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书》:如果浅薄是人生的弊病,那贪欲就是导致浅薄的根源

 雅荷淡香 2021-02-20
 
 

一、

浅薄,是人生处事之中极大的弊病。

如果说善良与厚道,是奉养德行、修养心性的根本,那么浅薄就是对应着善良与厚道,完全相反的人生态度。

浅薄的人会带着自己极其偏执而又狭隘的认知与人处事,他们在与人发生利益矛盾的时候,通常会过度斤斤计较,而且在某些关键时刻,甚至会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得失而不顾人生大义,只为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

而“浅薄”产生的危害则是,不仅会封固了自己的脚步,也会因为自身的无知与狭隘,在无形之中伤害了身边的许多人。

因为从人性自我修养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得到救赎的根本,首先就是自己能够跳出肤浅的认知,站在更高更远的状态去审视人生,用更厚道善良的方式修养自己的心性。但是世间浅薄者,恰恰是在这种状态上背道而驰的行径,他们需要用一生为自己的阴暗付出代价,也会带着这种阴暗去遮挡着别人的光芒。

在《围炉夜话》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
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孔子为什么厌恶乡愿呢,就是因为这种人表里不一,表面看上去忠厚廉洁,但是内心并不是如此,这种人心中存在的虚伪矫饰,何其卑劣。孔子为什么厌恶鄙夫呢?就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大局出发,只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斤斤计较,得失心太重,是个不知人生内涵的俗物。

孔子在《论语》之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叫:乡愿,德之贼也。

对于“乡愿”之人来说,他们就像是漠大世界中的井底之蛙一样,只是带着自己狭隘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虚伪去掩饰自己的卑劣。

而“鄙夫”之人,就是不明大义,不知精神价值重于个人利益的人,在他们的世界中,从未顾及大体也,只有既得的利益,不管在任何场合,哪怕破坏社会规则以及人生道义,也要谋求自己所祈求的个人得失。

他们总是用这种自私,这种百害而无一利的心理,期望获得最大利益。

两者之间看似相异,但其实都有着共同的弊病,那就是浅薄,他们的浅薄除了能够伤害别人,最后也会酿成自身一生的悲剧。

春秋时期三家分晋之时,晋国辅国大臣智伯在贪欲的蛊惑下,公然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厮杀。

智伯打算吞并这三家势力,于是向他们三家索要地盘,当韩、魏两方交出地盘之后,赵襄子执意不给,并且退守晋阳。

智伯就打算率领韩、魏两家围攻晋阳,最后韩、魏两国考虑到自己以后的处境问题,就联合赵襄子三家共同对抗智伯。

最后就在晋阳即将被攻陷的时候,韩、赵、魏里应外合,共同灭了智氏,还将智伯的头颅做成饮酒的器皿。


二、

《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见识浅薄之中没有比苟且眼前所得更为见识浅薄的了;而昏庸之中没有比贪婪卑鄙而更为昏庸的人了。

如果浅薄是人生最大的弊病,那么贪欲就是导致浅薄的罪魁祸首。

人为何会浅薄,就是因为执着于当下的利益,被物质欲望冲昏了头脑,就像假道伐虢之中的虞国君主一样,就是因为贪恋钱财,借路给晋国,最后才导致自己葬身亡国,所以想要摆脱浅薄的根本,就是收敛自己的贪欲。

《道德经》之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人生只有懂得知足当下,从长远的方向考虑,注重修养自身德行,而不是一味向外祈求,才能合理平衡自己的人生,以此来避开将要出现的祸患,这才能够避免浅薄给自身带来问题。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用肤浅狭隘的态度执着于眼前的利益,强行索取不道义的钱财,不仅仅会损害他人利益,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问题。



人生不拘束于小节,不苟且于浅薄,才能真正地看清自己应该看清的人生。

有一句话叫性格决定人生,而所谓的性格根本,就是自己的认知以及思维,能够具备一个更高远的思维,站在更高远的角度审视自己当下的人生,发现自己当下存在的环境以及意识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会让人生有一个更好的突破。

只有完成从“井底”到“井外”的转换之后,你的人生才能会有另一番新生,所以收敛贪欲,摒弃浅薄,才是人生的当务之急。





文|国学书舍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