中属于轻症,而在大陆保单中则会归类为重症。
另外大陆保单中大部分罹患轻症可以豁免剩余年限的保费,但是香港保单它的轻症重症是共享保额的,就是说即便患了轻症,赔付了部分保额后,剩下的保费每年还是得继续交的。
我们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吧,假如小杨在投保10年后,不幸患上了轻症,分别按照两地的保单进行理赔的话差别如下:
 
通过以上案例图表的对比,在不同的实际情况之下,哪一边的性价比较高都是不一定的。
那么,香港的重疾险到底要不要买?
这里还是需要客观的评估一下自己的需求,还有就是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如果你决定到香港投保,一定要清楚自己是否满足境外投保健康告知?有没有境外账户?是否接受两地不同的规则?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