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篇:游颐和园

 竹翠兰馨 2021-02-20

游颐和园

颐和园在北京的西北郊,与玉泉山、西山等群峰山水相连,互为衬托。它是1750年乾隆皇帝为了给其母60大寿而修建的皇家园林,原名叫清漪园,帝王后妃们经常到此消遥游乐,1860年被英法联军野蛮焚毁。1886年,老佛爷慈禧为贪图享乐,竟然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后来改名为颐和园。结果到1900年,又被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重修。直到1924年才正式辟为公园,普通老百姓才有幸一睹它的美姿。1992年被评为“世界上造景最丰富,建筑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一早,我俩跟马燕一家驱车来到新建宫门,人已经像赶集似的熙熙攘攘的了。买票进入宫门,看到前面一座四柱三楼冲天式牌楼,因为宫门处地势低,牌楼显得高大巍峨,直冲霄汉,正楼石额书“延旭”。迈过牌坊台阶,来到里面,回身抬头看到正楼石额书“舒云”。

往前走,一幅美景展现在眼前:一片宽阔的水域,那是昆明湖,里面无数的小船在自由自在地飘荡,漂亮的画舫、龙舟在来回地接送着游客;左边一座长长的拱桥横架上面,犹如长虹卧波,蔚为壮观;右边湖那边是一座山,那是万寿山,青松掩映着一座座宫阙殿宇、宝刹名祠。湖光山色,相互辉映,真是天然美景,犹如人间仙境一般。当年慈禧常来此处游玩,有时还要夜游昆明湖,在湖中放置大量的荷灯,并且组成不同的图案,长廊和沿湖一带的石栏上也都要挂上各种花灯。千万盏灯笼上下辉映,那可真是别有情趣呀!

向左走不多远,看到好多人围着岸边的一样东西在看,待走到跟前,看到原来是一座铜牛。只见它卧伏于雕花石座上,两只尖尖的犄角向上耸立着,两只耳朵竖起,两只眼睛目光炯炯,真是栩栩如生。在牛背上还刻着一些篆字,不好辨认。看旁边的说明牌才搞清楚,这座铜牛铸造于乾隆二十年(1755),称为“金牛”,传说是为镇压水患而设置的。历史上曾有好多地方为了消除水害而设置牛的,有的是石牛,据说牛有镇水的作用。上面的篆字是乾隆撰写的,叫《金牛铭》,可惜没几个认识的字。

关于这头铜牛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哩!话说慈禧重建颐和园时,她想学天上的王母娘娘,就传下手谕: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就还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于是在八方亭旁边的昆明湖边安置了一头铜牛,用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从此朝朝暮暮望着“织女”。有一年七月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它离开原来的位置走到湖里,朝着织女亭的方向游过去了。可昆明湖太大了,铜牛游到一半便累坏了,就沉到了湖底。有人将这件奇事禀报了慈禧,她起初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处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啊!于是又派人仿照原来的铜牛制作了一头,安在原来的地方,怕它还会跑,又用铁链子将它锁上。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这第二头铜牛又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慈禧忙差手下几个壮的保镖前去将它拉住。这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拉断了,这时候又有人找来了更粗的铁链子,七手八脚总算将铜牛锁住了。从此昆明湖边上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这个传说倒给游人带来了不少的兴趣。

抬头看前面,一座极大的亭子,红柱重檐攒尖圆顶翘角,气势雄浑,极为壮观,这是廓如亭。为何叫廓如亭呢?当初亭子建好时没有园墙,站在亭处放眼东南,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视野极为开阔,因此取名叫“廓如亭”。进得亭内,看到它有内外三圈许多的圆柱和方柱支撑着,在里面的确感到很敞亮。抬头仰望,只见上面挂有刻字木匾,数了一下共八块,原来这亭子是八角形的,又叫八方亭,木匾上镌刻的字流畅飘逸,是乾隆御笔的诗文。据说这座亭子是我国同类建筑中最大的一座。

在亭子的东面,园墙处是一排高大的白杨,在树荫下一些老年人正兴致勃勃地在跳着交际舞。这里是老年人活动的极好的场所。从亭子里出来,看到在亭子西南紧靠岸边有一棵老榆树,树干粗大,生长茂盛,树根有些裸露,树干向湖边倾斜,为防止其歪倒,只好给它搭上了支架。

廓如亭紧连十七孔桥,首先看到桥头两边各有一尊石雕异兽,但不知为何物。桥两边护栏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石狮,这些石狮动作各异,各具神态,有的用爪戏球,有的在抚摸着小狮子,有的像在跟小狮子细语,有的身边有好几只小狮子在玩耍,真是妙趣横生,精美至致。有些小狮子的头都被游人摩挲的发亮了。在北京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叫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据说这里的石狮共有五百多只,比卢沟桥上的还多。

站在桥上真是观景的好地方,八方之景尽可饱览。西南方向是长长的西堤,从东南到西北横贯昆明湖,东边是廓如亭,西边是南湖岛,向北看,天上是蓝天白云,下面碧波荡漾,远处是青山叠翠,真是美不胜收。

走到桥头便是南湖岛,它呈圆形,与西堤外湖中的治镜阁和藻鉴堂两个小岛一起,用来象征神话传说中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南湖岛也叫“蓬莱岛”,象征神话中的海上仙山。因为正在维修,全是遮挡板,不能直接上岛,只好沿着有石护栏的岸边向北走。

走不多远,看到左边有一棵老桃树,用铁栅栏围护着,用钢管搭起的架子支撑着,也不知有多少年了,应该有些年岁了吧。这棵桃树从地面处就分成三股叉,每一股都很粗,中间一根比较直,斜向上伸展开去;其它两根又长出许多分枝,每根也都挺粗的,虬屈盘旋,曲曲弯弯,向外伸展,看上去就如同好多条巨蟒在向外探着,一直伸到湖面上。

顺着岸边小路往西拐,看到左边一座楼阁高高在上,旁边是乱石巉岩,有带白石雕栏的台阶向上。看上面所悬匾额写有“词林春丽”,这就是岛上最主要的建筑涵虚堂。它居高临下,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就是在这里观看海军演习水操的。

我们顺着台阶走上去,上面是一个很窄的平台,从左边绕到南面,是一个宽阔的露台,露台四周立有精美栏杆,色泽玉白,与主体建筑梁柱的朱红形成鲜明对比。看正门,外面最上方梁枋上有用红蓝绿等色绘制的美丽图案,正中悬“涵虚堂”匾额,两边红柱上有对联;里面门口正上方悬“睛川藻景”匾额。走进去,看到有好多门口,每个门楣上都有细密的雕刻,很精美。这里现在已经成了文史资料展馆,采用文物、照片和电视专题片等方式。其中有一组是毛泽东、周恩来接见、宴请溥仪及他的亲属的照片,照片上方有毛泽东1960年5月9日接见外宾时说的一段话:有一个皇帝,他在北京,名叫溥仪,他从3岁到6岁统治全中国,统治我们,后来被推翻了,他现在很有进步,他已经被赦免,不是战争罪犯了,恢复了他的自由,他说他现在真正解放了。他是这样的人,我们也并不杀他,改造好了,还有工作能力,只是不能再做国王就是了。让人感到挺有意思的。里面还展示着一张长长的颐和园全景图,介绍说一共有三张,慈禧曾将一张送给了她的哥哥,自己留了一张,给光旭帝一张。那时能拍出一张全景图是着实不容易的。

离开涵虚堂,我们来到了垂柳拂岸的游船码头,乘坐画舫到对岸去。坐在船上,再回看涵虚堂,红柱白栏的殿宇被绿树掩映,分外美观。

一下船我们就看到了湖旁边有一艘大石船,上下两层,上层前有两石柱支撑,船顶上有一横一纵状如房屋外有护栏的砖雕装饰。每层檐下柱上有彩绘,带有西洋风格。这只石船叫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长36米,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此船借“水能载舟”之说,喻示清王朝坚如磐石,水不能覆。但尽管如此,清王朝也是不能摆脱它灭亡的命运的。

石舫处就是那条有名的长廊的起点,长廊沿山角靠湖边而建。我们进去,边看边走。两侧是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真是一眼望不到头。长廊两边栽有花草树木,花开时节,分外美丽;树木有的古老苍劲,其中旁边有一棵楸树,有许多根裸露在地面上,上面有许多大的疙瘩,看上去很古老的,根上还又冒出了两棵小的,已经长得挺高了。微风从湖上吹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长廊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画长廊。在长廊的上梁枋上布满了色彩斑斓的彩画,走在里面,看着一幅幅精美的彩画,就像进入到了一个精妙别致的画廊一般。绘画有人物故事、山水楼阁、花鸟草树等,共有一万四千多幅。1990年,颐和园长廊以建筑形式独特、绘画丰富多彩,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最值得称道的是人物故事彩画,这些人物彩画所绘制的内容包括古典文学名著、历史人物传奇、神话戏曲故事等,还有一些是成语故事,但彩画上却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只能靠游人根据画上人物的容貌神情,穿戴打扮,动作造型,场景设置以及自己的见识和阅读积累来猜测故事的内容。只有阅读面广、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多的人才能说出更多的故事。像这幅画面上的三位人物,中间一位,老成持重,面白长耳,另一位面如重枣,美髯飘飘,还有一位黑脸虬髯,环境又是在桃园中,大家一看便知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长廊上有四座亭子,亭子中的大幅画面称作“门头板”。你瞧,这副门头板上表现的是中国古代一篇著名文章《桃花源记》,在图画中细致的描绘了那个宁静幽远的桃源世界,令人向往。你再看那幅,那位威风凛凛的就是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他把天兵天将和哪吒三太子打得抱头鼠窜,落荒而逃。以《西游记》为内容的人物故事画在长廊里面有好多幅。

长廊之上的花鸟画也带有一定的寓意,比如说画牡丹,就画上两只白头鸟,意为“富贵白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向往。画梅花就带上喜鹊,意味着“喜上眉梢”。颐和园长廊的很多花鸟画都是有寓意的。

欣赏了长廊上的绘画,我们准备到山上去看看。眼前的这座山叫万寿山,并不高,还不到60米,海拔也才仅有一百米多一点。原来叫瓮山,传说一个老人在山上挖出一个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上的景点、建筑可真是太多了,我们也只能选择一部分去游览。我们来到了“云辉玉宇”牌楼处,这里是万寿山中央建筑群中轴线的起点。这座牌楼真是气宇轩昂,四柱七楼,顶覆黄色琉璃瓦,彩绘相当漂亮。(面对山一面)中间正楼大额枋题“云辉玉宇”,表明这里的宫殿是彩云与华丽建筑相辉映的世界;后檐匾额书“星拱瑶枢”,意为“众星拱卫的神仙之地”。

往前走,来到了排云门前,只见两只铜狮把守,威武雄壮;两侧各摆放了六块形态各异的太湖石,意为十二生肖。跨过二宫门便来到了排云殿。此处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建筑群体,殿、阁、廊、亭、桥、坊、碑等约两万平方米。排云殿地处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是慈禧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它建在一座高台上,歇山重檐式,前后由21间房屋组成。殿内有宝座、围屏、鼎炉、宫扇等,平台下对称排列着供防火盛水用的四口大铜缸,俗称“门海”。排云殿四周有游廊和配殿,前院有水池,还有用汉白玉砌成的金水桥。殿角重重叠叠,琉璃五彩缤纷。“排云”二字出自晋朝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

再向上便来到了刚进门就看到的那座屹立于山上的红色建筑——佛香阁,它是全园的标志性建筑,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按原样重建。它高四十一米,八面三层四重檐,顶覆黄绿琉璃瓦,鎏金宝顶,飞檐翘角,气势宏伟,中正庄严。阁内供奉明代铜胎千手观音佛像一尊。

从佛香阁向西,我们来到了五方阁处,这里也是一个建筑群,由主配殿、角亭、游廊等围合成了一个方形的院落,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座全用铜铸造的亭子,叫宝云阁,俗称铜亭。铜亭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为重檐歇山顶,台基由汉白玉石砌成,通高7.55米,重达207吨,可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建筑精品呢。全部构建包括梁柱、斗拱、椽瓦和匾联等,均采用我国传统工艺“拨蜡法”和“掰沙法”铸造,由楔头衔接,可以拆卸。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其中铜亭为园中极少数幸存建筑之一,但内部陈设却被洗劫一空。此后采取了保护措施,在周围砌墙将亭子围起来。光绪二十六年(1900)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破坏。1912年亭上的十扇铜窗由上海出关流失国外。1993年美国某公司出资购得并捐赠颐和园。民国初年,颐和园对外开放。1940年又有一扇铜窗被盗,此后便把剩余的铜窗全部摘下存入了库房。

往东又来到了转轮藏,这里是由正殿、配亭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组成的建筑群,是清朝帝、后贮藏经书、佛像和念经祈祷的地方。正殿是三间两层三重檐,顶上用绿色琉璃瓦装饰;两旁的配亭是圆形的,里面有木塔,塔是八面六层,周围可以贮藏佛经和佛像,塔间有轴可以转动,所以叫转轮藏。每当帝后们来此祈祷念经时,就有人钻入地下,用力转动木塔,帝后们只是用手轻轻地扶一下,就算把放在木塔上的全部经书念了一遍。

在院正中间是一座高大的石碑,下面写有“万寿山昆明湖”,背面刻有“万寿山昆明湖记”,都是乾隆手书。石碑通高10.87米,碑座、碑身和碑帽都是由巨石雕刻而成,体形高大雄伟,雕刻工细精美。

继续向上攀登,来到了山顶,看到了一座极有特色的建筑,只见四面墙壁上一个一个成行成列的佛龛,里面镶嵌着一座一座黄琉璃佛像。走到拱门前,见门额上面题有“智慧海”三字,拱门是用雕有精美菊花图案的大理石砌成的。据了解,这座建筑完全是用砖石砌成,未用一根梁柱,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被称作“无梁殿”。“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进殿看到里面供有观世音菩萨坐像。

顺着山路向东走,来到了“千峰彩翠”,这是颐和园内唯一修建在山上的城关。站在上面,居高临下,前山前湖的美景尽收眼底,实在是个很不错的观景所在。它的修建有这样一个说法,有一天慈禧在山上游玩,当走到东部山顶时,她看到了前边有一个村庄,便问身边的人那是什么地方,太监答道:“老佛爷,那个村叫六郎庄。”慈禧一听,立即愁眉苦脸,她想,现在有6只狼对着颐和园我这一只羊,那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她立即叫人在此处修建了一个关城,并派人日夜值班,时刻监视着六郎庄一带。一座建筑得有个名字呀,叫什么呢?有人发现,天气晴朗时,站在这里极目眺望,青山叠嶂,翠柏葱茏,是个观景的好地方,故起名“千峰彩翠”。

顺山道蜿蜒而下,我们进入了一片建筑群中,一个院落接一个院落,许许多多的殿堂,每个殿堂门额都有题匾,门前两侧廓柱上都有对联。首先进入的是德和园,这是专为慈禧看戏而修建的大型建筑群,由大戏楼和与之相连的两层扮戏楼、颐乐殿、看戏廊等组成。园中的三层大戏楼三层高21米,称福禄寿三台,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古戏台。顶板上有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以引水上台。正对大戏楼的是颐乐殿,是为慈禧看戏而建的。在颐乐殿北还有一重院落,院内面阔五间的正殿叫庆善堂,其左右各有一座配殿。庆善堂是慈禧太后看戏时临时休息的殿堂。

从德和园我们又来到了宜芸馆。这里是光绪帝的隆裕皇后在园中的住处。据说,光绪在选皇后时,并未看中隆裕,而是被慈禧逼迫的。隆裕少才,容貌也很一般,光绪与她的感情并不融洽。光绪是慈禧的外甥,隆裕则是慈禧的侄女。在光绪与慈禧发生冲突时,隆裕一直紧跟慈禧。光绪被囚,隆裕仍自由自在地当皇后。1908年10月光绪病故,第二天慈禧也死去。慈禧临死前指定由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位。隆裕成为皇太后。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由隆裕下了逊位诏书,从此结束了清朝200多年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王朝。两年后隆裕死去,时年46岁。

院门为垂花门,上题“宜芸门”。这座大院落的正殿由前五间和后三间组成,前后有门,室内宽敞,有精美的落地雕花隔扇,布局典雅富丽。东西配殿各有五间,也都有前后门,院内的南墙上,镶有十几块乾隆摹写的“三希堂”书法石刻。芸是一种香草,可以防书中蛀虫,宜芸馆原是藏书之处,所以有这名称。

向南是玉澜堂,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四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原是乾隆的书房,后成为光绪的寝宫,“戊戌变法”失败后,又成了囚禁光绪的地方。当时为防止光绪与外界接触,曾砌了多道墙壁,现在虽大部分拆除,但后檐及两配殿所砌砖墙仍保留,成为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陈志岁《玉澜堂》诗写道:“咫尺霞芬与藕香,万般无奈玉澜堂。到今人议前清事,为底幽囚光绪皇。

出玉澜门往东就是仁寿殿。乾隆时称勤政殿,意为不忘勤理政务;光绪时改为此称,意为施仁政者长寿。它是老佛爷和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居住时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园内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场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运动的策划地之一。1898年光绪帝曾在此殿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准其专折奏事,从而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但好景不长,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的反对,“百日维新”最终失败。

仁寿殿坐西向东,面阔七间,外檐匾额用满汉文题“仁寿殿”;内檐匾额题“大圆宝镜”,意为为政者智慧如同大圆宝镜,可以洞察一切。南北两侧是配殿。

这里最吸引人的是院中间一只蹲坐在石须弥座上的铜铸异兽,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造型离奇怪异,这就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在廊前还有一只铜龙和一只铜凤,都是空腹,是为了帝后举办朝会时点燃檀香之用。当腹内燃起檀香时,香烟即从龙凤口中袅袅冒出。我国古代历来以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习惯的设置是龙居中,凤靠边。但慈禧掌权后,便将龙凤位置颠倒,“凤在上,龙在下”,以显示她的权威。殿前摆放着五块高约4米的太湖石,象征庐山胜景五老峰,喻意长寿,称“峰虚五老”。石头上刻有乾隆诗词一首:“林瑟瑟,水冷冷。溪风群籁,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院四周还各有一块色暗孔奇之石,象征一年四季。

殿内高悬金字大匾“寿协仁符”,意为仁与寿君子兼而有之。殿中放着慈禧、光绪朝会大臣的宝座,是用极名贵的紫檀木精雕而成,椅背上雕有九条金龙,宝座四周设有掌扇、鼎炉、鹤灯。室内装饰上突出一个“寿”字,在南北暖阁山墙上,分别挂有一个巨大的条幅,上面是百只蝙蝠捧着一个“寿”字,寓意“百福捧寿”;宝座后边的屏风上,雕有二百多个寿字,用不同写法精雕而成,仁寿殿四周房檐的滴水瓦上也刻上了寿字图案,看来人有了权力是多么地希望多福长寿呀!

从仁寿门出来,转转悠悠来到了文昌院。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类。由于颐和园是皇家的,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就是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

最后我们出文昌阁,顺着左边是高大白杨树的湖边小道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颐和园的建筑真是精美,不愧为人类文明的灿烂瑰宝。                                         

                                         2014年5月19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