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霞:爱与需要

 阿苏心理工作室 2021-02-20

记得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大意是如今很多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孩子,但孩子长大了却只是将父母当成保姆,只管自己旅游度假,对父母提出接济家中亲戚的要求也置之不理宁愿捐款给不相干的非洲难民。由此诘问:孩子是否记得我为TA做的一切?我爱TA,可是TA爱我吗?
   这样失望而伤心的父母大抵是觉得自己养了一头白眼狼,所谓白眼狼,就是无情无义,不会知恩图报。

   对于父母来说,为什么需要孩子记得自己为TA做的一切?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是为了什么?父母以什么样的方式付出?是孩子需要的吗?父母是爱孩子还是需要孩子?
   为人父母,当初决定要孩子,让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来,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都是父母做的决定,这个决定一旦做出,就意味着要负起责任,有了为人父母的本分,所谓本分就是不论结果如何,都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再多委屈再多苦楚牙碎了只能往肚里咽,想起一个孩子痛苦的呐喊: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们经过我的允许了吗?!所谓本分就是不图回报,做的只是份内之事,有无回报顺其自然,有则受之,无则无怨。
   希望孩子记得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出发点大概有:一,要好好努力,争气,不枉费父母付出的一番心血。二,将来有出息了,要孝顺父母,其中孝顺的标准由父母制定。三,我们是爱你的,也希望你如此爱自己,通过父母对你的付出,你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值得的。除了第三点是需要感受的,前两点都是需要“记住”的。记住需要毅力有负担欠债式的有压力的,而感受则是由内而外自然发生的动力在内。前两点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源自于父母对自己付出的期望的回报与交换,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更像一个投资产品,需要增值来体现自我价值,通过满足自恋来感受到自我存在感,如果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标准那么孩子就是不值得爱甚至是不值得存在的,连同父母的自恋和自我价值感都受到极大挫败,而往往这一类父母又恰恰是在自我实现上受阻的,从而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和人生的延续,所以孩子的“失败”等同于父母的“失败”,这才是父母不能接受的原因所在之一。相对个体的失败等同于父母的失败,个体的成功也经常等同于父母的成功:中国传统中素来有“光宗耀祖”“光耀门楣”“衣锦还乡”等等之说,一个个体的“成功”往往会和家庭乃至家族甚至乡梓故里联系在一起。当然,从人格甚至从身体上来说,一个人是否健康健全,确实是和家庭及家族能量是密不可分的,这和将孩子从精神上看成自己的附属品,用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要求孩子是两个概念。
   中国有俗话:讨债鬼,传统中也有将子女分类成讨债的报恩的还债的。其实休止有的孩子是讨债的,殊不知有的父母也是讨债的!而且父母讨债更普遍,因为仗着生养(而并非养育)之恩大过天,所以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有着无上的权威,可以无条件无止境地从孩子那获取和要求。从而把孩子当成自己精神上的附属品,外加一句:“我都是为你好”来保驾护航,从精神上阉割捆绑孩子使之动惮不得。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从某个层面上来说,是需要恩断义绝的。
   现在有很多的留守和隔代教养的孩子,在孩子心理和情感最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都不在身边,还有一些单亲及家庭中父母争吵不断甚至遭受暴虐的孩子,现代社会对家庭的冲击是巨大的,很多人在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这么优越,但是却.......生活条件包括了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现在的孩子在物质条件上大部分比上一代或上几代人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精神上需求特别是亲密关系中的情感需求却不见得得到更多的满足,物质上的“富二代”“心理上的孤儿”比比皆是,父母远在异地打工,或者早出晚归,将孩子托付给别人,幼教机构...... 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遗弃,“迪斯尼”父母(只有节假日陪孩子欢乐而不是在生活上真正和孩子共存)也很常见,陪伴孩子不是取决于孩子是否需要,而是取决于自己是否能有时间有心情,扪心自问,孩子真是最重要的吗?我们日以继夜的奔波忙碌真的是为了孩子的需要吗?我们付出的有多少是孩子需要的?上一代上几代人,家庭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孩子和父母的联结不说多健康,但是紧密的,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撑,现在当留守儿童,隔代教养的孩子,放在幼教机构里早早全托的孩子,还有单亲,父母争斗不休的孩子.......都长大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后,各种问题便开始显现,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首先要问问:父母怎么了?
   当孩子小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家庭存在的“必需品”而存在时,父母老了后,也只能作为类似保姆的“必需品”存在。孩子小时候成为父母的附属品存在,那么父母老了后,也不会有个人价值,只能成为孩子的“附属品”存在。作为“附属品”的物件,哪里有什么尊严和界限可说?!
   我爱你,我有着这样的情感,在付出的同时就得到了满足,付出就是我的需求,爱你也是我的需求。你是自由的是独立的,可留可走,可接受可拒绝。而我需要你,需要你来爱我,回馈我,我需要你来填补我的缺失与匮乏,你的需要也只是为了满足我的需要的条件之一而存在,你不能离我而去,如果你不能满足我的要求而存在,你就是没有价值的。  

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所为你付出的一切,只是我该做的本分,而不是我可以对你提出要求的资本,至于你如何对待我,那是你的事,我并不会因为你如何而改变我爱你的心和我应该做的事,因为,这原本就是我自己的事。如果说希望,也只是希望这爱能温暖你让你有力量可以继续前行,如果哪天累了倦了,这个家是你永远可以回来的地方。
   在关系中,对待自己的亲人,爱人,孩子,朋友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我爱你,只是我愿意,我为你做的,只是我该做的。  

精神分析倾向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专家,亲子教育顾问。一直从事教育及相关工作,有了孩子后成为一名全职妈妈,在陪伴及观察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将心理学,教育学深度融合到家庭,婚姻,育儿及生活之中,不断体验证实,知之行之不懈不怠。

感言:每人都有着特的人生经历,而每个经历与感悟又折射出人性的共同之,这让自我剖析与分享自我的成长经历如同镜子一般成为可能,让生命状态得以真实的呈现全方位深度探讨分享婚姻家庭,夫妻及系及亲子育等相关内容

湘霞微信:yaya-2008
公众微信:asuxinli  

湖南精神分析交流1群:34825446

湖南精神分析交流2群:334941791

阿苏心理网络课群:361621553

《妈妈讲堂》:http://www.ximalaya.com/2095119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