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中药外治法的诊疗思路

 岐黄之舟 2021-02-20

中药外治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包括中草药制剂,除口服药外,施于皮肤、孔窍、腧穴及病变局部等各种独特治疗方法,目前种类已达150余种,既丰富又实用。

中药外治法,具有“简、便、廉、捷、验”的特点,故千载而不衰。其不仅在外科、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外部疾病的治疗中显示了中医药的特色,还对内科、妇科病证也有显著疗效,尤其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证以及一些疑难疾病,中药外治法与内服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中药外治是一个值得系统整理、加强研究的课题。笔者现就提高中药外治法临床疗效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与整理,仅供同道借鉴与探讨,以推动中药外治法在临床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

外治法与内治法同理

施药之关键必首当辨证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由此可见,坚持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严格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是提高中药外治临床疗效的关键。清代医学家、被誉为“外治之宗”的吴师机指出,中药外治必须遵循“先辨证、次论治、次用药”的原则,并提出辨证五要点:一审朗阳;二案四时五行;三求病机;四度病势;五辨病形。精通五要点者,方可辨证分明。

辨证是施治的前提和依据,只有确定疾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属性,抓住本质、把握疾病的标本缓急,才能正确施治,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泄泻,若症状为肛门灼热、大便味臭难闻,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属于湿热下注,应用葛根芩连汤或黄芩汤灌肠治疗;若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属于脾胃虚寒者,则选用温中祛寒药物敷于脐部为第一便捷治法。再比如小儿发热,表热者取鲜薄荷叶捣烂成团,揉擦迎香穴、合谷穴,以疏散风热;表寒者宜用荆防麻桂煎汤沐浴全身以发散风寒。只有如此,才能使中药外治法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取得预期疗效。否则,虚实不辨、寒热不明、表里混淆、阴阳不分,不但难以奏效,反而会阻碍疾病康复。

据病位病情情况 精选最佳给药途径

病有在表与在里、局部与整体之别,而外治给药亦有施于体表、腧穴以及病变部位之不同。因此,正确选择外治的给药途径与方法,是提高中药外治临床疗效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在临床上,给药途径的基本原则可归纳为以下4条:1.根据藏象学说,选取窍道给药途径,五脏与六腑互表里,各司其窍,脏腑有病可反映于窍道,窍道给药又可作用于所属脏腑,以补偏救弊,调整阴阳,达到治疗内在脏腑病证之目的。常用的方法有点眼、搐鼻、吹喉、滴耳、灌肠等。

以肺脏为例,肺居上焦,主表,开窍于鼻、咽属肺系。鼻、咽喉的通气和嗅觉、发音功能与肺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上对肺部及肺系疾病选用滴鼻、嗅间、塞鼻、雾化吸入等外治法进行治疗,多收良效。正如吴师机所说:“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搐鼻取嚏发散为便捷疗法。2.根据腧穴功能,确定施药部位。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功能与主治,尤其是某些特定确穴,对相应的脏腑病证有着特殊治疗作用。因此,选穴外治,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同时还能起到对经穴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之双重治疗作用。喘促不解可取地龙注射液进行治疗,缓解症状;呃逆不止可取内关穴、膻中穴,用药物外敷,以和胃降逆。从临床实践来看,穴位贴药、穴位注射等疗法,确实比单纯的针剂、药物肌注或穴位按摩有优势,具有起效快、疗效好的特点。3.根据病证特点,确定全身与局部给药:当疾病局限于体表或某一部位时,选择局部给药,可使药物直达病所,疗效明显。比如治疗疮、疖、疔毒,可选取如意金黄散外敷,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对于颈、腰椎疾病,宜采用中药电离子透入、薄贴、热熨、药物灸治等局部外治给药法;而一些皮肤病和一部分内科疾病,比如感冒、麻疹、痹证、半身不遂等,则宜分别选用药浴、药衣、药榻、药被等全身体表给药法。4.根据病情需要,宜多途径给药或多法并举,可取得满意效果。比如抢救高热昏迷患者,在用开关散搐鼻取嚏的同时,配合安宫牛黄丸鼻饲、醒脑静肌注以加强清心开窍之功效;中风脱证当用艾灸、静注(生脉针、枳实针)等综合治疗,以增强益气之功效。

精究剂型作用特点 精选最佳外治剂型

中药外治剂型繁多,除传统的丸、散、膏、丹等外,近年来又开发了气雾剂、灌肠剂、膜剂、乳剂、熨剂、注射剂等。各类剂型由于制法不同,作用特点各异,因而在临床上使用时必须合理选用,才能充分发挥剂型的疗效,比如冠心病、心绞痛、哮喘发作时,宜选用气雾剂,以求速救急治其标;对虚寒性胃痛和痛经,则宜用热熨剂或艾灸法以温经止痛;对慢性消化功能障碍、内脏功能减退等则宜用肚兜剂或脐疗剂长期用之,可逐步起效,比如505神功元气袋之类的药物。再如酊剂,由于酒精涂在皮肤上容易挥发,溶于酒精内的药物不易渗透到深部肌肉组织,故只适用于皮肤体表疾病;又由于酒精有刺激性,因此凡是溃破后的疮疡及糜烂者均不宜用。又如用花椒油调敷龟板散,有杀虫、减少渗液、保护创面、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但若使用油蜡膏或其他调剂调敷则往往不能收到上述效果,而且常因创面渗出物的滞留刺激患部周围皮肤,使病情加重。可见剂型的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疗效,必须引起医者足够重视。

三因制宜 精准施法

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大自然千变万化、寒暑交替,时刻都影响着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而人体本身又有禀赋、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以及生活习惯和环境等差异,因而运用外治法,就必须注意到自然因素和人的因素,即所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是说,不但要区别老幼、男女、体质的强弱,而且要结合季节、气候、地域的不同,以选择最佳的外治方法。比如同为风寒感冒,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宜用苏叶、葱白、生姜、淡豆豉加水煮沸,让患儿吸其蒸气,汗出自解;而老人气血已衰,可用生姜擦背,煨热姜敷额头,禁用外治峻汗之法,如蒸气浴等。对孕妇则禁止在腰腹部使用刺激性强的外治法。再者,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季节,外治用药也应有所区别,比如吴师机治疗四时伤寒的伤寒通用方,春夏时期加石膏、枳实两味药,秋冬季节加细辛、桂枝两味药,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治疗法则,对麻疹欲出不透者,在夏季天气炎热时,宜用紫背浮萍、椿树皮、西河柳、生姜煮水擦洗;而冬季天气寒冷则应采用熏蒸疗法。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四季气候差异悬殊,因而在运用中药外治法时,必须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确立相应的用药原则。比如同是小儿外感风寒高热,在使用辛温解表剂灌肠时,在西北严寒地区宜重用,而在东南湿热地区则宜轻用,避免出汗时损伤正气。

在临床上,运用中药外治法,除熟练掌握上述方法要领外,还必须根据病情需要及所选外治法在某病中的部位、疗效等,灵活选配针灸、推拿等其他外治法与内治法相结合,以提高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批中医科普巡讲专家)

统筹:刘旸

责编:张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